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梗死前后联合运动对大鼠心梗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心梗)前、心梗后及心梗前后联合运动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晚期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并检测不同运动方案对左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控效应。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不运动组(Sed-Sh组)、假手术前运动组(PreE-Sh组)、心梗不运动组(Sed-MI组)、心梗前运动组(PreE-MI组)、心梗后运动组(PostE-MI组)及心梗前后联合运动组(ComE-MI组),每组16只。在正式实验前,各运动组大鼠先在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训练,然后给予跑台训练,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共训练5周;而不运动组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均不进行运动训练。在第5周最后1次训练结束24 h后,所有大鼠均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或假手术。经休息康复4周后,PostE-MI组及ComE-MI组进行5 d适应性训练,随后进行8周跑台运动,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于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大鼠,应用Ⅷ-related Antigen染色进行左室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测定;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结果:与Sed-Sh组比较,PreE-Sh组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增加( P<0.05),PreE-MI组大鼠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Post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reE-MI组( P<0.05),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ostE-MI组( 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 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 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心梗前运动对于心梗晚期微血管密度无显著影响,而心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增加心脏微血管密度,改善心梗后左室功能。心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上调VEGF及其受体表达,激活VEGF信号通路,使微血管密度增加,这可能有益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左室功能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芍药苷能通过调节Src/血管内皮-钙黏蛋白通路改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脓毒症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并原代培养大鼠CMECs细胞,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用于实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筛选出芍药苷的安全有效浓度10、20、40 μmol/L。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及低、中、高浓度芍药苷预处理组。空白对照组用完全培养基培养;LPS组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1 mg/L的LPS刺激细胞;芍药苷预处理各组分别于LPS刺激前4 h加入10、20、40 μmol/L芍药苷进行预处理。各组细胞于LPS刺激后继续培养24 h,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检测大鼠CMECs细胞通透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细胞中CXCL1、CXCL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磷酸化Src(p-Src)、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磷酸化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MAPK)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CMECs细胞通透性明显增加;经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细胞通透性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以40 μmol/L芍药苷组改善最明显,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值:1.61±0.07比2.13±0.06, P<0.01)。ELISA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CMECs细胞上清液中有适量CXCL1、CXCL2分泌;但在LPS诱导下,细胞上清液中CXCL1、CXCL2分泌量明显增加;给予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CXCL1、CXCL2的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其中40 μmol/L芍药苷对CXCL1的抑制作用最佳,20 μmol/L芍药苷对CXCL2的抑制作用最佳,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XCL1(ng/L):337.51±68.04比829.86±65.06,CXCL2(ng/L):4.48±0.11比9.41±0.70,均 P<0.01〕。RT-qPCR结果显示,大鼠CMECs细胞中CXCL1、CXCL2的mRNA表达与ELISA结果一致,表现为LPS能够诱导大鼠CMECs细胞中CXCL1、CXCL2的mRNA表达增加;而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能够明显降低CXCL1、CXCL2的mRNA表达,40 μmol/L芍药苷对CXCL1 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最佳,20 μmol/L芍药苷对CXCL2 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最佳,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XCL1 mRNA(2 -ΔΔCt):0.543±0.004比0.812±0.089,CXCL2 mRNA(2 -ΔΔCt):10.52±0.71比17.68±1.09,均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CMECs细胞中有适量p-Src、VE-cadherin和p-MAPK蛋白表达;LPS刺激后大鼠CMECs细胞中p-Src、p-MAPK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V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经不同浓度芍药苷预处理后,细胞中p-Src、p-MAPK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但VE-cadherin蛋白表达则呈升高趋势,以40 μmol/L芍药苷组效果最佳,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rc蛋白(p-Src/GAPDH):1.02±0.09比1.29±0.05,p-MAPK蛋白(p-MAPK/GAPDH):0.24±0.02比0.62±0.02,VE-cadherin蛋白(VE-cadherin/GAPDH):0.64±0.03比0.31±0.02,均 P<0.01〕。 