-
食品添加剂乳化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食品添加剂乳化剂是工业食品中最常用的添加剂之一,具有乳化和增稠特性,可以改善食品质地并延长保质期。对健康个体的研究表明,食品添加剂乳化剂对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组产生有害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导致慢性肠道炎症,增加致癌的可能性,并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NutriNet-Santé为法国的大型流行病队列,收集了超过100 000名法国成年人单独接触食品添加剂(包括乳化剂)的相关信息。近期有法国学者通过NutriNet-Santé前瞻性队列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法国成年人食品添加剂乳化剂摄入量与CVD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者使用多变量比例风险Cox模型计算乳化剂摄入量每个附加标准差( SD)的风险比( HR),以及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显示:研究共纳入95 442名成人,平均年龄为(43.1±14.5)岁,79.0%(75 390名)为女性。在随访期间(中位7.4年),诊断出1 995起CVD事件、1 044起冠心病事件和974起脑血管疾病事件。摄入较多的纤维素(E460和E468)与CVD(增加1个SD的 HR=1.05,95% CI为1.02~1.09, P=0.003)和冠心病( HR=1.07,95% CI为1.02~1.12, P=0.004)发生风险呈正相关,摄入较多的纤维素(E460)和羧甲基纤维素(E466)与发生CVD(E460: HR=1.05,95% CI为1.01~1.09, P=0.00;E466: HR=1.03,95% CI为1.01~1.05, P=0.004)和冠心病(E460: HR=1.07,95% CI为1.02~1.12, P=0.005;E466: HR=1.04,95% CI为1.02~1.06, P=0.001)风险增加有关。此外,脂肪酸单甘油酯和甘油二酯(E471和E472)的摄入量越高,所有结局的发生风险越高。摄入较高的脂肪酸单甘油酯和脂肪酸甘油二酯(E472b)与发生CVD( HR=1.06,95% CI为1.02~1.10, P=0.002)和脑血管疾病( HR=1.11,95% CI为1.06~1.16, P<0.001)的风险增加相关;柠檬酸单甘油酯和脂肪酸甘油二酯(E472c)与发生CVD( HR=1.04,95% CI为1.02~1.07, P=0.004)和冠心病( HR=1.06,95% CI为1.03~1.09, P<0.001)的风险增加有关。大量摄入磷酸三钠(E339)与发生CVD风险增加相关( HR=1.06,95% CI为1.00~1.12, P=0.03)。敏感性分析显示出一致的关联。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两种乳化剂(总纤维素、总脂肪酸单甘油酯和甘油二酯),特别是4种乳化剂(E460、E466、E472b、E472c)的较高摄入量与CVD发生风险独立相关且成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食品添加剂乳化剂与人类CVD发生风险增加有关。鉴于这些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数千种超加工食品中,这些发现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土壤中微塑料:类型、载体效应、迁移行为和潜在风险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并不断迁移转化,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风险.为了全面评估土壤MPs的环境风险,加强MPs污染的风险管控,讨论了土壤环境中MPs的类型,系统阐述了土壤MPs的载体效应和迁移行为,并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四个方面综述了土壤MPs的潜在风险.土壤中MPs并不是单独存在的,MPs的潜在风险一方面来自其本身(颗粒和添加剂)的生物毒性,另一方面是其对共存污染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致病菌等)的载体效应.在非生物(淋溶、重力)和生物等作用下,土壤中的MPs时刻都在经历着复杂的迁移过程,从而加剧了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粒径小,MPs很容易进入食物链并层层传递,从而对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影响土壤动植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此外,MPs不仅在环境中存在,而且也在人体中被发现.MPs可通过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虽然目前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MPs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但其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探讨了土壤MPs污染治理的策略,并对未来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入们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并为更好地开展微塑料的毒理效应研究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线索和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饲料中谷氨酸、谷氨酰胺和谷氨酸钠对鳜摄食、生长、胃肠及肝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研究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和谷氨酸钠(MSG)对鳜(Siniperca chuatsi)摄食、生长及胃肠功能的影响,以鳜基础饲料为对照组(CON),分别添加0.2%和0.4%的Glu、Gln和MSG,命名为Glu-0.2、Glu-0.4、Gln-0.2、Gln-0.4、MSG-0.2和MSG-0.4六个处理组,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7.60±0.53)g的鳜56d.同CON相比,结果显示:(1)三种添加剂均显著提高摄食量,其中MSG组最明显;(2)Glu-0.2和Gln-0.2的增重率、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3)各添加组的胃蛋白酶活力和Glu-0.2、Glu-0.4、Gln-0.2的胃H+-K+-ATPase活力显著增强;(4)肠道中的胰蛋白酶活力在Glu-0.2显著提高,Na+-K+-ATPase活力在Gln-0.4无促进作用,其他组均显著增强;(5)Glu组、MSG组血浆中D-乳酸、内毒素含量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6)Gln组血浆AST和ALT显著升高,且肝细胞肿胀、空泡化明显增多;(7)Glu组和MSG组血浆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Gln组显著降低;(8)肠道微生物组成Glu-0.2的门水平软壁菌门(Tenericutes)、属水平索氏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丰度显著高于CON组.综上,Glu具有促进鳜胃酸分泌和胃肠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肠道物理屏障,改善肠道菌群,促进生长;Gln能提升鳜胃肠功能,而机体抗氧化力、肝功能下降;MSG促进摄食和生长效果最佳,但对饲料转化无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植物源二萜类化合物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植物源二萜类天然产物结构复杂且功能多样,具有抗癌、抗炎和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在药品、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广泛应用.近年来,基于植物源二萜类化合物(diterpenoids)生物合成途径中功能基因的逐步揭示和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采用代谢工程技术构建了多种二萜类化合物的微生物细胞工厂,且多个化合物达到克级产量.