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PLC-Q-TOF-MS分析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物质成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基于超高液相色谱仪-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化学成分,探讨酒煎法对该方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HALO 90A C18色谱柱(2.1 mm × 100 mm,2.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溶液(B)作为流动相体系,以0.3 mL/min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柱温25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根据化合物精确分子量、质荷比、质谱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在线数据库与相关文献报道,通过Aglilent Mass Hunter Qualitative Analysis软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95种化学成分.结论 该研究较为全面的总结了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中的化学成分与物质分类,发现酒煎法可丰富该方有效成分并减少潜在毒性成分,为进一步探究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夜间进场着陆任务的飞行员眼动特征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测飞行员在经历黑洞错觉时的注意加工特点,了解飞行成绩高分飞行员的眼动模式,为开展眼动注视点引导的飞行模拟训练提供量化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参与改装训练的飞行员作为受试者,将原始飞行成绩转换成百分等级,以飞行成绩的前10名为高分组,后10名为低分组,记录其在飞行错觉模拟器上完成夜间进场着陆任务时的眼动数据,分析模拟任务中眼动数据和飞行成绩的关系,并比较不同飞行成绩飞行员的眼动模式差异。结果:选取有效受试者36人。共计12个眼动指标与飞行成绩相关( r=0.334~0.398, P均<0.05),其中平显地平信息区的扫视脱离速度、平显速度信息区的注视总时长占任务总时长的百分比、地平仪完全注视的平均时间3个眼动指标可与飞行成绩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R2=0.422, F=7.77, P<0.001)。高分组飞行员对平显中的速度显示信息的完全注视总时长占任务总时长的百分比[(4.38±3.48)%]高于低分组[(1.72±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5, P=0.045);高分组飞行员从平显地平信息区的扫视平均脱离速度[(358.85±171.40)°/s]高于低分组[(221.14±92.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4, P=0.038)。 结论:夜间进场着陆任务中的眼动指标可作为飞行员在黑洞错觉模拟体验任务中的注意能力评估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肌力和表面肌电的腰腹部训练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徒手和利用简单器械(沙袋、杠铃片、罗马椅等)增强飞行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方法:采用“飞燕”、卷腹、仰卧摆腿、“罗马椅”等训练方法,对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每次持续1.0~1.5 h,每周3次,每4周进阶,为期3个月的腰腹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最大等长静力性肌力测试方法测量志愿者腰腹部力量,记录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方向的峰值肌力力矩,10 s力矩当量和后伸,左右旋转方向竖脊肌肌电。采用多台阶耐力测试方法测试志愿者腰腹部耐力,记录前屈和后伸方向总力矩当量、耐力时间和后伸方向竖脊肌肌电。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训练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自身对照 t检验。 结果:8名志愿者经3个月系统训练,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方向的峰值肌力力矩分别增长24.99%、27.55%、82.00%和47.76%,10 s力矩当量分别增长26.05%、29.43%、85.64%和84.59%,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2~20.45, P<0.05);后伸方向左、右竖脊肌平均肌电幅值分别增长73.73%和101.21%,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0、9.81, P<0.01),其余2个方向的竖脊肌平均肌电幅值增长不显著。训练后在10 s力矩当量显著增加的前提下,3个方向竖脊肌肌电中位频率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前屈和后伸方向总力矩当量与训练前相比,分别增长36.28%、5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1.13, P<0.05)。在测试总负荷上升的前提下,前屈和后伸方向耐力时间和后伸方向最后一个台阶肌电中位频率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利用徒手和简单器械进行腰腹部核心肌肉力量训练也可取得明显效果,训练后志愿者各方向肌力和耐力均显著增加,肌肉抗疲劳能力增强。该训练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开展,可在飞行部队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腿伤凯斯特菌生物学特性及质谱自建库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腿伤凯斯特菌的生物学特点,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进行自建库,为腿伤凯斯特菌在质谱仪上快速、准确地鉴定提供支持。