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东方市社区居民疾病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2021年海南省东方市社区居民的疾病构成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分析了 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海南省东方市疾病监测数据库196 761例社区居民的病历资料.对该人群进行了年龄标准化后,分析和描述了前十位疾病构成.结果 196761例社区居民中,男性91 621例(占46.56%),女性105 140例(占53.43%),男女比为0.87;以≥45岁居民居多,占46.13%(90763/196761).疾病谱前3位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32.69%(64 327/196 761)]、循环系统疾病[7.86%(15 470/196 761)]和消化系统疾病[7.21%(14 191/196 761)];前10位系统疾病中,男性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高于女性(3.11%vs 2.30%),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高于男性(3.01%vs 1.20%).呼吸系统疾病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7%)、急性支气管炎(1.84%)和慢性支气管炎(1.44%)为主,其在<5岁组的患病率(38.59%)和伤残损失寿命年率(656.01/10万)最高;循环系统疾病以高血压病(1.72%)、脑梗死(0.71%)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0.49%)为主,其在≥60岁组的患病率(17.13%)和伤残损失寿命年率(2 175.49/10万)最高;消化系统疾病以胃炎和十二指肠炎(1.10%)、其他非感染性胃肠炎和结肠炎(0.43%)以及龈炎和牙周疾病(0.38%)为主,其在≥60岁组的患病率(6.98%)和伤残损失寿命年率(1 710.75/10万)最高.结论 2021年海南省东方市社区居民以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且疾病负担主要归因于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东方市应针对疾病谱特征优化和调配医疗资源,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促进和防治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压监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监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TTM)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2例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1~5 d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46)和对照组( n=46)。观察组患者行ICP实时监测联合TTM(使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 ℃)等多模态监测的神经重症综合治疗管理,对照组患者行单纯ICP实时监测,2组患者ICP监测时间均为5~7 d,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并依据ICP的实时变化趋势采取阶梯式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同时间ICP、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监测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观察组患者的ICP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第1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的ICP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寒战、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较高,血压不稳、脑心综合征、感染性休克、脑疝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低、细化型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较高,预后良好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脑出血转化、再发脑梗死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P监测联合TTM能降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早期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病因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并分析对于不同病因型卒中患者其临床价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前瞻性多中心Captor试验进行事后分析,纳入于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对其再通后DSA造影序列进行后处理分析,于靶血管选定4个感兴趣区:感兴趣区1(颈内动脉C2段近端)、感兴趣区2(颈内动脉C7段起点)、感兴趣区3(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和感兴趣区4(大脑中动脉 M2段末端)。达峰时间定义为感兴趣区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所对应的时间,相对达峰时间(rTTP)定义为所选感兴趣区与感兴趣区1的达峰时间差值。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数据之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探究不同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病因分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共收集245例患者,161例最终纳入分析[年龄69(60,76)岁,男性92例(57.1%)],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卒中36例,心源性栓塞(CE)型76例,其他病因卒中49例。71例(44.1%)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预后良好患者(71例)比预后不良患者(90例)具有更高的术后mTICI 3级者比例[54/71(76.1%)比41/90(45.6%),χ 2=15.26, P<0.001]和更低的rTTP 31[即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3-达峰时间 感兴趣区1;0.33(0.23,0.54)s比0.47(0.31,0.65)s, Z=-2.71, P=0.007]。根据mTICI分级和rTTP 31分别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TICI 3级(校正 OR=5.97,95% CI 2.49~14.27, P<0.001)与rTTP 31(校正 OR=0.24,95% CI 0.06~0.99, P=0.048)都和患者良好的功能预后显著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0)。亚组分析显示,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OR=0,95% CI 0~0.25, P=0.014),而mTICI分级与CE型( OR=3.91,95% CI 1.40~10.91, P=0.009)和其他原因卒中患者( OR=7.35,95% CI 1.92~28.14, P=0.004)预后相关。 