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 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 F=2.226, P=0.189;HRPE: F=2.634, 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 A值均明显高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各细胞中细胞色素C、bax、caspase-3和caspase-9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bcl-2荧光强度弱于CEIIS组,闭锁小带蛋白(ZO-1)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不同时间点BSS组各细胞LDH释放水平均明显高于CEIIS组(均 P<0.001);培养48 h时,BSS组各细胞SDH释放水平高于CEI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OCT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组织学异常,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2个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感光层细胞排列疏松、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大量脱落、空泡变性等,以BSS组更为严重。TUNEL染色显示术后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和RGC层,BSS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为(135.2±22.8)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CEIIS组的(81.3±1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75, P=0.002)。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显示,CEII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6、0.010)。 结论:与BSS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灌注CEII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视网膜组织和功能损伤均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依达拉奉对视网膜脱离模型大鼠早期感光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视网膜脱离(RD)模型大鼠早期视网膜自噬的调控及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51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RD造模,另取24只大鼠作为PBS注射组。造模组采用右眼视网膜下注射0.5%透明质酸钠的方法制作RD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RD模型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造模后连续给予3 mg/kg依达拉奉腹腔内注射,每天2次,PBS注射组和RD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造模后1、3、7 d处死动物并取材。收集眼内液并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自噬相关基因4(Atg4)、微管相关蛋白质1轻链3(LC3)蛋白表达。全眼球石蜡切片TUNEL染色分析感光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所有RD模型眼视网膜脱离范围均>60%。不同时间点各组眼内液中MDA含量和T-SOD活性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A: F分组=385.513, P<0.01; F时间=13.021, P<0.01.T-SOD: F分组=48.865, P<0.01; F时间=7.700, P=0.003);与PBS注射组相比,造模后1、3、7 d RD模型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眼内液MDA含量显著升高,T-SOD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RD模型组比较,造模后1、3、7 d依达拉奉治疗组MDA含量显著降低,T-SOD活性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PBS注射组相比,RD模型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造模后1、3、7 d视网膜中SOD2和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造模后1、3 d视网膜中Atg4、LC3B-Ⅱ/LC3B-Ⅰ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RD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治疗组造模后1、3、7 d视网膜中SOD2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造模后1、3 d视网膜中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造模后3 d视网膜中Atg4、LC3B-Ⅱ/LC3B-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BS注射组各时间点未见明显阳性染色细胞,RD模型组造模后1、3和7 d均可见感光细胞TUNEL阳性染色细胞,视网膜caspase-3水平较PBS注射组显著升高,依达拉奉治疗组造模后1、3、7 d感光细胞凋亡指数及视网膜caspase-3水平均较RD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采用依达拉奉每天2次腹腔内注射能明显提高RD大鼠视网膜的抗氧化能力,调控视网膜自噬,减轻RD早期感光细胞凋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磷酸戊糖途径抑制感光细胞凋亡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感光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神经上皮细胞,在视觉信号的产生和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大量摄取葡萄糖进行糖代谢以满足生理需求。而感光细胞凋亡,则是视网膜疾病导致患者盲的共同原因,该过程伴有氧化应激和合成代谢的改变。近期研究发现,糖代谢的重要分支——磷酸戊糖途径,在上述病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产物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作为感光细胞中重要的供氢体,参与物质合成代谢,对抗氧化应激,进而抑制感光细胞的凋亡。本文将从代谢活动和分子通路的角度,针对磷酸戊糖途径抑制感光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可见红光照射治疗近视的临床有效性、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低强度600~670 nm红光照射治疗近视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内为期1年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红光治疗可以抑制儿童的眼轴增长和近视进展,然而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纵向色差理论可以解释红光照射在雏鸡和豚鼠中表现出的延缓近视作用,然而不同物种的研究存在差异,在灵长类动物中表现出相反的结果。研究表明,红光控制近视的可能机制包括:短暂增加脉络膜血流,改善巩膜缺氧;影响视锥细胞代谢信号通路;光照强度达到一定阈值可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影响昼夜节律;通过细胞色素C氧化酶减少氧化应激,促进细胞修复,抑制细胞凋亡。安全性方面,研究提示红光治疗存在双剂量效应:低强度、低剂量、短时间的红光照射尚未发现安全性事件,但需警惕过度照射引起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本文对红光照射治疗近视的临床有效性、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视网膜色素变性伴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以感光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进行性凋亡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以夜间视力下降、视野缩窄为主要临床表现[1].而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retinal astrocytic hamartoma,RAH)是一种罕见良性病变,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发展而来,并多见于结节硬化病及神经胶质瘤患者,临床较少见[2].RAH在其他系统健康的RP患者中则更为少见.现将1例双眼RP合并RAH患者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RPE细胞光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视网膜是接受光能、产生视觉的重要组织结构,同时也是眼组织中最易受蓝光损害的部位.