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磺酸瑞马唑仑临床应用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966年,第一代苯二氮 类药物地西泮作为静脉麻醉剂首次用于麻醉诱导 [1]。1978年,Reves等 [2]首次报道了咪达唑仑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与地西泮相比,咪达唑仑水溶性更高,无注射痛,起效更快,对呼吸和循环影响的副作用更小 [2,3]。然而咪达唑仑镇静持续时间较长 [4],在采用氟马西尼拮抗以加快患者恢复后,与丙泊酚麻醉相比仍不理想 [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治疗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治疗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淮南市精神病医院收治的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限定选取病例的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将60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在治疗时单一给予地西泮,研究组在治疗时给予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25, P <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病理症状、总评分)分别为(26.07±3.70)分比(16.38±2.04)分、(24.04±2.98)分比(13.86±1.84)分、(44.06±5.28)分比(31.83±4.04)分、(91.84±9.76)分比(40.84±6.26)分;研究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分别为(25.84±3.82)分比(10.30±1.17)分、(24.48±3.26)分比(7.48±0.82)分、(43.28±5.21)分比(21.06±3.72)分、(92.06±9.85)分比(68.27±7.02)分;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研究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病理症状、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14.16、17.34、10.74、15.97,均 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评分)分别为(12.64±2.50)分比(13.87±2.16)分、(12.47±2.12)分比(13.28±2.18)分、(9.54±2.16)分比(14.20±1.27)分、(10.97±1.84)分比(12.78±2.42)分;研究组分别为(12.68±2.53)分比(15.37±2.07)分、(12.49±2.14)分比(14.90±2.20)分、(9.37±2.14)分比(15.03±1.27)分、(10.94±1.81)分比(13.86±2.18)分;研究组治疗后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2.74、2.86、2.50、2.81,均 P < 0.001)。两组治疗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9, P=0.022)。 结论:利培酮联合地西泮有利于促使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循证医学的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其康复干预措施众多,给临床方案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循证医学研究,有效的脑瘫预防措施包括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新生儿治疗性低温。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包括限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目标导向性活动运动集成法、注射肉毒毒素后的作业治疗、移动性训练、跑步机训练、运动观察疗法、目标导向性训练、双侧训练、口腔感觉运动、口腔感觉运动加电刺激、垫脚石3P计划、接受与承诺疗法等。有效的药理学、外科干预措施包括鞘内注射巴氯芬、肉毒毒素、肉毒毒素结合系列石膏固定、地西泮、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髋关节监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纤维瘤病1型并癫痫发作15例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并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5例NF1并癫痫发作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例NF1并癫痫发作患儿中男12例、女3例。15例患儿均有皮肤咖啡牛奶斑,6例存在神经发育障碍以智力障碍或发育落后为主。首次癫痫发作年龄为2.5(1.2,5.5)岁,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包括全面强直-阵挛发作8例、局灶运动性发作6例、痉挛发作4例、强直发作1例、失神发作1例、全面性肌阵挛发作1例、局灶性继发双侧强直-阵挛发作1例。14例可获得颅脑磁共振成像结果的患儿中,6例胼胝体、基底节、丘脑、小脑等部位点片状异常信号,3例不同程度脑室扩大,2例灰白质分界模糊,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余无明显异常。13例符合癫痫诊断的患儿中,8例应用1~2种抗癫痫药物后不再发作,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在接受左侧颞叶切除术后未再发作,4例曾应用2~9种抗癫痫药物,仍未控制发作。1例复杂热性惊厥患儿发热时口服地西泮预防性治疗,未再发作,1例患儿仅非诱发性癫痫发作1次,未应用抗癫痫药物,未再发作。结论:NF1患儿的首次癫痫发作多于婴幼儿期出现,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和局灶运动性发作为主,可合并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对于诊断癫痫者,多数可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完全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半夏秫米汤对痰湿内阻慢性失眠模型大鼠5-羟色胺受体及5-羟色胺、5-羟基吲哚乙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半夏秫米汤对痰湿内阻慢性失眠模型大鼠5-羟色胺1A受体(5-HT 1AR)、5-羟色胺2A受体(5-HT 2AR)及5-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的影响,探讨该方化痰通利、引阳入阴安神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半夏秫米汤低、中、高剂量组,地西泮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单平台水环境法”制备痰湿内阻慢性失眠大鼠模型,半夏秫米汤低、中、高剂量组灌胃半夏秫米汤4.69、9.38、18.75 g/kg,地西泮组灌胃地西泮水溶液0.52 mg/kg,1次/d,连续灌胃2周。