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置了单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电极脱位至心房致误放电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61岁,因扩张型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安置单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术后3个月因频繁放电,常规心电图发现心房起搏心律、胸部X线显示电极脱位至心房,程控确认为感知心房颤动波而导致频繁误电击治疗.经行原电极拔除,重置一新电极后患者症状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及其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20例射血分数降低(<40%)的窦性心律的缺血性心衰患者,分别在基线0 d、6个月和12个月测定其血浆NT-proBNP水平,并在入组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入组后1、3、6、12个月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随访12个月中是否发生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n=44)和无房颤组(n=76).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动超声图资料,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T-proBNP检测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作用及其最佳临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与缺血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间的关系.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缺血性心衰患者中新发房颤率为36.7%.与无房颤组相比,房颤组的纽约心功能分级、NT-proBNP水平(入组当天、6个月和12个月)、心动超声检查中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速度比值(E/A)、二尖瓣口/二尖瓣环速度比值(E/E')、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左心房容量(left atrial volume,LAV)和左心房容量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更高(P<0.05).NT-proBNP与E/A、E/E'、PASP、PCWP、LAV和LAVI呈显著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基线0 d的NT-proBNP水平对新发房颤的预测能力最强,临界值取NT-proBNP≥2 357.5 pg/mL时,其预测新发房颤的灵敏度为69%,特异度为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为0.722~0.924,P<0.001).回归分析发现,仅NT-proBNP是缺血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4,95%CI为1.08~1.43)(P=0.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在预测缺血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疾病合并SMARCA4缺失型肺部肿瘤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2例心脏病合并SMARCA4缺失型肺部肿瘤患者。病例1因头晕就诊,诊断SMARCA4缺失型右肺肿瘤、脑转移瘤;既往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及心房颤动;在接受心脏病治疗、肿瘤放疗及靶向治疗后,至今存活已超过17个月。病例2因咳嗽、咳痰就诊,诊断SMARCA4缺失型右肺未分化肿瘤,具有RET融合与KEAP1突变;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患者先后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后肿瘤均短期进展,最终死亡,生存期7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PET/CT显像患者的心脏异常摄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行肿瘤氟-18-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患者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2 000例疑诊或确诊恶性肿瘤患者的 18F-FDG PET/CT图像,显像前患者禁食12 h以上, 18F-FDG注射前空腹血糖水平需<6.7 mmol/L。左心室非基底段、非乳头肌部位的局灶性高摄取,高于左心室摄取的右心室摄取以及高于心血池摄取的心房摄取(左心室无摄取或低摄取时)定义为异常摄取,所有异常摄取的判定均由核医学医师进行视觉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脏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 结果:2 000例患者年龄(60.5±13.2)岁,男性1 117例(55.85%),糖尿病患者138例(6.90%),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228例(11.40%)。恶性肿瘤、良性病变、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分别为939例(46.95%)、484例(24.20%)、557例(28.85%)。心脏异常摄取145例(7.3%),其中左心室、右心室和心房异常摄取分别为76例(52.4%)、18例(12.4%)和51例(35.2%)。左心室异常摄取76例中,25例(32.9%)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其他少见原因还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转移瘤及化疗相关性心肌损害;右心室异常摄取18例中,14例(14/18)由肺动脉高压引起;心房异常摄取51例中,20例(39.3%)由心房颤动引起。心脏异常摄取的患者中,PET/CT显像前无明确心脏疾病表现和证据的患者有71例(49.0%)。结论:肿瘤 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中心脏异常摄取并不少见,异常摄取部位以左心室最为常见,冠状动脉疾病、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是常见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伊伐布雷定治疗儿童房性心动过速致心肌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11岁女童因“面色苍白伴乏力1个月余,加重伴呕吐2 d,晕厥1次”于2020年3月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电图示房性心动过速,心脏B超示全心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28%,右心房内血栓形成。传统抗心律失常即胺碘酮、地高辛、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及射频消融均失败后,给予伊伐布雷定治疗后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并逆转心室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假期心脏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假期心脏综合征亦称酒精诱导性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主要发生于急性过量或长期饮酒者。