当蓝光照射强度和时间超过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防御能力,就会对RPE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并导致光感受器的损伤,甚至导致视力丧失.实验研究发现视网膜光损伤表现为凋亡、生物膜溶解和细胞坏死,导致感光细胞的凋亡和视网膜变性等一系列改变.RPE细胞光损伤致病机制的研究是目前眼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蛴螬不同途径给药对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模型Caspase-3、FasL、TNF-α、NF-κB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蛴螬提取物口服和滴眼两种途径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模型干预机制.方法 采用光损伤方法建立干性AMD活体模型,分别予以蛴螬提取物口服和滴眼,用药4周后,观察其对各细胞层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aspastic acid-specific protease 3,Caspase-3)、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跨膜蛋白(Fas ligand,Fas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的Cas-pase-3表达明显下降,FasL、TNF-α、NF-κB表达均增强(P<0.05),口服组和滴眼组组织中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口服组和滴眼组中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FasL、TNF-α、NF-κB表达明显降低;与口服组比较,滴眼组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蛴螬提取物对感光细胞等细胞凋亡具有调节作用,表现为早期抑制,晚期促进.其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或促进细胞凋亡关键因子Caspase-3表达实现的,同时通过抑制炎症相关因子FasL、TNF-α、NF-κB表达对慢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肾益精方对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CS大鼠感光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补肾益精方对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CS大鼠感光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RCS大鼠24只随机分为补肾益精方组及蒸馏水组,分别给予补肾益精方药液及蒸馏水灌胃,12只健康SD大鼠常规饲养作为正常组.在给药7d及28 d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切片光学显微镜下正常组SD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各层细胞排列整齐.蒸馏水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及外核层均较正常组明显变薄,细胞排列稀疏,可见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数减少,且随鼠龄增加减少日益显著.补肾益精方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及外核层亦较正常组变薄,但与蒸馏水组相比增厚,感光细胞数较后者增多,细胞排列也较为整齐.给药7d及28 d时补肾益精方组每个高倍视野感光细胞数分别为140±9和80±9,蒸馏水组分别为113 ≈.8和44±6,补肾益精方组较蒸馏水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给药7d及28 d时补肾益精方组感光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67±5.39%及29.68±4.31%,蒸馏水组分别为50.34±5.21%及44.02±7.17%,补肾益精方组较蒸馏水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给药7d及28 d补肾益精方组视网膜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较蒸馏水组增加(均为P<0.05),给药7d时补肾益精方组视网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较蒸馏水组明显增加(P<0.05),28 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7d及28 d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补肾益精方对RCS大鼠感光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补肾益精方促进视网膜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滋阴明目丸对RCS大鼠视网膜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滋阴明目丸对皇家外科学院(royal college surgeons,RCS)大鼠视网膜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对象分3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滋阴明目丸组(每组雌雄各4只共8只).空白组:RCS(rdy+/+,p+/+)大鼠,灌胃生理盐水;模型组:RCS(rdy-/-,p-/-)大鼠,灌胃生理盐水;滋阴明目丸组:RCS(rdy-/-,p-/-)大鼠,灌胃滋阴明目丸混悬液.灌胃30 d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Bax及Caspase-3表达,RT-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各组视网膜组织中Bax及Cas-pase-3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Bax、Caspase-3蛋白在滋阴明目丸组视网膜中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但高于空白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x、Caspase-3平均光密度值均增加,滋阴明目丸组Bax平均光密度值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滋阴明目丸组Bax、Caspase-3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减少(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x、Caspase-3 mRNA、蛋白表达均增加,滋阴明目丸组Bax mRNA、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滋阴明目丸组Bax、Caspase-3 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 (1)滋阴明目丸RCS(rdy-/-,p-/-)大鼠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2)滋阴明目丸能抑制RCS(rdy-/-,p-/-)大鼠视网膜上Bax及Caspase-3的表达;(3)滋阴明目丸可能是通过下调视网膜上Bax及Caspase-3的表达,从而减轻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凋亡,达到保护视细胞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蓝光损伤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及病理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改为研究蓝光损伤模型中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及病理改变.方法:采用6 ~8 周龄BALB/c小鼠28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4只,实验组连续蓝光照射14 d,用罗兰电生理仪观测全部小鼠视网膜电图波幅后处死小鼠,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经固定、包埋、苏木素-伊红(HE) 染色后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经固定、包埋、铅铀双染后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感光细胞层细胞凋亡改变经固定、包埋、TUNEL试剂盒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电图Rod波形中b波及Max波形中a、b波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HE染色后,实验组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厚度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感光细胞核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实验组小鼠感光细胞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可见核固缩、核碎裂,内节内线粒体肿胀,可见空泡,外节膜盘部分叠状结构解离、消失;TUNEL染色后,实验组小鼠感光细胞层内见多量棕黄色免疫反应阳性产物沉积.结论:小鼠经蓝光照射后可发生视网膜功能下降,提示这与感光细胞的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感光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