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机制研究与争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硬化从代偿期到失代偿期的转变是各种诱发和促发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也是患者存活率的拐点.近年研究显示,系统炎症、门静脉高压、代谢紊乱、免疫耐受等均参与了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发生与发展.目前还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阻断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本文就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发生机制的进展与争议进行综述,有助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研究技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可能对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胆碱酯酶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serum cholinesterase,CHE)水平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DHF)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急诊入院的ADHF患者,最终纳入研究244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依据CHE四分位数的第一和第三分位对患者分组并进行随访,对组间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随访的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恶化住院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或时依Cox回归或分层Cox比例风险分析识别主要和次要终点发生风险,并构建临床、生物标志物和两者的复合模型。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CHE分组的生存曲线并比较其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HE水平和其他营养和预后指标的曲线下面积,以识别复合终点事件。结果:在350 (100, 683) d的随访期内,158例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在调整了主要混杂因素的多变量Cox分析中,胆碱酯酶水平与复合终点显著相关。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无论临床模型、生物标志物还是两者的复合模型,CHE水平与复合终点、全因病死率和心血管病死率显著相关( 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胆碱酯酶水平组患者发生复合终点的风险高于中等和高胆碱酯酶水平患者(78.1% vs. 66.7% vs. 46.7%,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HE预测复合终点的曲线下面积为0.736(95% CI,0.664~0.888)。全球荟萃分析组慢性心力衰竭(MAGGIC)风险评分添加胆碱酯酶后,复合终点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从0.704增加至0.762, P=0.038)。 结论:胆碱酯酶可作为预测ADHF患者不良结局的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风险预测模型并与传统模型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风险预测模型,并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AMI患者的人口学、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用药情况等资料。AKI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公布的AKI诊疗指南,入选AMI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训练集(70%)及内部测试集(30%)。运用SelectFromModel和Lasso回归模型选择重要特征因素为AMI患者发生AKI的预测因素。分别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A)及机器学习算法(模型B)建立AMI患者发生AKI的风险预测模型,DeLong法比较模型A和模型B在测试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并选出最佳模型。 结果:共6 014例AMI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年龄(58.4±11.7)岁,男性3 414例(80.5%),AKI 674例(11.2%),训练集4 252例(70.7%),测试集1 762例(29.3%)。SelectFromModel和Lasso回归模型选取的12项临床指标包括心肌梗死次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入院时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入院血肌酐、血尿素氮、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使用利尿剂、利尿剂日最大剂量、利尿剂使用天数及使用他汀类药物。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预测测试集AMI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 AUC为0.80(95% CI 0.76~0.84)。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在测试集中得到的ROC曲线 AUC为0.82(95% CI 0.78~0.85)。2种模型ROC曲线 AUC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858, P=0.363),但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ROC曲线 AUC略高于传统模型。 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AMI患者发生AKI的风险预测模型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应相似,但机器学习算法模型有更优的趋势,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可能提高预测AMI患者发生AKI风险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种新型药物,在抑制心肌重构及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量前瞻性临床试验的开展,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等方面表现出潜在的优势,包括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左心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通常在低剂量下启动,以防止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本文结合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作用机制,旨在对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临床应用、初始剂量及滴定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期疼痛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0年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重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1]。疼痛不仅与疾病、损伤有关,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手术以及护理过程也会引起急性疼痛。成人疼痛研究及临床干预措施相对全面,而在儿童群体中疼痛虽也广泛存在,但对其重视程度及机制、干预研究不足,尤其是新生儿疼痛。早产儿生理的不成熟和疾病因素使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期间经历频繁的、多种类型的致痛性操作,是最易受疼痛影响的人群之一。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西方一些国家发布了新生期疼痛管理指南,但由于医护人员对疼痛程度的低估,对远期不良影响认识的不足,以及对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大多数新生儿并没有获得充分的镇痛干预 [2]。疼痛的急性应激可引起代谢、分泌、免疫、神经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适应性反应。如果适应性反应失代偿或代偿过度,则导致机体与环境间的动态平衡紊乱,产生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结局。疼痛的结局也受到儿童发育水平、性别、感觉、情绪、认知、文化及疼痛本身的影响。与成人相比,儿童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代谢旺盛及营养储备不足,疼痛时应激反应强烈,氧耗增加,从而导致急性疼痛引起的损伤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并认识新生儿早期不良刺激对儿童远期健康的影响十分必要,尤其是新生期疼痛。通过模拟临床上新生儿经历的致痛性操作而建立的新生期疼痛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新生期疼痛的不良影响、相关机制和防治手段提供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尿IGFBP7及TIMP-2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住院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其中入院时合并AKI 19例(肝硬化-AKI组),无AKI 26例(肝硬化-非AKI组),健康体检者12例(正常对照组),收集晨尿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IGFBP7与TIMP-2,动态监测肝硬化-非AKI组入院后尿IGFBP7及血肌酐(SCr)。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指标的诊断效能。 结果:肝硬化-AKI组( n = 19)尿IGFBP7、尿IGFBP7与TIMP-2乘积(IGFBP7×TIMP-2)均高于非AKI组( P值均< 0.05);肝硬化-AKI组或非AKI组尿IGFBP7、尿TIMP-2、尿IGFBP7×TIMP-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均< 0.01)。