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暴发性心肌炎人群心电图特征,为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7年2月至2022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炎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以同期246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电图参数对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不同心电图参数对暴发性心肌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80例患者(暴发性心肌炎组123例,非暴发性心肌炎组57例),年龄(35.0±16.2)岁,男性106例(58.89%)。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相比,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心电图显著异常: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颤)、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抬高、低电压、QTc间期延长、QRS波增宽的发生率更高( P均<0.05)。心电图参数显示,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全导联QRS波振幅低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 P<0.01)。暴发性心肌炎组的平均心率及QTc间期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及对照组( P均<0.05)。尽管ST段抬高在暴发性心肌炎组发生率更高,心电图参数显示除Ⅲ和aVF导联外,其余导联ST段水平均较对照组压低( P均<0.05),部分导联ST段改变在暴发性心肌炎组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各导联在非暴发性心肌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RS波增宽和心率增快是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的影响因素( OR=16.914,95% CI:1.367~209.224, P=0.028; OR=1.026,95% CI:1.010~1.042, 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率>86.90次/min,QTc>431.50 ms,RV5+SV1<1.72 mV对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结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存在显著且严重的心电图异常,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束支起搏纠正心室异常顺序激动的电张调整性T波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心室异常顺序激动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特征。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永久起搏器植入后(长时起搏组)、临时起搏术后(短时起搏组)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组)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6、12个月的心电图并分析QRS时限、QT间期、倒置T波(TWI)所在导联及其振幅。结果:纳入89例患者,年龄69.0(57.0,74.0)岁,其中女41例(46.1%,41/89)。左束支起搏成功率为100%,80例(89.9%,80/89)患者术后出现TWI,长时起搏组、短时起搏组和左束支阻滞组的TWI发生率分别为96.4%(27/28)、86.4%(19/22)和87.2%(34/39, P=0.401)。术后TWI在主要导联的发生率为80.0%(64/80,Ⅱ导联)、68.8%(55/80,Ⅲ导联)、75.0%(60/80,aVF导联)、91.3%(73/80,V 3导联)、95.0%(76/80,V 4导联)、87.5%(70/80,V 5导联)、82.5%(66/80,V 6导联)。V 4、V 5导联TWI振幅最大,分别为-0.49(-0.31~-0.90)mV和-0.49(-0.27~-0.67)mV。术后1、3、6、12个月仍存在TWI的患者分别为53例(66.3%,53/80)、41例(51.3%,41/80)、35例(43.8%,35/80)、32例(40.0%,32/80)。TWI患者校正后的QT间期(QTc间期)在术后1 d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9±52)ms对(491±40)ms, P<0.001],术后1个月QTc间期(517±34 ms)与术后1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56),术后3个月QTc间期小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8±36)ms对(519±52)ms, P=0.005]。随访12.0(5.0 ~ 23.5)个月,随访期间导线参数稳定,有2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再住院事件。 结论:大多数心室异常顺序激动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后会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现象,约50%患者的TWI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TWI主要分布在V 3~V 6导联,V 4、V 5导联倒置T波振幅最大;QTc间期在术后延长,3个月左右恢复至术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特点及与预后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的特点及和预后关系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11例,设为观察组,观察组被进一步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组(n=56)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组(n=55).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09例为对照组.