临床诊疗中容易被忽视,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和酒精的心肌毒性最终使疾病发展为酒精心肌病。本综述将从假期心脏综合征的临床转归及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RYAB基因变异致早发限制性心肌病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解析一个限制性心肌病家系的致病变异。方法:对先证者和两名直系亲属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通过GATK3.7软件鉴别潜在的变异,使用snpEff注释变异,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ACMG)进行致病性评估,整合Sanger测序和临床表现开展家系内共分离分析。结果:根据ACMG判定 CRYAB c.326A>G (p.Asp109Gly)为致病变异,在家系中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共分离。先证者罹患合并限制性心肌病、肌病和白内障的多系统性疾病,首发症状为左心房扩大。家系另三名患者确诊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两例男性首发症状是双心房扩大,一例女性首发症状为心室传导阻滞。 结论:CRYAB基因c.326A>G杂合变异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该变异导致合并限制性心肌病、肌病和白内障的多系统性疾病尚未见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消融策略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导管消融策略、心功能改善及长期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HCM合并AF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F导管消融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AF导管消融与心功能改善的相关性;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最后一次随访时消融与未消融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纳入142例患者,年龄为(65.5±10.9)岁,其中男85例。随访期间,共15例患者失访,余患者随访39.5(23.3,56.0)个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示AF导管消融与HCM合并AF患者心功能改善相关( OR=3.55,95% CI 1.33~9.45, P=0.00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示AF导管消融能降低HCM合并AF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校正 HR=0.13,95% CI 0.02~0.83, P=0.038);竞争风险模型中,AF导管消融能够降低HCM合并A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P=0.013)。AF导管消融组中,消融术后12~24个月、24~36个月、36~48个月、48个月及以上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7.5%、66.7%、66.7%和63.0%。对收集到的33例存在电压标测数据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左心房存在低电压区并进行基质改良的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窦性心律维持率与不存在低电压区患者相当(71.4%对73.3%, HR=0.49,95% CI 0.04~6.13, P=0.583)。 结论:AF导管消融术可以改善HCM合并A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HCM合并AF患者可能从个体化的基质改良中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限制型心肌病合并苯丙酮尿症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罕见的儿童限制型心肌病合并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变异,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儿童限制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因"双眼睑及双下肢水肿1年,加重1月余"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例限制型心肌病合并PKU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临床相关资料。采集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确定候选位点,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确定变异位点,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致病性。以"儿童期发病"" TNNI3基因""限制型心肌病"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设定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检索中文文献。并以"childhood"" TNNI3 gene""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为关键词在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设定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搜索外文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和 TNNI3基因变异特点。 结果:患儿为2岁4月龄男性,智力正常,运动、体格发育落后,未见特殊面容,头发和皮肤色泽未见明显异常,双眼睑及下肢浮肿。WES及Sanger测序结果提示患儿 PAH基因存在父源的c.331C>T(p.R111X)和母源的c.940C>A(p.P341T)复合杂合变异。同时患儿 TNNI3基因存在新发杂合变异c.508C>T(p.R170W),父亲和母亲未见该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相关指南, TNNI3:c.508C>T(p.R170W)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S2+PS4+PM2_Supporting+PM5), PAH:c.331C>T(p.R111X)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M3+PP4),c.940C>A(p.P341T)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_Supporting +PM3+PM5+PP4)。按检索限定共检索到 TNNI3基因变异所致儿童期发病的限制型心肌病30例,男女比例约1:1.55,表现为心力衰竭、窦性心律、双心房增大、ST-T波改变、心室限制型充盈、心室舒张功能下降等。30例共发现 TNNI3基因16种不同变异位点,其中c.575G>A最常见,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结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与限制性心肌病均为罕见病,临床表现复杂。基因检测技术发现该患儿存在 PAH:c.331C>T(p.R111X)/c.940C>A(p.P341T)复合杂合变异及 TNNI3:c.508C>T(p.R170W)变异,考虑是共患限制型心肌病及PKU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