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病原学分布及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CI)患者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的病原学分布及危险因素,以期为改善SCCI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9年9月1日-2023年8月31日收治的SCCI患者160例,根据其是否并发IPFI分为感染组(n=63)和未感染组(n=97).统计感染组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CCI患者并发IPFI的危险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预测变量准确性.结果 感染组共检测出63株病原真菌,以白念珠菌(73.02%)为主.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3.701)、糖尿病(OR=11.782)、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OR=1.440)、抗生素应用时间(OR=2.221)、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OR=1.647)是影响SCCI患者并发IP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联合预测评估IPFI的曲线下面积(AUC)=0.951,95%CI为0.916-0.987,灵敏度为0.873,特异度为0.948;与曲线下面积为0.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CI并发IPFI的主要致病菌种为念珠菌,年龄≥65岁、糖尿病、气管切开辅助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血清IL-17水平均为SCCI并发IPF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α2δ-1、RvD1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血清钙通道α2δ-1、消退素D1(RvD1)水平在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26例为研究组,根据随访6个月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亚组52例和预后良好亚组74例;另选取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α28-1、RvD1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α28-1、RvD1水平对急性脑出血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α28-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RvD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28.379、16.412,P均<0.001);随着病情加重,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α2δ-1水平逐渐上升,血清RvD1水平逐渐降低(F=109.100、54.370,P均<0.001);12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6个月预后不良发生率为41.27%(52/126),预后不良亚组患者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NIHSS评分、血肿体积、血清α2δ-1大于/高于预后良好亚组(t=3.331、27.914、21.449、6.056、2.301,P均<0.01),血清RvD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亚组(t=5.82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NIHSS评分、血肿体积、α28-1升高为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361(1.694~3.101)、2.147(1.514~2.798)、1.665(1.262~2.995)],RvD1 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389(0.255~0.662)];血清 α2δ-1、RvD1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0.780、0.841,二者联合的AUC大于血清α2δ-1、RvD1水平单独预测(Z/P=2.623/0.009、2.127/0.033).结论 血清α2δ-1、RvD1水平可反映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程度,可作为患者预后不良的辅助预测指标,二者联合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5年《中国血液净化》杂志征订启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院协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级医学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本杂志面向从事肾脏替代治疗的肾脏内科、泌尿外科、人工肝、ICU、急诊科及相关学科的医师、护士、工程技术人员等,主要刊登与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涉及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控制及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透析模式、透析通路、心理学等,此外还有管理及持续性质量改进的研究,介绍血液净化领域的新进展、新产品以及最新指南的解读,透析查房等.刊登的形式有临床研究、专家述评、专题与讲座、基础研究、血管通路、护理研究、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综述等.欢迎大家积极订阅和投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营养风险评分对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重症营养风险评分(NUTRIC)对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AKI)患者28 d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观察7 d,将发生脓毒症相关性AKI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有无休克、受累器官数、住院时间、ALB、机械通气(MV)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并计算NRS 2002评分和NUTRIC评分。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BMI、ALB、NRS 2002评分以及NUTRIC评分预测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死亡的价值;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NRS 2002评分分层以及NUTRIC评分分层对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0例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内存活73例,死亡67例,28 d病死率为47.9%(67/140)。存活组患者的BMI明显高于死亡组〔kg/m 2:22.0(19.5,25.6)比20.7(17.3,23.9), P<0.05〕,NRS 2002评分和NUTRIC评分均明显低于死亡组〔NRS 2002评分(分):5(4,6)比7(6,7),NUTRIC评分(分):6(5,7)比7(6,9),均 P<0.05〕;存活组ALB略高于死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NRS 2002评分以及NUTRIC评分是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UTRIC评分对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能力最强〔AUC为0.785,95%可信区间(95% CI)为0.708~0.850〕,其次为NRS 2002评分(AUC为0.728,95% CI为0.647~0.800),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I和ALB的预测能力差。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NRS 2002评分≥5分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NRS 2002评分<5分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42.1%比75.6%,Log-Rank检验: 2=11.884, P=0.001),NUTRIC评分≥6分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NUTRIC评分<6分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40.4%比86.1%,Log-Rank检验: 2=19.026, P=0.000)。 