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qPCR法检测大鼠脑干5-HT 1AR、5-HT 2AR 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中缝核5-HT 1AR、5-HT 2AR蛋白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检测大鼠脑干5-HT、5-HIAA含量。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半夏秫米汤低、中、高剂量组及地西泮组5-HT 1AR mRNA水平升高( P<0.01);半夏秫米汤高剂量组、地西泮组5-HT 2AR mRNA水平降低( P<0.05),5-HT 1AR、5-HT 2AR蛋白表达升高( P<0.05或 P<0.01);半夏秫米汤中、高剂量组及地西泮组5-HT水平升高( P<0.05或 P<0.01);半夏秫米汤各剂量组及地西泮组5-HIAA水平升高( P<0.05或 P<0.01)。 结论:半夏秫米汤可能通过调控5-HT 1AR、5-HT 2AR、5-HT、5-HIAA对痰湿内阻慢性失眠模型大鼠进行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技术在助眠保健品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技术,建立助眠保健品中可能添加的舒必利、乙琥胺、拉莫三嗪、酒石酸唑吡坦、褪黑素、盐酸丁螺环酮、苯巴比妥、马来酸咪达唑仑、氟哌啶醇、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奥沙西泮、硝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艾司唑仑、盐酸氟哌噻吨、硫喷妥、盐酸硫利达嗪和地西泮等20种化学药物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C 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01 mol/L磷酸二氢铵水溶液(用磷酸调pH值至3.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为220和280 nm。从专属性、系统适应性、线性关系、检测限、定量限、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等方面对HPLC-DAD技术在检测20种非法添加化学药物中的作用进行评估。 结果:HPLC-DAD技术在20种化学药物成分的检测专属性好,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 r ≥0.999 8);20种化学药物低、中、高3个浓度9次进样的平均回收率为98.68%~99.85%,峰面积变异度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0.57%~1.16%;检测20种化学药物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检测限为0.05~1.59 μg/ml,定量限为0.16~5.09 μg/ml。应用该方法对6种助眠保健品样品进行检测,其中1种检出硝西泮。 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易于推广,可用于助眠类保健品中20种可能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旋四氢巴马汀和地西泮对条件性恐惧大鼠镇静及抗焦虑作用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左旋四氢巴马汀(levo-tetrahydropalmatine,L-THP)和地西泮在干预条件性恐惧模型大鼠中的镇静及抗焦虑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成年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西泮组和左旋四氢巴马汀组(L-THP组)(每组8只)。运用足底电击法复制条件性恐惧大鼠模型,造模4 d后,地西泮组和L-THP组分别给予地西泮(3.6 mg/kg)和L-THP(25 mg/kg)灌胃,1次/d,连续10 d,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运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测定大鼠的焦虑行为,运用睡眠能量监测系统检测睡眠和能量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 23.0及Graphpad Prism 7.0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结果: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地西泮组大鼠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11.27±8.78)%,(30.11±14.59)%; P<0.05]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1.94±1.48)%,(17.53±8.21)%; P<0.05]均显著高。与模型组比较,L-THP组大鼠开放臂停留时间、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地西泮组大鼠进入中央格时间[(2.99±1.83)s,(6.94±3.52)s; P<0.05]和进入周边场时间[(297.01±1.83)s,(293.30±3.52)s; P<0.05]均高;与模型组比较,L-THP组大鼠各指标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自主活动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夜晚自主活动次数比空白组少[(758.79±375.37)次/h,(1 101.93±525.96)次/h; P<0.05]。与模型组比较,L-THP组大鼠白天自主活动次数[(502.40±228.54)次/h,(820.57±364.60)次/h; P<0.05]少、夜晚自主活动次数[(1 146.85±309.69)次/h,(758.79±375.37)次/h; P<0.05]多,而全天自主活动次数未见显著性改变。各组大鼠能量代谢的相关指标与睡眠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鼠白天睡眠时间与热量消耗值(heat值)呈负相关( r=-0.335, P<0.05),夜晚睡眠时间与白天heat值呈正相关( r=0.352, P<0.05)。 