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治疗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治疗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淮南市精神病医院收治的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限定选取病例的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将60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在治疗时单一给予地西泮,研究组在治疗时给予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25, P <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病理症状、总评分)分别为(26.07±3.70)分比(16.38±2.04)分、(24.04±2.98)分比(13.86±1.84)分、(44.06±5.28)分比(31.83±4.04)分、(91.84±9.76)分比(40.84±6.26)分;研究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分别为(25.84±3.82)分比(10.30±1.17)分、(24.48±3.26)分比(7.48±0.82)分、(43.28±5.21)分比(21.06±3.72)分、(92.06±9.85)分比(68.27±7.02)分;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研究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病理症状、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14.16、17.34、10.74、15.97,均 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评分)分别为(12.64±2.50)分比(13.87±2.16)分、(12.47±2.12)分比(13.28±2.18)分、(9.54±2.16)分比(14.20±1.27)分、(10.97±1.84)分比(12.78±2.42)分;研究组分别为(12.68±2.53)分比(15.37±2.07)分、(12.49±2.14)分比(14.90±2.20)分、(9.37±2.14)分比(15.03±1.27)分、(10.94±1.81)分比(13.86±2.18)分;研究组治疗后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2.74、2.86、2.50、2.81,均 P < 0.001)。两组治疗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9, P=0.022)。 结论: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有利于促使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早期康复训练对青少年心身障碍患者心理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超早期康复训练对青少年心身障碍患者心理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青少年心身障碍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训练,观察组应用超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训练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7.3±3.1)分、(46.6±3.6分)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8.5±3.5)分、(57.5±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939、14.724,均 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率(88.0%)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82, P<0.05)。训练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62.7±10.1)分,高于对照组的(43.5±13.5分),PSQI评分(6.2±1.3)分,低于对照组的(10.5±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52、13.207,均 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98.0%)高于对照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983, P<0.05)。 结论:超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青少年心身障碍患者的不良心理,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睡眠质量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迫症认知行为治疗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波动性精神障碍。国内外指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手段,其疗效已获得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强迫症患者未从中获益,而目前临床上尚缺少疗效预测的客观指标。近年来,随着可用于诊疗预测的技术方法迅速发展,探寻强迫症CBT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逐渐受到各界关注。本文拟从心理生理学、遗传学及神经影像学等方面对强迫症CBT疗效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强迫症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初步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迫性行为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强迫性行为障碍是一种以无法控制自身频繁的性行为或性幻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还增加感染性病的危险。国外对于强迫性行为障碍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但国内研究较少,在临床也未受到相应的关注。为增加对强迫性行为障碍的认识,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诊断和评估、流行病学、药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读者提供较全面的强迫性行为障碍诊疗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部常见疾病相关心理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鼻部疾病大多为常见病,人群检出率逐年升高,患者可伴有以焦虑、抑郁为主的多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鼻部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由来已久,但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由此导致的医患纠纷发生率居高不下。本文总结了鼻部常见疾病患者伴发的以焦虑抑郁为主的心理障碍特点、可能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各种鼻部疾病治疗产生的影响,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重视,为提高鼻部疾病患者的综合治疗疗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带来潜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儿童孟乔森综合征10例病例系列报告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 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儿童孟乔森综合征病例常就诊于精神科、心理科以外的其他科室,这些科室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患儿很难得到及时和正确的诊治,发病率可能被低估.目的 总结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孟乔森综合征儿童的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设计 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3个医院诊断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孟乔森综合征的连续住院病例.通过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采集病例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就诊经历及治疗史,发热特征,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主要结局指标 发热特征.结果 10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均为女童,起病年龄12(10~14)岁,病程6.3(1~18)个月.