结论: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营养风险高,NRS 2002评分和NUTRIC评分均对脓毒症相关性AKI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BMI和ALB预测价值较低。因NUTRIC评分计算复杂,可能NRS 2002评分更适合急诊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认知冲突教学在急诊科实习护士带教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认知冲突在急诊科实习护士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便利抽样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急诊科实习的102名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实习的52名学生设为研究组,2021年3—11月实习的5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对照组行现场急救情景教学,研究组在现场急救情景教学基础上联合认知冲突教学,比较2组实习生急诊护理技能、理论知识、批判性思维、临床应变能力及教学满意情况。结果:实习后研究组实习生急诊护理技能、理论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应变能力以及对教学模式满意情况(理论记忆、学习兴趣、实践能力)评分分别为(87.25 ± 2.66)、(90.01 ± 2.74)、(298.10 ± 8.27)、(84.37 ± 3.45)、(90.13 ± 3.26)、(89.03 ± 3.37)和(91.34 ± 3.1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6 ± 2.87)、(85.16 ± 3.11)、(290.47 ± 8.55)、(80.05 ± 3.68)、(85.46 ± 3.53)、(86.28 ± 3.61)和(88.47 ± 3.38)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98 ~ 8.37,均 P<0.05)。 结论:认知冲突教学可明显提升护理实习生专业水平、批判性思维与临床应变能力以及对教学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医务人员更有效地评估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12月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预检分诊候诊的2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就诊期间发生病情变化患者为观察组( n=120),未发生病情变化患者作为对照组( n=12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急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在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疾病类型、主要症状及分诊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 60岁、心率异常、血氧饱和度低及低分诊级别的患者病情变化率较高( P<0.05)。 结论:急诊预检分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分诊级别。护士在预检分诊时除应根据分诊级别及时做出正确应对,同时应充分关注高风险因素的人群,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患者并进行急救处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的聚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探索经历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的分类方法,并分析不同类别间生命体征的变化规律,为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个院区由急诊科转运至院内ICU的416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及转运前后生命体征资料,将转运前最后1次测量所得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外周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5项生命体征资料作为聚类变量,基于二阶聚类分析方法将患者分类,并进行不同类别间患者的比较。结果:可将本研究纳入的416例患者分为平稳组、低血氧饱和度组和高心率组3个类别,聚类轮廓系数为0.30,3组患者转运前后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低血氧饱和度组和高心率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转运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外急诊科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继发性创伤应激是指由于对他人所经历创伤性事件了解而产生的自然、随之而来的情绪和行为,它是因帮助或想要帮助受创伤的人而产生的压力,被视为护士职业伤害之一。急诊科护士由于处于不可预测的工作环境下,常经历患者死亡、自杀、创伤事件及参与突发事件中大量创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其发生继发性创伤应激的风险增加。本文主要对急诊科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的概念、症状、现状、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识别和干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科护士卫生应急素养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卫生应急素养现况,分析其卫生应急素养潜在剖面并探讨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为制订有针对性和特异性的培训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9—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86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卫生应急素养测评量表、中文版自我领导力改良问卷、护士职业价值感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以护士卫生应急素养测评量表3个外显指标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探讨卫生应急素养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结果:急诊科护士的卫生应急素养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高卫生应急素养型占45.4%(175/386)、中等卫生应急素养型占41.5%(160/386)、低卫生应急素养型占13.1%(51/386)。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目前主要急诊工作岗位为院前急救、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行动、自我领导力、职业价值感是卫生应急素养的保护因素(均 P<0.05);年龄≤25岁、专科学历是卫生应急素养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护理管理者可根据急诊科护士卫生应急素养不同潜在剖面特征实施个性化培训及干预策略,从个体和组织因素制订自我领导力提升计划,积极培养其职业价值感,以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卫生应急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13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13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急救效率、预后及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急救效率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及致残致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效率,有效改善预后,降低神经功能损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患者获取优质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