结论:左旋四氢巴马汀在本研究所用的浓度范围内未见显著的抗焦虑作用,但其镇静及改善睡眠活动节律作用优于地西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对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酒精戒断综合征(AWS)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AWS患者1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泵注地西泮,观察组患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用药前、用药后3 h和用药后24 h 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用药前和用药后24 h患者酒精戒断状态评分(CIWA-Ar)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用药后3 h[(3.43±0.45)分]和用药后24 h[(4.37±0.41)分]均高于对照组[(2.56±0.36)分和(3.58±0.46)分]( t=12.631、10.726,均 P<0.05)。观察组心率(HR)用药后3 h[(83.24±6.7)次/min]和用药后24 h[(87.98±5.37)次/min]均慢于对照组[(88.29±4.53)分和(95.47±3.29)次/min]( t=5.192、9.951,均 P<0.05)。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用药后3 h[(72.38±3.10)mmHg]和用药后24 h[(75.46±2.67)mmHg]均低于对照组[(75.21±2.19)mmHg和(78.63±1.76)mmHg]( t=6.238、8.294,均 P<0.05)。观察组用药后24 h CIWA-Ar评分为(19.37±3.10)分,低于对照组的(26.48±2.76)分( t=14.332,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15.71%)(χ 2=6.869,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对AWS患者镇静效果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胃十针”对脾胃湿热型失眠症患者睡眠感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胃十针”对脾胃湿热型失眠症患者睡眠感知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3月-2021年3月石家庄市中医院30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0例。胃十针组给予“胃十针”针刺治疗,安定组口服地西泮片,联合组给予“胃十针”针刺+口服地西泮片。3组均治疗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程度;采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评测患者的平均睡眠潜伏期(mean sleep latency,MSL),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系统监测患者的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TST)、觉醒次数(NWAK)、睡眠潜伏期(SOL)、快速眼动期(REM),计算N1/N2/N3期占TST的百分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0%(94/100)、安定组为77.0%(77/100)、胃十针组为85.0%(85/1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6, P<0.01)。联合组治疗后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 F值分别为5.70、3.65、5.23、6.37、3.66、6.19、7.54、6.40, P值均<0.01);SCL-90评分及MSL值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 F值分别为8.97、7.53, P值均<0.01)。联合组治疗后NWAK[(1.36±0.87)次比(2.69±1.15)次、(2.11±1.05)次, F=5.88]、SOL[(13.62±5.85)min比(25.06±9.42)min、(19.78±7.63)min, F=6.49]、N1/TST[(5.69±1.09)%比(12.65±2.58)%、(8.49±2.45)%, F=5.13]、N2/TST[(51.07±2.06)%比(58.36±2.18)%、(55.61±2.04)%, F=9.86]值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 P<0.01),SE[(90.33±2.89)%比(85.39±2.75)%、(87.53±2.69)%, F=8.36]、TST[(449.32±23.65)min比(421.66±25.33)min、(431.26±25.98)min, F=8.26]、REM/TST[(23.87±4.52)%比(14.52±3.87)%、(18.36±3.25)%, F=5.34]、N3/TST[(18.69±2.02)%比(10.31±1.64)%、(14.89±1.74)%, F=7.69]值均高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 P<0.01)。 结论: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胃十针具有清利中焦湿热、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之效,与地西泮片联用可改善脾胃湿热型失眠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热性惊厥: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常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指在发热状态下(体温≥38 ℃),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紊乱及无热惊厥史而发生的惊厥。目前认为FS是多因素所致的,主要为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易受发热影响,加上潜在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和遗传因素)而诱发。按发作类型分为单纯性、复杂性FS,区分两者有利于制定临床干预策略。苯二氮 类能迅速止惊,多用于持续时间超过5 min的患儿。同时,间歇性地西泮治疗能有效降低FS复发风险,缓解父母焦虑和恐惧。本文将对FS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治疗进行简要概述,以提高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