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从南部战区总医院临床患者标本中分离的38株腿伤凯斯特菌,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Vitek-MS)以及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的方法鉴定菌种;选取13株菌,使用Vitek-MS获取质谱图谱,应用SARAMIS软件构建腿伤凯斯特菌图谱库,并用剩余25株菌验证构建的自建库。结果:Vitek-2 Compact、Vitek-MS均未能鉴定出腿伤凯斯特菌;选取13株菌成功通过SARAMIS软件构建腿伤凯斯特菌的自建库,25株验证菌株均被鉴定为腿伤凯斯特菌,可信度>99.0%,准确率100%(25/25)。结论:腿伤凯斯特菌有独特的质谱图谱,可通过图谱自建库的建立快速、准确鉴定到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民航飞行员心肌桥对心室复极影响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民航飞行员心肌桥的检出情况及心肌桥飞行员心室复极是否存在异常,探讨心肌桥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40岁的民航飞行员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资料。排除患有影响心室复极的心血管疾病者。测定飞行员运动前静息心电图及运动结束后1 min QT间期,计算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 d)。根据是否检出心肌桥分为心肌桥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心肌桥组与对照组飞行员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对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者,统计分析QT/RR斜率。 结果:共有243例飞行员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2例,女性1例。243例民航飞行员中检出心肌桥27例,主要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5/27,92.6%);17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心肌桥组6例,对照组11例。心肌桥组飞行员总飞行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9, P=0.022);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的阳性率或可疑阳性率及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4、5.78, P<0.001、=0.016);平板运动试验恢复1 min后QT d延长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0, P=0.028);24 h室性早搏的平均发生次数、QT e/RR斜率和QT a/RR斜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7、4.26、2.51, P=0.034、<0.001、=0.024)。 结论:飞行员心肌桥可能导致心室复极时间延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平时航空卫生保障工作中应重视心肌桥飞行员的体检和飞行适应性评定,尤其要加强对心室复极异常飞行员的日常健康管理,以确保飞行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产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确诊的1例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早产儿临床资料。以“新生儿/neonate、败血症/sepsis、非脱羧勒克菌/ Leclercia adecarboxylat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并对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4周 +3早产儿,出生体重2 050 g,男性,因生后呼吸困难14 min入院,入院后予暖箱(温度33~35 ℃,湿度50%~60%)保暖,先后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应用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抗感染,于生后11 d发生LOS。虽经扩容、抗感染、呼吸支持等治疗,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患儿死亡后1 d血培养MALDI-TOF MS鉴定为非脱羧勒克菌,药敏实验提示为多重耐药菌。文献复习获得国外报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2例,均为早产儿、女婴、敏感菌株导致的LOS,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经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1例。 结论:非脱羧勒克菌单一感染可导致早产儿LOS,无特异临床表现,MALDI-TOF MS有助于其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中部同序引物的多重PCR联合核酸质谱分析技术检测常见血流感染病原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联用的高通量检测技术,构建不同菌种的特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图谱以建立血流感染病原菌快速、准确、高灵敏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血流感染常见的大肠埃希菌等7种病原菌作为检测对象,优化多重PCR条件,采用MALDI-TOF MS检测各目标菌特征峰,建立多重PCR联合质谱检测体系;分别设计普通引物对及中部同序引物对,分析引物二聚体的形成情况;采用模拟的细菌感染血液样本,测定上述建立体系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收集2020年6—9月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疑似菌血症患者血液样本150份,并将上述体系的鉴定结果与临床应用的传统鉴定方法结果使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设计的中部同序引物对的引物二聚体循环阈值(Ct)值在38以上,比普通引物对延迟出现6~10个循环;建立的联合质谱检测体系可同时检测分为两组的7种细菌,目标菌均可检测到特异的产物峰,除目标菌外的临床菌株只有引物峰,所有图谱无非特异的杂峰;大肠埃希菌的灵敏度可以达到50 CFU/ml,其余各菌的检测限为100 CFU/ml;对15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传统方法鉴定出阳性46例,阳性检出率为30.67%(46/150),包括2例混合感染,联合质谱方法鉴定出阳性48例,阳性检出率为32.0%(48/150),包括3例混合感染;阴性符合率为100%(101/101),核酸质谱敏感度为97.82%(45/46),特异度为97.11%(101/104),一致性检验Kappa=0.938( P=0.625),2种方法检测一致性良好。 