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决策辅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介绍决策辅助概念和实施步骤,常用工具有决策辅助手册、计算机辅助、视频决策辅助等,实施方式有质性访谈决策辅助、阶段式决策辅助、护理目标决策辅助,比较不同决策辅助方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优缺点,提出未来决策辅助方式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大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经扩大翼点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的41例大型(直径≥4.0 cm)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和MRI,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所有患者于术后3~24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评估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术后3~60个月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或进展。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出院、末次随访时的KPS。结果:41例患者中,SimpsonⅠ~Ⅲ级切除38例(92.7%),Ⅳ级3例(7.3%)。术后出现颅内血肿3例(死亡1例),急性脑梗死2例,脑水肿加重3例,颅内感染2例,神经功能障碍13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6.5个月(3~6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至末次随访,肿瘤复发2例,进展4例。40例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KPS呈逐渐升高趋势[分别为(78.2±8.5)分、(85.3±8.9)分、(91.4±9.6)分, F=69.46, P=0.033]。 结论: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大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术后生命质量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特征及其早期预测标志物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执行功能特征及其在卒中急性期时血浆miR-146a-5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寻找能早期预测PSCI的标志物。方法:从神经内科随访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选取PSCI患者及卒中后认知正常(PSCN)患者各40例,分别纳入PSCI组和PSCN组。另招募同时期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纳入年龄相匹配对照组(AMC组)。采用执行功能量表[包括数字广度测试(DST)、Stroop色词测试(CWT)、连线测试B(TMT-B)及语义流畅性测试(SFT)等]评估3组受试者的执行功能情况,并检测3组受试者基线时血浆miR-146a-5p及IL-6、TNF-α表达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基线时患者血浆miR-146a-5p、IL-6、TNF-α含量及MoCA得分对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基线时PSCI组血浆miR-146a-5p表达量明显低于PSCN组和AMC组( P<0.05),PSCN组血浆miR-146a-5p含量显著高于AMC组( P<0.05);PSCI组血浆IL-6含量明显高于PSCN组和AMC组( P<0.05),PSCN组血浆IL-6含量亦显著高于AMC组( P<0.05); PSCI组血浆TNF-α含量明显高于AMC组( P<0.05),但较PSCN组无显著差异( P>0.05),PSCN组血浆TNF-α含量亦显著高于AMC组( P<0.05)。3个月后随访时,发现PSCI组DST、SFT得分均显著低于PSCN组和AMC组( P<0.05); PSCI组TMT-B耗时数、SIE耗时数均明显超过PSCN组( P<0.05)和AMC组( P<0.05)。PSCN组DST得分、SFT得分与AM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SCN组TMT-B耗时数明显超过AMC组( P<0.05),SIE耗时数较AMC组有增多趋势( P>0.05)。基线时血浆miR-146a-5P含量联合MoCA得分预测PS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13,其敏感度为72.5%,在最佳临界点的特异性为97.5%。 结论:ACI患者无论是否进展为PSCI其执行功能均会出现某些方面异常,并以PSCI患者执行功能的受损程度较严重。高水平miR-146a-5p在ACI患者急性期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对其认知功能发挥保护作用,联合应用急性期miR-146a-5p表达量及MoCA得分能有效预测PSC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脑中动脉夹层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青年卒中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大脑中动脉夹层是引起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少见病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情况更为罕见。文中报道1例26岁HIV抗原/抗体阳性的急性脑梗患者,起病表现为内囊预警综合征,继而进展为右基底节区的脑梗死,磁共振高分辨率管壁成像扫描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双腔征”和“内膜瓣征”的影像学表现。HIV感染常以HIV相关性血管病引起脑血管病,该例患者还合并血压变异系数增大的高血压病,二者均可增加大脑中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结合文献报道,文中进一步探讨HIV感染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大脑中动脉夹层发生的可能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急性脑梗死伴脑微出血患者脑电图反应性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I)伴脑微出血患者脑电图(EEG)反应性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51例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资料,纳入ACI伴脑微出血组,另收集同期收治的47例ACI患者资料,纳入单纯ACI组。所有患者均接受EEG检查,记录患者EEG反应性、睡眠波等情况;记录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溶栓后2 h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并分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EEG相关指标,分析早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与脑电图反应性的关系。结果:ACI伴脑微出血组EEG反应性、睡眠波阳性率分别为33.33%(17/51)、27.45%(14/51),均低于单纯ACI组65.96%(31/47)、61.70%(29/47)( χ2=10.417、11.652, P=0.000、0.001),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较单纯ACI组严重( Z=2.381, P=0.017);中、重度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EEG反应性与睡眠波阴性比例91.18%(31/34)、86.49%(32/37)、高于轻度患者8.82%(3/34)、13.51%(5/37)( χ2=17.771、13.147,均 P=0.000),vWF水平(6.24±1.79)mg/L低于轻度患者(13.48±2.23)mg/L( t=12.039、 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EG反应性阴性( OR=18.994、 P=0.000)、睡眠波阴性( OR=11.520、 P=0.001)、vWF低表达( OR=0.283、 P=0.001)与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其中EEG反应性阴性的影响最为显著;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EEG反应性阴性预测早期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AUC为0.803(95% CI:0.650~0.956, P<0.001),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结论: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早期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能与EEG反应性阴性有关,未来可考虑将EEG反应性作为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风险评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高压氧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替罗非班组( n=36)和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组( n=40),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7 