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锥体束不交叉至同侧偏瘫的Trousseau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女,75岁.三年前咳嗽、咳痰一月余,CT显示左肺门占位,左肺上叶部分支气管闭塞伴肺组织缩小实变(图1),病理诊断为肺癌(图2),在靶向治疗过程出现左手无力就诊.查体:心率:57 次/min,血压:134/82 mmHg,手指伸、指屈肌2级,伸腕、腕屈肌 2 级,神志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例抑郁症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总结1例抑郁症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迅速评估;围绕"患者-家庭-护士"实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多种方式用药护理;个性化的镇痛与睡眠管理;安全护理;出院指导.经过积极治疗后,患者左眼视力有所提高,出院最佳矫正视力为手动/50 cm,情绪稳定,继续遵医嘱用药.重视抑郁症合并ARNS患者的护理,针对用药、心理、安全等方面制定个性化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可有效控制抑郁症患者病情复发,改善患者视力预后,降低致盲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7例A型主动脉夹层重度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总结27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重度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术前积极干预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避免胸腹内压急剧升高.术中做好困难气道的管理及急救护理配合;落实集束化肺功能保护措施.术后优化体位管理;实施肺膈肌保护策略;采用渐进式降级脱机疗法,增强呼吸肌耐力;加强肺部感染的监控;开展早期康复及心理疏导.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26例痊愈出院,1例脱机困难予气管切开并转入呼吸康复医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酮饮食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生酮饮食作为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手段,通过模拟饥饿状态,使肝脏代谢脂肪酸产生酮体提供能量,并具有抗炎等作用,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治疗中亦具有重要价值。此疗法可以有效管理PCOS患者的体重,改善卵巢功能,调节代谢紊乱,改善心理健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与冠心病(CHD)同时并存。与未合并CHD者相比,合并CHD的IS患者多数病情更严重,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本共识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脑-心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IS/TIA、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与CHD共存三大类,并制订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在急性期治疗时间窗内针对卒中进行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针对CHD则视情形采取分期或同期颈动脉干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并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在二级预防方面给予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措施,并积极进行心脏和神经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再次肝移植病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再次肝移植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 024例患儿(<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肝移植25例(26例次)。二次肝移植24例,三次肝移植1例。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再次移植手术时中位年龄[ M( Q R)]为12.9(20.5)个月(范围:5.8~134.8个月),体重为8.0(5.6)kg(范围:5.0~30.0 kg),儿童终末期肝病(PELD)评分为17.0(21.3)分(范围:0~45分)。再次肝移植的病因:胆道并发症(7例次)、移植肝原发无功能(5例次)、抗体介导排斥(4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下腔静脉闭塞(1例次)、窦状隙梗阻综合征(1例次)。按两次移植间隔时间30 d为界线,早期(≤30 d)再移植8例次,晚期(>30 d)再移植18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肝移植的病因、术前PELD评分、与前次肝移植间隔时间、手术情况、主要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 结果:本组病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8(30.2)个月(范围:1 d至85.7个月),再次肝移植的发生率为1.9%(19/998)。早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439.8±151.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5.0(1.8)%(范围:3.6%~6.1%),再移植病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晚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604.4±158.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3.4(2.1)%(范围:1.4%~5.3%),再移植病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早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均为62.5%;晚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 结论: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儿童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早期再次肝移植患儿的PELD评分较高,晚期再次肝移植手术相对困难。晚期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率无差异,优于早期再次肝移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再次肝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e Winter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de Winter综合征的病变特点,探讨这类患者的治疗时机以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de Winter综合征的患者6例,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心电图演变、心脏彩超、高敏肌钙蛋白、脑钠肽等指标,并随访12个月。结果:6例患者中有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所有手术患者CAG结果均为前降支病变,3例闭塞,1例重度狭窄,术后均恢复心肌梗死溶栓3级血流。5例心电图演变为前壁ST段抬高,1例心电图演变为前壁加下壁ST段抬高。1例拒绝CAG,予以药物保守治疗后出院。1例未能及时识别,常规流程收入院后死亡。对好转出院的5例患者随访12个月,1例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其余4例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正确识别de Winter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尽早行CAG及PCI,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并改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辅助治疗模式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 3~4b或mN 1~2而无远处转移(M 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 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 M( P25, P75)表示。 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 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 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 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 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 P<0.05)。 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rugada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31岁,维吾尔族。因“突发晕厥6 h”于2022年7月22日入院。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直系亲属猝死病史及遗传性心脏病史。入院时患者近亲属代诉:患者突然出现晕厥,反复呼叫患者无反应,且5 min内意识仍未恢复,遂紧急送至当地医院就诊。到院时心电监护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给予电复律1次后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意识恢复;立即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3导联J点ST段抬高,T波倒置;患者入院30 min后突然再次出现意识丧失,伴四肢抽搐,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立即行心肺复苏、给予200 J双相波电除颤2次后患者神志逐渐转清,心电监护提示恢复窦性心律;再次复查心电图示V1~V3导联J点ST段抬高、T波倒置。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入我院CUU病房并继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营养心肌、稳定内环境等治疗,患者此后未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心肌酶、血常规、肝肾功能、脑钠肽、电解质、凝血功能、D-二聚体均在正常范围内,头颅CT、心脏超声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住院期间多次复查心电图示V1~V3导联J点ST段抬高,T波异常;多次复查心肌酶和肌钙蛋白I均在正常范围内。为了排除心外膜血管阻塞性病变,入院后行冠脉造影术,造影结果提示各支冠脉血管未见狭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入院时心电图提示V1~V3导联可见典型1型Brugada波,同时心电图示V1~V3导联出现J点ST段抬高,符合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根据Brugada综合征疾病特征及诊断标准,该患者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经患者同意后即行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治疗,手术顺利,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未再次出现晕厥等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