结论:芍药苷能够通过调节CMECs细胞中Src/VE-cadherin通路,抑制炎症相关蛋白及趋化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改善LPS诱导的CMECs细胞通透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微血管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微血管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33只雄性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高压氧组,每组11只。模型组和高压氧组大鼠打开胸腔后在肺圆锥和左心耳之间下缘2~3 mm处进行结扎,术后缝合胸腔;高压氧组大鼠再进行高压氧处理7次;假手术组大鼠打开胸腔后再进行缝合,并不进行结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含量;运用超声心动图和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大鼠心脏功能;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NOS)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行Masson及HE染色,观察心室重构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最大下降速率(-dp/dt max)明显升高( 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压氧组大鼠LVFS、LVEF、LVSP、+dp/dt max及梗死面积明显降低或缩小,LVEDP、-dp/dt max明显升高( 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P-eNOS和PECAM-1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压氧组大鼠心肌组织P-eNOS和PECAM-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0.05)。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高( P<0.01);与模型组对比,高压氧组大鼠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 P<0.05)。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及hs-CRP水平明显增高( P<0.01);与模型组对比,高压氧组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及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结论:高压氧处理可调节AMI大鼠体内炎症反应及心肌细胞的凋亡,减轻心肌组织的纤维化程度,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糖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SIRT1与STAT3乙酰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高糖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与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乙酰化的关系。方法:培养SD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取正常对数期生长的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4):对照组(C组)、高糖组(HG组)和高糖+SIRT1激动剂SRT1720组(HG+SRT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以每孔2×10 5个/ml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或96孔板中培养,当细胞密度达50%时,将HG组和HG+SRT组更换为含1%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葡萄糖浓度为33 mmol/L的高糖培养基,同时HG+SRT组加入20 μmol/L SRT1720,置于37 ℃、5%CO 2培养箱中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测定细胞SOD活性,ELISA法检测上清液LDH、IL-6和TNF-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乙酰化STAT3(ac-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C组比较,HG组和HG+SRT组细胞活力和SOD活性降低,上清液LDH、IL-6和TNF-β水平升高,细胞SIRT1表达下调,ac-STAT3和p-STAT3表达上调( P<0.05);与HG组比较,HG+SRT组细胞活力和SOD活性升高,上清液LDH、IL-6和TNF-β水平降低,细胞SIRT1表达上调,ac-STAT3和p-STAT3表达下调( P<0.05)。 结论:SIRT1可通过促进STAT3脱乙酰化,减轻高糖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特异性并发症,可累及肾脏、神经、视网膜、心肌等全身多个组织器官。胰激肽原酶作为一种经典的微循环改善剂,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其中的机制可能涉及保护内皮细胞、影响微血管生成和通透性以及减少组织纤维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微循环对于预防、延缓、治疗糖尿病各种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RNA-130a-3p靶向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减轻缺氧/复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30a-3p减轻缺氧/复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炎症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CMECs,分别将miR-130a-3p模拟物(mimics)及其阴性对照(miR-NC)、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过表达载体(pc-TXNIP)及其对照(pcDNA3.1)转染细胞,细胞共分为6组:对照组、缺氧/复氧(H/R)组、mimic组(转染mimics)、miR-NC组(转染miR-NC)、pcDNA3.1组(转染mimics和pcDNA3.1)和pc-TXNIP组(转染mimics和pc-TXNIP),除对照组以外的其他细胞在转染后建立H/R模型(缺氧6 h后复氧4 h),再培养24 h。观察miR-130a-3p表达水平以及对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介素(IL)-1β和TXNIP、NLRP3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0a-3p和TXNIP之间的靶向关系。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H/R组及miR-NC组细胞活力均低于对照组(0.39±0.03、0.35±0.04比1.00±0.01, t=6.753、7.248, P<0.05),H/R组及miR-NC组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9.43±7.37) U/L、(65.24±8.21) U/L比(25.07±2.46) U/L, t=8.526、7.983, P<0.05];mimics组细胞活力高于miR-NC组(0.68±0.07比0.35±0.04, t=6.273, P<0.05),mimics组LDH、IL-1β水平低于miR-NC组[(41.07±3.06) U/L比(65.24±8.21) U/L,(41.07±3.06) pg/ml比(65.24±8.21) pg/ml, t=4.257、6.693, P<0.05]。mimics组TXNIP和NLRP3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miR-NC组(2.64±0.34比4.59±0.38、3.67±0.49比6.35±0.58, t=7.273、6.928, P<0.05)。pc-TXNIP组细胞活力低于pcDNA3.1组(0.37±0.04比0.65±0.08, t=6.463, P<0.05),pc-TXNIP组LDH和IL-1β水平高于pcDNA3.1组[(62.24±6.47) U/L比(42.33±2.89) U/L、(55.24±6.47) pg/ml比(42.33±2.89) pg/ml, t=7.264、6.613, P<0.05],pc-TXNIP组TXNIP和NLRP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pcDNA3.1组(4.61±0.37比2.28±0.31、5.07±0.63比3.35±0.41, t=7.248、6.375, P<0.05)。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30a-3p与TXNIP之间存在靶向关系。 