结论:在机械取栓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术后mTICI分级和rTTP 31对患者术后3个月良好神经功能预后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在不同病因的卒中患者中,rTTP 31与LAA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而mTICI分级与CE型和其他原因型卒中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附8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西安大兴医院、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行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的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分析患者的血管闭塞部位、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补救性颈动脉穿刺原因、股动脉穿刺至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时间、颈动脉穿刺成功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7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3例因Ⅲ型主动脉弓、1例因主动脉弓置换术后、1例因右侧颈总动脉成折角迂曲、2例因左侧颈总动脉起始处成折角迂曲、1例因双侧股动脉闭塞而无法建立经股动脉穿刺路径。8例患者均在局麻下穿刺颈动脉成功,其中7例术后即刻为mTICI分级3级、1例为mTICI分级2b级;颈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平均约35 min,最短者为10 min,最长者为90 min。所有患者术后24 h NIHS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均未发生颈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气道受压等并发症。6例患者术后90 d mRS评分为0~2分,2例患者的mRS评分为6分(死亡原因均为肺部感染)。结论:对于伴Ⅲ型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成折角迂曲、腹主动脉闭塞等致经股动脉穿刺建立机械取栓路径困难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快速改行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梗死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行血管内治疗(EVT)的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梗死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行EVT的老年AIS患者,根据患者的预后,获得梗死增长速率的截断值,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梗死快速增长组及梗死缓慢增长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梗死快速增长的预测因子;基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结果:共纳入67例老年前循环AIS患者,患者65~96岁,平均(78.8±7.6)岁。(1)通过ROC曲线获得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患者梗死增长速率的最佳截断值为8.89 ml/h,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梗死快速增长组(26例)及梗死缓慢增长组(41例)。(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仅不良侧支循环是梗死核心快速增长的独立预测因子( OR=0.162,95% CI:0.053~0.489)。(3)较快的梗死增长速率( OR=1.173,95% CI:1.044~1.318)及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OR=1.146,95% CI:1.018~1.291)是患者90 d时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结论:老年AIS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是梗死增长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且较快的梗死增长速率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模CT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估在血管再通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CT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rLM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颅脑CT排除出血性病变并行取栓治疗。将患者评估区域分为2个部分: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区和大脑后动脉(PCA)-MCA区,计算2个区域的rLMC总分(0~10分),0~3分为rLMC较差,4~7分为rLMC中等,8~10分为rLMC较好。患者入院后在时间窗内完成取栓治疗并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取栓治疗后血流再通情况,TICI分级≥Ⅱ级为血管再通成功。评估rLM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80例患者中rLMC较差组患者17例,rLMC中等组患者25例,rLMC较好组患者38例。血管再通成功68例(85.00%),rLMC较好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rLMC较差组(97.36% vs. 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LMC与血管再通成功率呈正相关关系( r s=0.625, P=0.000)。其预判血管再通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4.45%,阴性预测值为83.3%,准确性为90.0%。 结论:rLM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密切相关,较好的侧支循环状态下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眶脑型毛霉病继发双侧前循环脑梗死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鼻眶脑型毛霉病(ROCM)是一种急性、进展快速、病情凶险的机会性真菌感染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合并脑血管病变患者病死率极高。文中报道1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患者,为47岁女性,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眶尖综合征和偏瘫,通过影像学表现结合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手段确诊为米根霉所致的ROCM,给予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联合艾沙康唑抗真菌治疗,后期并发右侧颈内动脉和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最终因重症脑梗死及肺部感染而死亡。报道本病例旨在阐述ROCM继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和双侧前循环梗死的少见情况及诊治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缺血区皮质静脉引流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无效再通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探讨基线皮质静脉引流与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每例患者均进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根据基线CT血管造影(CTA)图像上大脑中浅静脉、Trolard静脉和Labbé静脉的显影情况,采用0~6分的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价缺血半球皮质静脉引流(VO)。