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诊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病(DILD)是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中常见的肺部不良反应之一。近年来,随着临床肿瘤学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型抗肿瘤药物获得批准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DILD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治疗暂停或中断,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由中国临床肿瘤学、呼吸病学、影像学、药学、病理学和放疗领域的多位专家共同组成的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诊治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对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诊治与管理进行多次研讨,最终达成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诊治专家共识。共识内容涵盖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多学科协作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认识水平,规范临床诊治,倡导对肿瘤患者全方位、全周期的全程健康管理,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可开放气道的智能急救呼吸器的研制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解决院外和院内成人心肺复苏(CPR)过程中人工通气存在气道开放不充分、通气不足或过量、通气中断、施救者体力不支等问题,以保证通气频率与潮气量的精准性,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武汉大学护理学院等单位共同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可开放气道的智能急救呼吸器,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21 2 1557989.8)。该装置主要由头颈枕、气动增压泵和面罩组成,使用时只需将头颈枕塞于患者头肩下,开启电源并佩戴面罩即可。该智能急救呼吸器可快速、有效地开放患者气道、精准通气,通气参数可调,默认设置为呼吸频率10次/min、潮气量500 mL,无需操作者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可在院外和院内无氧源、无电源情况下使用,使用场景不受限制。该装置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能降低人力成本、节省体力,显著提高CPR质量,适用于院外、院内多场景下呼吸支持,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和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样改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是一种单眼多见、以眼底多灶性白点为特征的急性视网膜疾病,病变主要侵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以及外层视网膜。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眼底边界清晰的灰白色斑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可见与斑点一致的强荧光;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晚期可见点片状弱荧光;眼底显示强自身荧光;病灶对应处光相干断层扫描显示椭圆体带中断、不连续甚至消失。近年来随着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学者发现上述的这些影像学表现并非MEWDS所独有,临床上部分脉络膜视网膜疾病也可出现MEWDS样改变,这些疾病的实际病因可能是炎症、感染、免疫性或肿瘤相关性等,因伪装成MEWDS容易被误诊。因此,总结分析MEWD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同时对伪装成MEWDS的相关眼底病变的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下注射标记纳米碳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标记纳米碳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首次发现并且肠镜及活检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患者;(2)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为T 3或N 1以上)、局部无法切除、M 1期同时性转移灶可切除并同意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3)进展期结直肠癌(T 3或N 1以上分期)、同时性转移灶不可切除或不同意行外科手术而选择放化疗的患者。排除既往腹部外科手术史和放化疗史者、急需手术或内镜支架置入治疗者以及严重过敏体质者。根据以上标准,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米碳标记组和非标记组。纳米碳标记组均于放化疗前1~7 d内进行标记,病灶标记点位置:(1)若肠镜能顺利通过者,在肿瘤口侧、肛侧旁开1 cm处分别予相对两侧肠壁注射4个点;(2)若肠腔严重狭窄、肠镜无法通过者,仅在距肿瘤肛侧的1 cm处予四象限行4个点的注射。每个注射点注射0.1 ml纳米碳原液,并依据病灶纳米碳黑染范围测量病灶大小。放化疗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的疗效,经评估为可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6周手术,比较两组术中探查病灶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保肛率、首次切缘阳性率等术中和术后情况。经评估为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中,放化疗有效者继续原方案化疗,治疗无效则更换化疗方案,半年后最终评估疗效[参照修订版RECIST指南(1.1版)]。 