尿IGFBP7、尿IGFBP7×TIMP-2诊断AKI的AUC分别为0.703(95% CI 0.547~0.860)、0.700(95% CI 0.541~0.859)。肝硬化-非AKI组( n = 26)住院期间根据SCr变化新诊断AKI 5例(进展组),尿IGFBP7在诊断AKI的2天前已明显升高;进展组( n = 5)入院时尿IGFBP7浓度高于非进展组( n = 21)( P < 0.05)。 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尿IGFBP7及TIMP-2浓度明显升高,发生AKI时尿IGFBP7与尿IGFBP7×TIMP-2进一步升高;尿IGFBP7具有早期诊断AKI的价值,且可能有预测AKI发生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合并肾损伤与肝肾综合征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相当常见。其类型包括肾前性和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结构性肾脏疾病、间质性肾炎以及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而无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功能性肾衰竭即肝肾综合征,其中最多见的是急性肾损伤和肝肾综合征。近年,对肝硬化合并肾脏损伤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在急性肾损伤和肝肾综合征的定义、分型、发病机制、诊断标准、管理流程等方面更新较多,现就此重点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住院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院内起始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因ADHF住院的患者199例,根据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早期用药情况分为ARNI组( n=92)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组( n=107)。纳入的患者中入院新诊断心力衰竭(心衰)患者61例,亦根据用药情况分为ARNI组( n=30)和ACEI组( n=31)。通过电子病历库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随访结果。有效性观察指标,主要指标为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次要指标为心衰再入院和全因死亡。安全性指标包括症状性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恶化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组间患者的生存时间。 结果:ARNI组与ACEI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入选患者随访时间为(15.2±6.5)个月,其中ARNI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3±5.0)个月,ACEI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8.2±6.5)个月。随访结束时,ARNI组LVEF提高≥5%患者的比例为48.9%(45/92),明显高于ACEI组的25.2%(27/107)( P=0.001);LVEF恢复正常患者的比例为17.4%(16/92),明显高于ACEI组的3.7%(4/107)( P=0.001);LVEDD缩小≥10 mm患者的比例为14.1%(13/92),明显高于ACEI组的3.7%(4/107)( P=0.009)。ARNI组患者心衰再入院的比例为50.0%(46/92),明显低于ACEI组的71.0%(76/107)( P=0.002);全因死亡的比例为5.7%(5/88),亦明显低于ACEI组的15.3%(13/85)( P=0.038)。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RNI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ACEI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29)。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恶化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在入院时新诊断心衰的患者中,ANRI组患者LVEF恢复正常的比例为30%(9/30)明显高于ACEI组的6.5%(2/31)( P=0.017),LVEDD缩小≥10 mm的比例为26.7%(8/30)明显高于ACEI组的3.2%(1/31)( P=0.012),LVEF提高≥5%的比例为53.3%(16/30)明显高于ACEI组的51.6%(16/31)( P=0.893);ARNI组心衰再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ACEI组[23.3%(7/30)比73.3%(11/31), P<0.01],全因死亡率亦明显低于ACEI组[3.4%(1/29)比13.0%(3/23), P=0.197)];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新诊断心衰的ARNI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ACE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4)。 结论:ADHF入院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早期应用ARNI可明显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对于入院时新诊断心衰患者起始应用ARNI治疗亦可明显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过渡期康复训练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机体物理功能评估结果而制订的个体化康复干预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根据患者机体的平衡力、移动力、肌力及耐力四方面的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过渡期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做常规的康复相关健康宣教及随访,比较2组完成康复训练后简易机体功能评分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全因再入院率。结果:最终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为144例,每组72例。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平衡试验、4 m定时行走、定时端坐起立试验、简易机体功能评估法总分分别为(3.05 ± 1.01)、(3.74 ± 0.58)、(2.75 ± 0.76)、(9.44 ± 2.16)分,对照组分别为(2.82 ± 0.86)、(3.30 ± 1.02)、(2.24 ± 0.74)、(8.33 ± 2.4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287~-2.001, P<0.01)。试验组出院后6个月全因再入院率为12.5%(9/72),对照组为23.6%(1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0.348, P<0.05)。 结论:基于患者机体物理功能评估结果所制订的个体化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同时能够降低患者出院后6个月全因再入院率,可以为临床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过渡期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发急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失代偿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及不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新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新发急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慢性心衰(ADC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衰在北京医院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心衰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新发急性心衰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和ADCHF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收集临床资料,记录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562例,其中新发急性心衰组292例(52.0%),ADCHF组270例(48.0%)。新发急性心衰组中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较高,舒张压较高、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χ 2=12.999、15.018, t=-2.088, Z=-2.727;均 P<0.05)。ADCHF组患者中NYHA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较高,左心室、左心房内径较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较高(χ 2=16.565、15.688, t=2.714、5.029,χ 2=15.274;均 P<0.05)。随访28(14,60)个月,发生全因死亡205例(36.5%),心血管死亡132例(23.5%)。新发急性心衰组全因死亡率[33.2%(97/292)比40.0%(108/270),log-rank P=0.010]和心血管死亡率[18.8%(55/292)比28.5%(77/270),log-rank P=0.001]均低于ADCHF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较慢的静息心率、左心房扩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DCHF患者有所不同。 结论: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不良预后与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需早期识别基础病,积极规范化治疗,避免心功能恶化和再入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