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的心脏毒性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的心脏毒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19年3月2日),收集PD-1/PD-L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方案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采用国际通用的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PD-1/PD-L1抑制剂(试验组)与安慰剂或其他抗肿瘤药物(对照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了10项随机对照试验(RCT),9项为PD-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研究,1项为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研究,共包括5 29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 022例,对照组2 269例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RCT中4项为高偏倚风险,6项为低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心脏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3%(34/3 022)比0.22%(5/2 269),相对危险度=2.38,95%置信区间:1.19~4.78,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D-1/PD-L1抑制剂有导致心脏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临床应用中应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作为一种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也同时存在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本共识主要介绍了PLD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针对其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规范和加强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升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中国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注射用砷剂心脏毒性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挖掘注射用砷剂心脏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提高临床对砷剂心脏毒性的认识。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综合标准法3种方法对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山东数据)2003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4季度和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3年第4季度至2023年第3季度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用砷剂心脏毒性风险信号进行挖掘。ROR法和PRR法中,报告数≥3、 ROR和 PRR值的95% CI下限>1定义为不良事件风险信号;MHRA综合标准法中,报告数≥3、 PRR>2且 χ2>4定义为不良事件风险信号。 结果:山东数据中共有注射用砷剂相关报告358例,与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有关者275例(76.8%),与注射用三氧化二砷(ATO)有关者83例(23.2%);358例报告中25例(7.0%)报告了心脏不良反应,严重者占28.0%(7/25)。FAERS数据库中共有ATO相关报告1 294例,其中418例(32.3%)报告了心脏不良事件,严重者占62.2%(260/418)。对山东数据中275例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报告的数据挖掘结果显示,QT间期延长、胸闷、心悸和心慌为风险信号,其中QT间期延长的信号最强。在FAERS数据中共挖掘出35个心脏不良事件信号,其中QT间期延长和长QT综合征的信号最强;6个心律失常信号(缓慢型心律失常、室上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尖端扭转型室速、室性心动过速和房室阻滞)和6个心脏器质性病变信号(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包积液、心肌炎、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心脏扩大)的强度也排名较前。结论:注射用砷剂与心脏毒性发生的关联性较强,且严重病例占比较高。注射用砷剂的心脏毒性主要影响QT间期,也可表现为多种类型心律失常和某些心脏器质性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氯喹引起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分析:基于WHO个案病例安全报告全球数据库相关数据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病毒治疗推荐药物氯喹引起致死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世界卫生组织个案病例安全报告全球数据库(VigiBase)氯喹引起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对报告信息充分(VigiGrade完整评分≥ 0.80或附有详细的原始报告)案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不良事件分类编码采用国际药品注册协调会议(ICH)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2.1版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结果:截至2020年2月23日,VigiBase中共有45份氯喹相关致死性心脏损害报告,来自16个国家,30份报告信息充分。30份报告中20例为氯喹单次大剂量用药出现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17例为过量用药(15例自杀或怀疑自杀,2例幼儿误服)导致,3例为临床治疗用药;18例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6例心电图显示QRS波延长或QT间期延长;6例合并低钾血症,其中4例为严重低血钾。30份报告中10例为氯喹多次用药引起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4例使用氯喹时间为23 d~2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心搏骤停或心肌梗死;6例使用氯喹时间为20个月~29年,均为心肌病,3例心内膜心肌活检证实为氯喹所致。结论:心脏毒性是氯喹引起致死性不良事件的首要原因,单次大剂量氯喹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长期用药主要表现为心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心脏病学:交叉学科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血管疾病与肿瘤均位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前3位,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发展,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升高,此外抗肿瘤治疗带来的心血管损伤又促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引发了抗肿瘤治疗心血管安全性评价的争议与反思。