结果:有3例患者脱落本试验,最终共有1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纳米碳标记组59例,非标记组5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术前放化疗不良反应较轻微,通过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所有患者未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纳米碳标记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发热、腹痛、腹胀、便血等不适。被标记后的肠黏膜均黑染清晰。评估为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共77例,其中纳米碳标记组39例(纳米碳标记组 可手术),非标记组38例(非标记组 可手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无手术指征继续放化疗的患者共40例,其中纳米标记组20例(纳米碳标记组 非手术),非标记组20例(非标记组 非手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纳米碳标记组 可手术术中均能够轻易快速地在直肠浆膜面发现黑染的纳米碳标记点,被标记的肠段均未发现明显的水肿、坏死、脓肿等。与非标记组 可手术相比,纳米碳标记组 可手术术中探查病灶时间[(3.4±1.4)min比(11.8±3.4)min, t=-14.07, P<0.001]和总手术时间更短[(155.7±44.5)min比(177.2±30.2)min, t=-2.48, P=0.015],术中出血量更少[(101.3±36.7)ml比(120.2±38.2)ml, t=-2.22, P=0.029],远端切缘距病灶长度更短[(3.7±1.0)cm比(4.6±1.7)cm, t=-2.20, P=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肛率相对较高[66.7%(16/24)比45.5%(10/22),χ 2=2.10, P=0.234],首次切缘阳性率较低[0比4.5%(1/22),χ 2=0.62, P=0.480],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肿瘤分化程度及术后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评估为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半年后再次评估放化疗疗效,纳米碳标记组 非手术完全缓解(CR)者1例,部分缓解(PR)者8例,疾病稳定(SD)者10例,疾病进展(PD)者1例,疾病好转率45.0%(9/20);非标记组 非手术CR者0例,PR者6例,SD者11例,PD者3例,疾病好转率30.0%(6/20);两组疾病好转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14)。 结论:内镜下注射纳米碳标记法用于结直肠肿瘤定位安全可靠,能够辅助新辅助治疗后行手术时快速探查到病灶,精准地进行切除,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能辅助肠镜精确测量放化疗前后病灶大小,增加评估疗效的手段,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体化运动处方在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应用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个体化运动处方在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8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ICU的重症患者120例,依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物理治疗和四肢被动、主动功能锻炼运动方案;观察组采用个体化运动处方执行功能锻炼医嘱,每日早查房后由医生和护士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当日病情进行评估后下达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医嘱,包括功能锻炼项目及要求、剂量和频率,由专职护士执行。采用ICU获得性肌无力评价量表(MRC)比较两组患者肌力,观察两组肠内营养期间不耐受情况和肠内营养喂养中断次数、营养指标,比较两组住ICU时间。结果:干预168、366 h后,观察组患者MR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14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胀、胃潴留发生例次、不耐受总例数和喂养中断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25.28±5.42) d,对照组为(27.94±5.6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个体化运动处方方案功能锻炼干预策略,有利于重症患者提高肌力,改善重症患者营养指标,避免体重指数快速下降,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和喂养中断次数,保证肠内营养连续实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便携式胸外心脏按压仪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肺复苏(CPR)指南强调:在抢救心搏骤停患者实施CPR时,应尽早启动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强调用力按压,快速按压,使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现有机械复苏装置存在按压位置容易偏移、价格昂贵、不易搬动及活塞易脱位等问题;而徒手CPR因高强度的体力损耗,会导致胸外按压深度和频率随着CPR时间延长而下降,从而造成CPR失败;此外,非专业医护人员进行CPR时,大多存在按压位置有偏差、按压深度不准确、胸壁回弹不理想等问题。基于以上因素,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以国际CPR指南为标准,根据正负压CPR原理,设计了一种便携式胸外心脏按压仪,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8 2 1173254.3)。该装置由定位吸盘、弹性体、固定壳体及按压组件等组成,能够达到快速准确地进行按压定位、按压深度可视、胸廓充分回弹的效果,具有便携、操作简单、适用人群广泛、适用场合多样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门冬酰胺酶(ASP)作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多药联合化疗的关键性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具有显著的临床和生物学益处,该药物将继续在中高危患者人群中以更高的总剂量使用。