比较收缩性心力衰竭组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电图QRS波时限及振幅,比较收缩性心力衰竭组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QRS波时限及振幅,统计1年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QRS波时限长于对照组,QRS振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性心力衰竭组QRS波时限长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QRS振幅高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89例(80.18%),预后不良组22例(19.81%),2组与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有无吸烟史、NYHA分级、QRS波时限、QRS振幅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有无吸烟史、NYHA分级、QRS波时限、QRS振幅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时限延长,可能作为帮助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可能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本文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研究,实验人员仅采纳本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一定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右心室造影辅助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右心室造影(RVG)辅助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该院接受LBBaP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和心电图参数等.采用RVG三段法辅助LBBaP,具体操作为在右前斜30°透视下进行RVG,将三尖瓣瓣环最高点至右心室心尖部之间连一直线,然后将直线分为3等份,近中段交界处为LB-BaP 电极植入区域.术中同时满足单极起搏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形态,QRS波宽度(QRSd)<130 ms且V5导联左心室刺激到激动达峰时间(S-pLVAT)<90 ms,则定义为LBBaP手术成功.记录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电极参数、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结果 67例患者中,男43例,年龄为(65.0±8.0)岁;22例(32.8%)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5例(67.2%)患者为二度Ⅱ型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术前QRSd为(103.0±22.0)ms.LBBaP手术成功61例(91.0%).手术时间为(134.6±32.3)min,X射线曝光时间为(43.6±12.6)min.起搏阈值为(0.8±0.4)V,R波感知振幅为(12.1±4.7)mV,阻抗为(741.2±130.8)Ω.在 1 V 起搏时,V5 导联 S-pLVAT 为(83.4±13.7)ms.术后 QRSd 为(116.5±18.3)ms.术中8例发生室间隔穿孔,1例发生束支损伤,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电极参数稳定.结论 RVG三段法辅助LBBaP是一种简单、可行且安全的生理性起搏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并建立基于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的风险评分模型.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经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273例,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为终点事件,根据患者出院时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经Cox分析判断影响患者预后的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并据此建立基于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的风险评分模型.结果 273例患者中MACE发生率为20.15%(5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4.25±3.91)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QRS波群时限(HR=1.043,95%CI 1.025~1.061,P<0.001)、存在Q波(HR=2.078,95%CI 1.148~3.762,P=0.016)、存在碎裂QRS波群(HR=1.955,95%CI 1.121~3.409,P=0.018)、累计胸前导联个数≥3(HR= 2.728,95%CI 1.409~5.282,P=0.003)、胸前导联累积R波幅度总和(HR=0.973,95%CI 0.955~0.992,P=0.005)、胸前导联R波振幅总和/(S波+Q波)振幅总和比值[R/(Q+S)](HR=0.291,95%CI 0.118~0.715,P=0.007)为预测本研究定义的MACE发生的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基于胸前导联QRS波群危险特征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预测MACE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且AUC为0.722.结论 基于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的风险评分预测模型在PCI治疗急性前壁STEMI患者中对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上和瓣下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右心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瓣上和瓣下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体表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实现VAs的较精确定位.