门诊频次平均8(4~12)次,住院频次平均3.5(2~5)次,就诊医院数平均3.5(3~5)家.均有反复行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治疗史且均无疗效.均在短时间内体温达到高热(39.0~40.2℃),约5 min内体温恢复正常;6例偶有头晕,其中伴头痛2例,伴腹痛1例;发热前均无畏寒及寒战,时间无规律性;体温恢复正常时无出汗反应.发热前后皮肤体感温度、脉搏、心率、呼吸频次均未见变化.精神和食欲均正常;体重轻度增加3例,余病例均未见下降;均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均未见异常.单亲家庭环境4例,父母长期争执、吵闹5例,留守儿童1例.均转至心理科进行干预,随访时间8(5~12)个月,未见类似发热发作,也无因其他症状就诊者.结论 以伪装热为表现的儿童孟乔森综合征好发于女性儿童/青少年,多次反复求治于不同医院,体温可在3~8 min内达到高热,约5 min内恢复正常,发作时无发热时典型病理生理过程变化,实验室检验和辅助检查结果无异常;虽然病程较长,但无疾病状态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气血津液演变理论辨治心理因素所致心血管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不良心理因素能够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产生,患者可由单纯精神心理障碍发展至心理障碍与器质性心脏病共存.按照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状态可将本病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以心血管躯体症状为主时,为气血津液的功能性障碍;中期器质性心脏病阶段,痰饮血瘀等实质性病理产物产生;后期五脏之气受损,虚实夹杂,气郁且虚.通过气、血、津液理论对双心共病进行分期论治,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执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正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精神心理问题.在全球范围内,NSSI的检出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检出群体有低龄化的趋势.与既往传统的观点有所不同,NSSI行为不仅存在于有情绪障碍或精神病性障碍的群体中,还可能存在于品行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群体;其特征和神经生理机制也与单纯的自杀行为和观念存在差异.NSSI青少年往往在学业、社交等多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都与个体的执行功能障碍存在关联.执行功能的成分众多,不同成分的损害提示个体存在相应的功能缺陷.目前的研究发现,包括注意力、工作记忆、抑制功能在内的执行功能障碍与NSSI发生存在关联,甚至能预测未来NSSI的发生.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与正常儿童青少年群体相比,NSSI群体存在脑部功能及结构的差异;其中部分研究者通过应用执行功能的相关范式获得了NSSI青少年任务态磁共振影像和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该文就近几年NSSI青少年的执行功能障碍及其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多学科合作诊疗系统与不同单一干预措施分别治疗孕产期心身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模式的生理调控、心理调节、音乐调理(PPM)干预措施,与仅应用PPM中3项措施之一,治疗孕产期心身障碍(PS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5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等6家医疗机构的孕产妇心身健康门诊研究基地,进行产前检查被确诊为罹患孕产期PSD的9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方式进行随机抽样,将95例孕妇分为PPM治疗组(n=25,采取PPM治疗措施),生理调控干预组(n=25,仅采用PPM治疗中的生理调控干预措施),心理调节干预组(n=22,仅采用PPM治疗中的心理调节干预措施)及音乐调理干预组(n=23,仅采用PPM治疗中的音乐调理干预措施),共计4组.4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治疗结束后,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PPM治疗组分别与3个单一干预措施组孕妇治疗后的主诉躯体功能障碍主要症状变化、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状态变化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值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述各医疗机构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其伦理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4组孕妇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ANS功能状态及HAMA评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孕妇完成治疗后,主诉躯体功能障碍主要症状变化比较结果显示,PPM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较生理调控干预组、心理调节干预组及音乐调理干预组均好,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M治疗组孕妇的主诉躯体功能障碍主要症状多数为全部消除,少数为部分消除或缓解.③治疗结束后,PPM治疗组与3个单一干预措施组孕妇的ANS功能状态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PM治疗组孕妇ANS功能状态全部为平衡状态,而3个单一干预措施组孕妇仍主要为紊乱状态;PPM治疗组孕妇HAMA评分值,均分别较3个单一干预措施组孕妇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取多学科合作模式的PPM干预措施(基于围生保健和产科),治疗孕产期PSD疗效显著,对孕妇的焦虑、抑郁亦有治疗作用.对于孕产期PSD孕妇仅采用PPM治疗中3项措施之一的单一干预措施治疗方案的疗效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现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15-10-15至2015-12-30,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静安区6个居委会中抽取≥60岁的社区老年人600例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问卷为主、当面访问为辅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筛查部分和功能评估两部分组成,其中筛查部分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质)、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吸烟、饮酒、饮茶、运动、业余爱好、饮食习惯、老年期午睡习惯),功能评估部分包括记忆功能障碍自评表(AD8)、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抑郁量表(G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100.0%.600例老年人中,记忆功能障碍68例(11.3%),焦虑56例(9.3%),抑郁65例(1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质、饮荼、运动、业余爱好、饮食习惯(素食为主)、老年期午睡习惯、SSRS总分、主观支持维度得分、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不同程度下降是老年人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质、运动、业余爱好、饮食习惯、老年期午睡习惯、SSRS总分、主观支持维度得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不同程度下降是老年人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质、运动、业余爱好、饮食习惯、老年期午睡习惯、SSRS总分、主观支持维度得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对支持的利用维度得分、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不同程度下降是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社区老年人心理问题中,记忆功能障碍、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1.3%、9.3%、10.8%,这些心理问题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因此应鼓励老年人培养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体育运动、饮茶、午睡,保持日常生活劳动是老年人保持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最基本的措施,可促进健康老龄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