发病后90 d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功能预后。无效再通定义为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达到2b级及以上]后的不良预后(90 d mRS评分 3~6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VO预测良好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的向后逐步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分析缺血区VO与无效再通的关联。结果:共纳入150例患者,其中男92(61.3%)例,女58(38.7%)例,年龄[ M( Q1,Q3)]71(61,78)岁,基线NIHSS评分[ M( Q1,Q3)]为15(11,18)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区VO与血管内治疗后90 d良好预后相关( OR=1.587,95% CI:1.185~2.187)。根据ROC曲线将VO评分二分类,校正年龄、基线血糖、NIHSS、基线梗死核心体积、改良Tan评分(mTan)、低灌注强度比值(HIR)、病因分型、血管再通、出血转化及最终梗死体积后,VO评分≥4分是90 d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 OR=5.133,95% CI:1.530~19.361)。在91(60.7%)例成功再通(mTICI 分级2b级及以上)的患者中,44例未能获得良好功能预后。逐步回归发现,VO评分≥4分的患者血管再通后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较低( OR=0.234,95% CI:0.054~0.878)。在获得完全再通(mTICI 分级2c级及以上)的患者中,VO评分≥4分亦与更低的无效再通风险相关( OR=0.018,95% CI:0~0.255)。 结论:缺血区VO能降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无效再通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进展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D)中低温停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肾功能继续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2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急性AD患者资料,根据2015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AKI诊断标准筛选出术后发生AKI患者为研究对象,如术后肾功能加重或行肾脏替代治疗为AKI进展组,肾功能好转为AKI好转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完成AD手术290例,术后发生AKI 143例,其中AKI进展组81例,AKI好转组62例。AKI进展组患者术前合并冠心病、血清肌酐>133 μmol/L、新发心包填塞、下肢缺血占比均高于AKI好转组[24.7%(20/81)比11.3%(7/62)、24.7%(20/81)比3.2%(2/62)、22.2%(18/81)比8.1%(5/62)、25.9%(21/81)比3.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术后病死率、KDIGO 3期、感染、低心排综合征、脑梗死占比、术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术后住ICU天数均高于AKI好转组[24.7%(20/81)比1.6%(1/62)、46.9%(38/81)比3.2%(2/62)、61.7%(50/81)比38.7%(24/62)、29.6%(24/81)比6.5%(4/62)、38.2%(31/81)比16.1%(10/62)、14.00(9.00,19.75)分比10.00(7,12)分、8(5,13)d比5(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下肢缺血( OR = 9.430,95% CI 1.975 ~ 45.032, P = 0.005)、术后低心排综合征( OR = 5.288,95% CI 1.543 ~ 18.126, P = 0.008)、术后感染( OR = 2.273,95% CI 1.022 ~ 5.057, P = 0.044)是AD术后AKI继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性AD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后并发AKI患者肾功能继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下肢缺血、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25-羟维生素D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梗死灶责任血管为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IS患者。于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分以判定营养风险;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生化分析,包括白蛋白(AL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计算脑梗死体积。根据脑梗死体积将患者分为小体积(≤1 cm 3)组、中体积(1 cm 3<梗死体积<20 cm 3)组、大体积(≥20 cm 3)组,比较各组血清25(OH)D等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梗死体积的影响因素;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 结果:入选224例AIS患者,小体积组92例,中体积组90例,大体积组42例;小、中、大体积组之间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13.21(7.47,19.33)、11.20(7.00,15.07)、9.19(6.30,17.10), H=4.994, P=0.082〕。前循环的AIS患者共124例,小、中、大体积组分别有45、56、23例;随着脑梗死体积的增大,小、中、大体积组血清25(OH)D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g/L:13.22(9.00,19.65)、10.41(6.72,14.92)、8.30(4.70,11.30), H=11.068, P=0.004〕;此外,脑梗死体积越大,前循环的AIS患者年龄越大〔岁:63.0(54.0,75.5)、76.0(63.0,84.0)、82.0(67.5,85.0), H=14.981, P=0.001〕,营养风险比例越高(35.6%、53.6%、73.9%, χ2=9.271, P=0.010),血清hs-CRP水平越高〔mg/L:1.91(0.92,3.40)、4.10(1.73,22.42)、19.74(4.02,68.81), H=21.477, P<0.001〕,ALB水平越低(g/L:42.39±4.12、38.11±5.06、35.14±5.49, F=19.347, P<0.00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心房颤动、营养风险、hs-CRP等混杂因素后,25(OH)D仍是前循环AIS患者脑梗死体积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 OR)=0.962, P=0.040〕,血清25(OH)D每降低10 μg/L,脑梗死体积升高一个等级的风险将增加47.7%。拟合优度: χ2=5.357, P=0.719。 结论:低血清25(OH)D水平与前循环AIS患者脑梗死体积增加相关;早期检测血清25(OH)D水平有助于AIS患者的风险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