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到2022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39例RVOT起源VAs患者进行研究,根据起源点与肺动脉瓣的位置关系分为瓣上起源组和瓣下起源组,进行心电图参数分析.结果 139例RVOT起源VAs患者中,71例(51.1%)VAs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其中左窦43例(30.9%),右窦11例(7.9%),前窦7例(5.0%),左右窦交界10例(7.2%);68例(48.9%)VAs起源于肺动脉瓣下,其中游离壁侧14例(10.1%),室间隔侧54例(38.8%).肺动脉瓣上起源组VAs心电图Ⅱ导联和aVF导联R波振幅显著高于肺动脉瓣下起源组VAs;在亚组分析中,肺动脉瓣上不同位置起源VAs体表心电图存在显著差异,肺动脉瓣下游离壁起源VAs心电图QRS波时程显著大于室间隔侧起源VAs,下壁导联QRS波切迹发生率显著大于室间隔侧起源VAs.结论 起源于肺动脉瓣上和瓣下的VAs具有不同的体表心电图表现,可根据体表心电图表现初步判断VAs的起源点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希氏束区及毗邻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定位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经导管射频消融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常用治疗手段.在消融前通过VA的心电图(ECG)形态多能有效判定VA的起源位置,指导消融.但对于希氏束区(HIS)、右心室流出道后部(pRVOT)和三尖瓣前侧壁(TA-AL)等毗邻位置的ECG形态定位仍有很大难度.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ECG诊断方法鉴别它们的起源点位置.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了 75例HIS(n=18)、pRVOT(n=42)和TA-AL(n=15)成功消融的VA患者.应用ECG参数中具有最高诊断性能的测量值来开发诊断方法.结果 在得到的这些ECG参数中,具有区分这些不同起源部位最佳诊断效能的参数是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最佳的ECG鉴别方法是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的组合应用.HIS:Ⅰ 导联 R波振幅>0.49 mV,QRS时程≤125.5 ms(敏感性 72.2%、特异性100%);pRVOT:Ⅰ导联R波振幅≤0.49 mV,QRS波时程>125.5 ms(敏感性 88.1%,特异性 81.8%);TA-AL:Ⅰ导联R波振幅>0.49 mV,QRS波时程>125.5 ms(敏感性 66.7%,特异性 95.0%).这些诊断标准应用于判定VA起源部位的总体准确率为 88.9%.结论 起源于HIS附近的VA其Ⅰ导联多为正向R波,且QRS波时程较短.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的联合应用可用于定位VA起源于HIS、pRVOT或TA-A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不同浓度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对大鼠心电指标和心肌病理的早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 autoantibodies,β1AAbs)对大鼠心电指标及心肌细胞病理的早期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免疫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免疫组经尾静脉注射β1AAbs建立被动免疫β1AAbs升高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验证造模是否成功.各组大鼠均佩戴穿戴式心电传感器在自然状态下连续监测5 d,分析心率,昼夜节律;使用LEAD-7000心电生理仪记录大鼠基线、免疫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的6导心电图,免疫5 d后行大鼠心肌细胞HE染色.结果 (1)各组大鼠夜间心率均高于白天,各免疫组5 d内平均心率较对照组增快(P<0.05);(2)免疫低浓度组在免疫第四天达到心率高峰;中浓度组在免疫5 d内心率持续增快;高浓度组在免疫第二天达到心率高峰,第三天开始下降(P<0.05);(3)各免疫组P波时限延长,免疫中、高浓度组P波振幅增高,免疫低浓度组QTc间期延长,免疫低、中浓度组QRS波振幅增高(P<0.05);(4)免疫低、中浓度组心肌细胞完整性降低,免疫高浓度组心肌细胞明显碎裂,细胞核空泡状.结论 β1AAbs增高早期可增加大鼠心率,延长P波时限;低浓度β1AAbs延长QTc间期;低、中浓度β1AAbs可使心肌细胞完整性降低,高浓度使心肌细胞碎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18例高钾血症患者窦室传导心电图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分析高钾血症患者窦室传导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18例高钾血症患者心电图诊断为窦室传导.比较治疗前后V3导联的T波振幅、QRS波时限和Q-T间期,观察各波段、心室节律的特点.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V3导联的T波振幅下降[0.55(0.39,0.81)mV vs.1.10(0.67,2.15)mV](P<0.01),QRS 波时限和 Q-T 间期缩短[(92.56±14.97)ms vs.(183.56± 57.65)ms 和(360.8±45.2)ms vs.(479.4±103.9)ms](P<0.01).部分患者治疗前心电图出现损伤性ST-T改变、ST段消失假象、Brugada波样改变和心室节律不齐.结论 帐篷状T波、弥漫性室内阻滞和Q-T间期延长是高钾血症患者窦室传导心电图普遍存在的特点.部分患者可出现损伤性ST-T改变、ST段消失假象和Brugada波样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不同类型右位心心电图表现三例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病例1,患者女性,28岁.常规心电图:①Ⅰ、aVL导联P波、QRS-T波均向下倒置;②Ⅱ与Ⅲ导联、aVR与aVL导联的心电图型互置;③V1~V6导联R波逐渐降低而S波逐渐加深,R/S渐小.心脏彩超:镜像右位心.病例2,患者男性,32岁.常规心电图:①各导联P波极性正常,符合窦性心律表现;②Ⅰ、aVL导联可见较深的q波;③V1~V6导联R波振幅递减,但R/S未见明显<1.心脏彩超提示右旋心.病例3,患者女性,70岁.常规心电图:心脏逆钟向转位、左胸导联V5、V6电压相对较低.胸片CT:气管纵隔右偏,左膈面抬高,心影右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