然而,高剂量的ASP可导致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AAP)是化疗过程中一种可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在不良事件评价中达到3级或4级时将会导致ASP的中断或完全停用,而中断或停用ASP则可能导致ALL患者复发的风险增加,在复发的情况下,缓解失败的风险较高。快速识别和管理AAP将有助于确保患者从ASP治疗中获得最大益处。本文重点对AAP的诊治、可能的危险因素、在AAP首次发作后谨慎地再暴露于ASP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及眼底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及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确诊为COVID-19相关AMN的18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眼部发病前1~5 d均有发热病史,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抗原检测阳性。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激光扫描检眼镜(SLO)、眼底自身荧光(AF)、红外眼底照相(IR)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同时行OCT血管成像(OCTA)、视野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分别为6例11只眼、3例6只眼、1例2只眼。随访时间8~10周。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眼底影像特征。结果:18例32只眼中,男性6例12只眼,女性12例20只眼;年龄(28.00±5.86)(15~36)岁。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14、4例。出现眼部症状到就诊时间为1 d~8周;其中,发病3 d内就诊6例10只眼,发病超过3 d就诊12例22只眼。患眼BCVA 0.80±0.29。眼底彩色照相及SLO检查,仅2例4只眼表现为黄斑区片状或"花瓣样"暗红色病灶,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眼底AF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AF。IR检查,发病3 d内就诊的6例10只眼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发病超过3 d就诊的12例22只眼黄斑区出现不规则的弱反射病灶。OCT检查,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凹或旁中心凹区的外丛状层(OPL)、外核层(ONL)边缘模糊的条带状或斑片状强反射,并波及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行OCTA检查的6例11只眼,其病灶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行视野检查的3例6只眼,表现为生理盲点稍扩大。行mf-ERG的1例2只眼,表现为黄斑中心振幅呈凹陷型降低。2周内,所有患眼OPL及ONL强反射病灶快速消退,而椭圆体带的连续性则恢复缓慢,嵌合体带的中断可持续10周以上。结论:COVID-19相关AMN多为年轻女性;IR表现为病变区呈不规则弱反射;OCT表现为OPL、ONL呈强反射;OCTA表现为病灶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体修饰DNA测序酶的开发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开发一种新型DNA测序酶,解决一代测序技术应对复杂DNA结构模板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测序信号中断或测序信号快速衰减.[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挖掘到了Taq DNA聚合酶和单链结合蛋白SSB基因信息,利用遗传融合、定点突变及基因设计技术获得了一种新型的测序酶Sso-Sequenase.利用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获得了纯化的测序酶.利用抗体修饰技术改良了Sso-Sequenase的性能,并且利用STR技术对其热启动性能进行了表征.选取多组不同类型的复杂模板,采用一代技术对比分析了Sso-Sequenase测序酶试剂盒和传统BigDye测序试剂盒的测序表现.[结果]Sso-Sequenase在大肠杆菌中稳定表达,纯度达到 95%以上,产量高达 10.5 mg/L.当温度低于 35℃时,Sso-Sequenase表现出热启动活性.在复杂模板的一代测序反应中,如重复序列、高GC和发夹结构等样本,Sso-Sequenase测序酶成功完成了所有样本的测序,序列的平均碱基质量QV大于 20.相比而言,BigDye测序试剂盒在处理这些复杂样本时,多数样本测序信号出现了显著衰减或中断.[结论]开发了一种纯度好、产量高,兼具热启动活性的DNA测序酶Sso-Sequenase及测序试剂盒,显著提高了复杂DNA结构模板(重复序列、高GC和发夹结构)测序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方面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脑卒中在我国是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1].急性脑血流突然中断可导致快速且不可逆的神经元损伤.缺血时间和侧支血流的范围是急性脑卒中后脑组织生存的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侧支血流是决定急性脑卒中再通治疗预后和疗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治疗中对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尤为重要,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首次提出侧支循环的建立.目前临床工作中,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包括: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CT 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 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 A)、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TCCD),本文就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对侧支循环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