d、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7 d内的卒中进展(NIHSS评分增加≥3分)发生率及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检测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替罗非班组比较,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7、14 d的NIHSS评分和7 d内的卒中进展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其90 d mRS评分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替罗非班组比较,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14 d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降低( 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可提高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卒中进展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鼻眶脑型毛霉病继发双侧前循环脑梗死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鼻眶脑型毛霉病(ROCM)是一种急性、进展快速、病情凶险的机会性真菌感染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合并脑血管病变患者病死率极高。文中报道1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患者,为47岁女性,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眶尖综合征和偏瘫,通过影像学表现结合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手段确诊为米根霉所致的ROCM,给予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联合艾沙康唑抗真菌治疗,后期并发右侧颈内动脉和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最终因重症脑梗死及肺部感染而死亡。报道本病例旨在阐述ROCM继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和双侧前循环梗死的少见情况及诊治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双侧桥臂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病机制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及预后等资料。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梗死部位、血管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卒中进展情况与双侧桥臂梗死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12例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点为共济失调(84.8%,95/112)和眩晕(75.0%,84/112);23例(20.5%,23/112)患者首发症状为耳鸣/听力下降,其中4例为突发性耳聋。伴脑桥梗死90例(80.4%),伴中脑梗死22例(19.6%),伴延髓梗死21例(18.8%),伴小脑梗死86例(76.8%),孤立性双侧桥臂梗死仅有8例(7.1%,8/112)。在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的患者中,89.0%(89/100)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闭塞,65.0%(65/100)的患者双侧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闭塞。发病机制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79.5%,89/112)。进展性卒中( OR=7.765,95% CI 2.760~21.841, P<0.001)及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 OR=1.196,95% CI 1.085~1.318, P<0.001)是双侧桥臂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性双侧桥臂梗死患者首发症状多为眩晕,急性前庭及听力障碍是桥臂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孤立性双侧桥臂梗死临床少见,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数合并后循环其他部位梗死,脑桥及小脑是最易累及的部位。发病机制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进展性卒中及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进展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D)中低温停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肾功能继续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2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急性AD患者资料,根据2015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AKI诊断标准筛选出术后发生AKI患者为研究对象,如术后肾功能加重或行肾脏替代治疗为AKI进展组,肾功能好转为AKI好转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完成AD手术290例,术后发生AKI 143例,其中AKI进展组81例,AKI好转组62例。AKI进展组患者术前合并冠心病、血清肌酐>133 μmol/L、新发心包填塞、下肢缺血占比均高于AKI好转组[24.7%(20/81)比11.3%(7/62)、24.7%(20/81)比3.2%(2/62)、22.2%(18/81)比8.1%(5/62)、25.9%(21/81)比3.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术后病死率、KDIGO 3期、感染、低心排综合征、脑梗死占比、术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术后住ICU天数均高于AKI好转组[24.7%(20/81)比1.6%(1/62)、46.9%(38/81)比3.2%(2/62)、61.7%(50/81)比38.7%(24/62)、29.6%(24/81)比6.5%(4/62)、38.2%(31/81)比16.1%(10/62)、14.00(9.00,19.75)分比10.00(7,12)分、8(5,13)d比5(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下肢缺血( OR = 9.430,95% CI 1.975 ~ 45.032, P = 0.005)、术后低心排综合征( OR = 5.288,95% CI 1.543 ~ 18.126, P = 0.008)、术后感染( OR = 2.273,95% CI 1.022 ~ 5.057, P = 0.044)是AD术后AKI继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性AD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后并发AKI患者肾功能继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下肢缺血、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动脉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致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1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通过儿童卒中预后量表(PSOM)评估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患儿有无卒中复发。结果:15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6.5岁(1.9~12.8岁);其中男7例,女8例。临床症状包括偏瘫12例,失语5例,头痛3例,癫痫1例。狭窄病变位于颈内动脉(ICA) C1~C7段5例,ICA C1~C7段+大脑前动脉(ACA)A1段+大脑中动脉(MCA)M1段1例,ICA C6~C7段+ACA A1段+MCA M1段7例,ACA A1段、MCA M1段各1例。15例患儿的梗死灶与动脉病变均位于同侧,其中左侧10例,右侧5例;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9例,额叶6例,颞叶5例,顶叶5例,岛叶1例,丘脑1例,其中8例患者的脑梗死范围包含≥2个脑叶。入院时儿童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PedNIHSS)评分中位数为4分(范围为0~10分)。15例患儿急性期均采用扩容治疗,恢复期4例患儿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11例行临床观察。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5~58.4个月)。13例患儿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PSOM评分<1分),2例预后不良(PSOM评分为1分)。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动脉缺血性卒中复发。结论:儿童局灶性脑动脉病是一类非进展性疾病,偏瘫为该病所致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动脉病变常见于颈内动脉,经恰当地处理后患儿的临床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