本文对植物源二萜类化合物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情况进行综述,介绍并探讨植物源二萜类化合物微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和改造策略,为高产二萜类化合物细胞工厂构建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食品安全地方抽检与海关口岸抽检比较分析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地方抽检与海关口岸抽检计划以及不合格食品情况,为科学制定抽检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对比2023年省抽细则和海关抽检计划的食品分类和检测项目设置差异;同时,对2022年1月—2023年5月省局公示的不合格产品与海关总署通报的未准入境的产品进行分析.结果 两者部分产品分类不一致,项目有交叉或覆盖.省抽和海关总署公示的不合格产品占比最多的均是食用农产品,占比分别是29.7%和25%.省抽的不合格项目是微生物(占比33.3%)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海关抽检主要不合格项目是食品添加剂(占比45.1%)的磷酸盐、二氧化硫.结论 两者在食品分类和检测项目均有不同.公示的主要不合格食品大类相同,不合格项目及项目类型不同.建议地方抽检计划和海关抽检计划从抽检项目和食品类别方面相互借鉴,加强靶向抽检,增加农产品高通量监测,为提高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不合格率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超加工食品对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超加工食品指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加工而成的食品和饮料,摄入量增加可增加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痴呆、抑郁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这被认为与超加工食品通常含有较高的能量、糖、盐和脂肪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会改变食物结构、使用添加剂和采用包装材料有关,生物学机制可能由于超加工食品能够促进机体炎症反应和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但相关机制还需要更多研究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双碳"背景下中药药渣高值化利用技术与途径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近年来中药产业迅猛发展,导致中药资源产业化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药药渣.目前对中药药渣的处理方式以堆积、填埋、焚烧为主,这些粗放低值化利用方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及潜在的环境污染."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已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在"双碳"的大背景之下,中药产业正迎来新一轮"低碳"风潮,中药药渣高值化利用成为中药行业践行低碳经济的突破口.该文在低碳经济视角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药药渣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酶转化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水热液化等高值化利用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对中药药渣在饲料添加剂、生物有机肥、食用菌栽培基质、制备活性炭处理废水、新能源电池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结合中药药渣的资源利用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化开发利用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药资源产业链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2021年欧盟对华食品风险预警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本文根据2019-2021年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向公众通报我国输欧食品安全情况,分析欧盟在食品领域的关注点,总结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方法 汇总2019-2021年欧盟RASFF对华通报情况,从通报类型、通报国家、产品类型、危害类型、通报类型与危害类型相关性分析等5个分析维度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 2021年欧盟RASFF对华食品通报158例,占对华通报的50.16%.被通报占比较高的三类产品为:水果和蔬菜(29例)、鱼及其制品(16例)、草药和香料(16例);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及香精、工业污染物、霉菌毒素等四类危害类型占比较高.我国部分食品类别存在环氧乙烷超标问题,但我国有关食品中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暴露情况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尚未建立食品中检测方法及限量的国家标准.边境拒绝类型的通报中,农药残留(20例)、霉菌毒素(5例)、致病微生物(4例)等危害因素占比较高.结论 本文总结欧盟RASFF通报我国输欧食品安全情况,以期减少类似情况发生,为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和出口食品企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无锡市校园周边现制饮料食品风险监测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了解无锡市校园周边现制饮料的添加剂使用与微生物污染状况,为中小学生身体健康保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8-9月,随机从无锡市4个辖区内学校周边饮品店采集现制饮料108份,按照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添加剂和微生物的检测,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现制饮料》进行评价.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现制饮料中13种添加剂的使用均未超过相关标准规定限值,果汁中防腐剂检出率(52.78%)高于茶饮(16.67%)和奶茶(27.78%),奶茶中色素检出率(16.67%)较茶饮(52.78%)及果汁(47.22%)低(x2值分别为11.24,11.46,P值均<0.05).同一功能添加剂叠加使用均未超过规定限值;菌落总数超标率(9.26%),大肠埃希菌超标率(14.81%).结论 无锡市校园周边现制饮品存在一定卫生学风险.应对相关企业、商店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学生食品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食品危害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食品危害物可导致人类多种食源性疾病发生,甚至危及生命.食品在原料生产、收获加工及运输贮藏等环节均有可能遭受污染,从而携带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毒素或化学物质等.对食品危害物进行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针对各类危害物的检测方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多种快速、灵敏和经济的检测方法被建立.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当前生物性、化学性食品危害物的种类及其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