结论:所建立的检测体系不仅能快速、准确地鉴定引起血流感染的7种常见病原菌,有效缩短传统培养鉴定所需时间,还可检测多重细菌混合感染,弥补混合感染漏检可能。该方法也可用于其他病原菌的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正畸矫治阶段的唾液多肽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矫治阶段唾液多肽组学的差异。方法:纵向观察不同矫治阶段(初戴矫治器2个月、矫治18个月)的正畸患者共30例,在两个时间点分别收集其总唾液,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s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结合弱阳离子磁珠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数据库和软件进行蛋白预测。结果:MALDI-TOF质谱分析结果平均检测到了130个有意义的多肽谱峰,两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矫治阶段患者的唾液多肽组分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共有7个多肽峰其峰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5个谱峰在18个月组的峰值强度高于2个月组,另外2个谱峰在18个月组的峰值强度低于2个月组;此外本研究预测2022.1Da为C3补体,2863Da为载脂蛋白A1。结论:本研究提示正畸矫治及牙齿移动的过程中唾液多肽组分存在着变化和差异,相关生物学标记物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正畸过程中的机械力作用产生的牙槽骨改建、牙根吸收等有关,提出了基于唾液检测的精准医疗探索正畸矫治及牙齿移动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军事飞行员前庭功能稳定性训练前后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军事飞行员前庭功能稳定性进行评价,为军事飞行员前庭功能稳定性训练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电动转椅对军事飞行员进行前庭功能稳定性训练。按照入院顺序,分别选取21~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年龄段各30名飞行员,比较不同年龄段飞行员训练前后前庭功能稳定性的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不合格率以及耐受时间变化,并分析年龄与耐受时间的相关性。结果:31~40岁、≥51岁组飞行员训练前后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2、4.80, P=0.038、0.028)。飞行员前庭功能稳定性训练后不合格率较训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02, P<0.001)。总耐受时间均较训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61, P<0.001)。不同年龄组飞行员前庭功能训练后其稳定性耐受时间均较训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0、8.82、9.48、13.56, P均<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前庭功能稳定性逐步减退,年龄与训练耐受时间呈负相关( r=-0.38, P<0.001)。 结论:电动转椅训练可增强军事飞行员前庭功能稳定性,增加耐受时间,提高前庭功能受到刺激时的耐受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6例心脏危重症患者直升机医疗转运管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心脏危重症患者使用直升机进行医疗转运的管理经验,为在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危重症患者转运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21年7月21日16:30至7月22日19:30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因历史罕见特大暴雨使用直升机转运的36例心脏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及转运资料。在迅速组建转运领导协调组、明确职责及分工,做好患者病情、管道评估及机械循环辅助(MCS)设备的预处理,模拟演练转运流程,提高转运实施过程的安全性,与目标医院进行有效交接等的完备措施下,采用直升机对心脏危重症患者实施转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MCS情况、转运情况及转归。结果:36例心脏危重症患者分别来自成人心外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人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儿童CCU、综合ICU和神经疾病科;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50.93±20.86)岁;12例患者使用呼吸机,7例患者需要MCS设备支持〔其中2例既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又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7例患者为心脏术后。36例患者转运总距离1 638.4 km,共历时10.5 h,直升机单程空中飞行时间约8 min,每位患者平均转运用时约17.5 min。36例患者转运途中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未发生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均安全到达目标医院。结论:在迅速组建转运领导协调组、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处理、模拟演练转运流程、与接收医院有效交接等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下,使用直升机对心脏危重症患者进行医疗转运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为拯救患者生命和进一步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