结论:CMECs经H/R处理后miR-130a-3p表达下调,上调miR-130a-3p表达可减轻CMECs损伤和炎性反应,该保护作用与miR-130a-3p靶向调控TXNIP、减少NLRP3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舒洛地特激活AMPK/SIRT1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舒洛地特(SDX)减轻高糖(HG)诱导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氧化应激和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CMEC,随机分为对照组、HG组、HG+SDX组.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利用DCFH-DA作为荧光探针,测定各组DCF荧光强度以判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比较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MPK、磷酸化(p-)AMPK、SIRT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G组CMEC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上清液中MDA含量增高,SOD活性降低,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升高,p-AMPK、SIRT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P<0.05).与HG组比较,HG+SDX组CMEC的细胞存活率显著提升,MDA、ROS生成减少,SOD活性升高,CMEC凋亡率下降,p-AMPK、SIRT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SDX可能通过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减轻HG诱导的CMEC的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虚、痰、瘀、毒理论浅析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炎症状态与中医药干预策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之一,约占全部心力衰竭的 50%,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再住院率及病死率.HFpEF的发病机制较其他类型的心力衰竭更为复杂,具有高度异质性特点.近年来,关于其细胞分子学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显示HFpEF的发病及疾病进展与炎症密切相关,微血管炎症和内皮细胞炎症是HFpEF的关键分子机制,涉及一氧化氮(NO)-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血管紧张素Ⅱ(AngⅡ)/TGF-β1/Smad2/3、白细胞介素-33(IL-33)/跨膜型ST2(ST2L)等信号通路.HFpEF合并症通过全身炎症和氧化应激,进而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炎症驱动心肌功能障碍及重塑.现代研究表明炎症与中医"虚、痰、瘀、毒"理论高度相似,结合HFpEF的致病因素、病理机制及病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采用中医药干预策略,注重补虚、化痰、祛瘀、解毒等治法的运用,结果显示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能量代谢,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纤维化,逆转心肌肥厚,进而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室重构,延缓HFpEF病理进程,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文章试从虚、痰、瘀、毒理论浅析HFpEF病理变化,以期为临床防治HFpEF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AQP1在阿霉素肾病大鼠器官水肿中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究阿霉素肾病是否引起除肾脏外的器官水肿,以及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的表达变化在器官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予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6.0mg/kg)造模,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6周后处死,记录体重和心、肝、脾、肺重量,应用HE染色法对心、肝、脾、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使用IHC法检测AQP1在心、肝、脾、肺组织的分布,使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各器官组织中AQP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显著升高(P<0.01),体重显著降低(P<0.05),肺系数显著升高(P<0.05),但心、肝、脾重量没有显著变化.心、肝、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病理损伤,脾表现出血液充盈不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QP1分布于肝脏胆管细胞、心脏肌细胞膜及微血管内皮细胞、脾血红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脏AQP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肝脏AQP1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霉素肾病可导致心、肝、肺表现出水肿和不同程度的损伤,还可上调心脏AQP1的表达进而促进心肌水肿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葱白提取物对OGD/R诱导的RCMECs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葱白提取物(FOB)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诱导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s)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CCK8 检测FOB对正常RCMECs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OGD/R方法构建RCMECs细胞损伤模型并利用CCK8 检测细胞活力进行模型鉴定;CCK8 检测不同浓度FOB对OGD/R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选择FOB的最适作用浓度;将RCMECs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生化检测各组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大鼠细胞周期素(Cyclin)D2、多重肿瘤抑制基因(P16)和MEK/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LDH活性和P16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EK、ERK1/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CyclinD2、p-MEK和p-ERK1/2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细胞CyclinD2 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外,各剂量组细胞LDH活性和P16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EK、ERK/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CyclinD2、p-MEK和p-ERK1/2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均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结论 FOB可以调控RCMECs的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MEK/ERK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