肿瘤治疗与心血管疾病进入交汇时代,肿瘤心脏病这一新生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该文就抗肿瘤治疗诱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等心脏毒性的损伤机制、风险评估以及防治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收缩后缩短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心脏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收缩后缩短(PSS)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心脏损伤中的预测潜能。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针对乳腺癌患者化疗结束后随访观察发生心脏损伤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2-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女性患者69例。借助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获取患者化疗结束后左室心肌各节段的收缩后应变指数(PSI)。PSI(%)定义为:[(心动周期中峰值应变-收缩期峰值应变)/心动周期中峰值应变]×100%。当PSI>20%时,提示存在有意义的PSS。终点事件为心脏损伤,可表现为心脏毒性、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严重的心律失常,满足其中之一,即可认为出现终点事件。根据表现为PSS的心肌壁数,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无心肌壁表现为PSS),B组(1个心肌壁表现为PSS)和C组(≥2个心肌壁表现为PSS)。根据PSI值的三分位数对患者进行分层:A层(第一个三分位数),B层(第二个三分位数)和C层(第三个三分位数)。结果:在中位随访18个月(四分位数:Q 1为17个月,Q 3为18个月)中,有17例(24.64%)患者出现了终点事件。随着表现为PSS的心肌壁数目的增加和PSI分层级别的升高,出现终点事件的风险逐渐增加。在对混杂因素如年龄、高血压、收缩压、整体纵向应变和二尖瓣口舒张早期E峰/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平均峰值运动速度e′(E/e′)等调整后,这种关联仍很显著(每增加一个表现为PSS的心肌壁数,风险比为1.96, P=0.007;PSI每增加1%,风险比为1.44, P<0.001)。就预测能力而言,PSS和PSI的Harrell′s C指数分别为0.70和0.73(均 P<0.01),提示为中等准确度。 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结束后,PSS的存在可以对未来心脏损伤的发生提供独立的预后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包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能阻断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其临床适应证在不断扩展,极大地改善了多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也随之增加。心包疾病是最常见ICI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起病隐匿,在急性期具有高致死率。该综述展示了近几年来ICI相关心包疾病的发病概况、致病机制、临床表现、监测和处理原则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562例 胸闷乏力—黑朦—腹泻—血糖增高—心肌酶异常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相关毒性也越来越引起重视。ICIs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irAEs)和输注反应。大多数irAEs比较轻微,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严重的irAEs发病率低,起病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本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患者,临床诊断原发难治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挽救化疗获部分缓解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继以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维持治疗。过程中延迟出现胸闷乏力、黑朦、腹泻、血糖增高以及心肌酶学异常,后续出现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综合考虑合并irAEs,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迅速恶化。本例提示临床应用PD-1抑制剂的患者存在出现延迟性irAEs的可能,需要加强警惕,尽早诊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脂质体阿霉素与表柔比星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中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脂质体阿霉素(PLD)与表柔比星(EPI)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整理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的DLBCL患者临床资料,就诊时间从2013年3月至2018年4月,共纳入411例接受过一线化疗的患者。根据年龄、性别、淋巴瘤分期等因素,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法1∶1配对,选出PLD组和EPI组患者各151例。进而对比PLD组和EPI组的有效性和不良事件。所有患者在治疗后随访3年,观察生存情况。结果:PLD组完全缓解(CR)率81.5%,EPI组CR率72.2%。PLD组客观缓解率(ORR)98%,EPI组ORR 96.7%。两组CR率( χ2=0.478, P=0.489)及ORR的差异( χ2=0.007, P=0.934)均无统计学意义。PLD组发生骨髓抑制25例(16.6%),发生心脏毒性相关事件21例(13.9%);EPI组发生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相关事件均为24例(15.9%),两组的骨髓抑制差异( χ2=0.018, P=0.895)和心脏毒性差异( χ2=0.174, P=0.677)均无统计学意义。3年随访中,PLD组和EPI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9.1%和6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30, P=0.047)。PLD组和EPI组的3年总生存率(OS)都为8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02, P=0.538)。 结论:PLD在DLBCL患者一线化疗中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EPI,而在3年总生存期、短期疗效和骨髓抑制上与EPI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合并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赘生物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多见于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发生率低但母儿病死率高。妊娠合并IE伴赘生物妇女,在妊娠期及产褥期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赘生物易脱落而发生体循环或肺循环栓塞,孕妇可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各器官脓肿等,胎儿可随时出现宫内窘迫、死胎。本文报道1例孕26周确诊妊娠合并亚急性IE伴赘生物的孕妇,经过密切监测与护理,万古霉素抗菌治疗后,怀疑发生IE栓塞事件,孕31周剖宫产术分娩,数日后完成心脏瓣膜手术,母儿结局良好。本例强调了计划妊娠和对已孕的先天性心脏病妇女的妊娠期管理,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IE早期诊断和密切监测的重要性,足量足疗程万古霉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母儿结局且未发现明显胎儿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