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波致热相变介导多尺度氟碳液滴的制备及其增效微波消融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相变氟碳纳米材料的研究机制并评估其增效微波消融(MWA)疗效的作用。方法: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外壳,配比全氟化碳(PFC)为核心的相变纳米液滴(PTN),探究一种基于热致相变的相变机制——微波致液滴汽化(MWDV)。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体外溶血实验及CCK-8实验监测PTN的基本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构建体外凝胶孔洞模型监测PTN的相变;通过活死荧光实验、流式分析及细胞活性实验评估MWDV介导后相变PTN增效微波消融疗效的作用。结果:当全氟戊烷和全氟己烷按3∶2配比构成全氟化碳核心时,PTN的相变温度恰为微波消融的边界温度(60 ℃)。进一步体外和细胞实验发现,该配比PTN不仅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而且能够在MWDV介导下发生相变,增强二维超声成像和提高微波消融疗效。结论:MWDV可以作为氟碳纳米材料的一种相变机制,其为肿瘤消融治疗提供了新的增效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械指数对超声响应型聚合物纳米液滴造影成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以嵌段聚合物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为外壳、全氟戊烷(PFP)为核心的超声响应型纳米液滴,探讨机械指数(MI)对纳米液滴超声造影成像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透析法制备PEG-PCL胶束,然后将胶束与PFP混合后超声乳化制备纳米液滴。测定纳米液滴的粒径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考察其在25 ℃和37 ℃下储存后的稳定性。应用超声诊断仪观察不同MI下纳米液滴的体外造影成像特性。结果:纳米液滴的粒径为(356.6±5.6)nm,zeta电位为-(7.30±0.14)mV,透射电镜下纳米液滴接近球形,有清晰的核壳结构。于25 ℃或37 ℃放置一段时间后,纳米液滴平均粒径变大,且分散度增加。体外造影成像结果显示37 ℃下纳米液滴在MI≥0.4时可产生回声增强,且MI越大,回声越强。结论:纳米液滴的造影成像特性与所采用的MI紧密相关,较高的MI可以使更多的纳米液滴发生相转变,产生较强的回声。此研究可以为纳米液滴在超声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黄元御中气观浅谈乌梅丸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黄元御认为,人与天地相参而化生元气,元气内蕴阴阳,阴阳之间便是中气,中气作为阴阳升降之枢纽,当枢纽运转."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脾胃之气由此产生.脾以升为枢机,以阳气为用,以温运脾气,温升肾水,温畅肝阳,化生和风,温养君火为用;胃以降为枢机,以阴气为用,以清降水气,潜敛相火,生化肾水为用.中焦运化精微生血濡养周身;肝为血海,受纳余血,并运化血中之至精纯者化生胆汁;胆汁为水质,内裹相火,潜藏于下焦,蒸化肾水化生肝木温升而形成循环.中虚湿盛,致肝阳虚郁与肝血胆汁内生乏源,相火浮散,湿火际会,阴阳摩荡生风,可调治以乌梅丸.乌梅丸酸甘辛苦合用,调和中焦气机升降,温化湿邪,温畅肝阳,恢复肝血胆汁化生,用大剂酸性药物泻相火,敛阳熄风,具有温中燥化、养血暖肝、通畅郁结、潜相熄风之功.其酸苦辛甘并用的组方思路,基于中虚湿化病机之下肝阳、肝血、相火、肝风胶着为病的特殊病理机转,涵盖了后世关于厥阴风木为病的基本治疗思路.同时,风为百病之长,致病极多而常隐匿难觉,在清散外风之外,乌梅丸开拓了以酸甘柔养、崇土安相、酸苦泄相、酸敛肝风为代表的内风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探讨宣肺散结汤对肺癌小鼠肿瘤抑制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探讨宣肺散结汤对肺癌小鼠肿瘤抑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C57BL/6雄性小鼠,建立肺癌小鼠模型.取32只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等体积的0.9%NaCl溶液灌胃)、顺铂组(腹腔注射顺铂溶液0.1 mg·d-1+等体积的0.9%NaCl溶液灌胃)、宣肺散结汤组(宣肺散结汤灌胃0.6 mL·d-1)和联合组(腹腔注射顺铂溶液0.1 mg·d-1+宣肺散结汤灌胃0.6 mL·d-1),每组8只.另取8只健康C57BL/6雄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后进行指标检测.结果 模型组和顺铂组均出现摄食量减少、脱毛、反应迟钝等现象;宣肺散结汤组及联合组摄食量可,脱毛较少,反应较灵敏.与模型组比较,顺铂组、宣肺散结汤组、联合组瘤质量均减轻,其中联合组瘤质量最轻,抑瘤率最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顺铂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Chao1、shannon均下降,宣肺散结汤组和联合组上述指标均升高,其中联合组更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顺铂组、宣肺散结汤组、联合组CD4+、CD4+/CD8+和戊酸、己酸含量均上升,CD8+和乙酸、丙酸含量均下降,其中联合组CD4+、CD4+/CD8+和戊酸、己酸含量最高,CD8+和乙酸、丙酸含量最低(P<0.05).结论 宣肺散结汤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和SCFAs代谢提高肺癌小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戊己散对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大鼠氧化应激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戊己散对腹腔注射甲氨蝶呤大鼠氧化应激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甲氨蝶呤按20 mg/kg剂量给予50只大鼠腹腔注射造模,另外取10只作为阴性对照组.造模后1周,将大鼠随机分为戊己散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0只,另10只处死,检测应激及免疫指标(作为治疗前水平),戊己散组给予相应水煎剂灌胃,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2次,共2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检测SOD、GSH、IL-6、IL-10、IgA、IgG、IgM、CD3+、CD4+、CD8+水平.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GSH、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IL-6水平显著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戊己散组及生理盐水组大鼠各指标均较用药前明显好转(P<0.05),以戊己散组更显著(P<0.05).结论 戊己散可有效改善甲氨蝶呤导致的应激及免疫低下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戊己散对甲氨喋呤化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口腔溃疡的防治效果及对免疫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戊己散在大剂量甲氨喋呤(MTX)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儿口腔溃疡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给予大剂量MTX(3~5 g/m2)治疗的NHL患儿80例,随机分为戊己散组和常规组,每组均40例.戊己散组给予戊己散25 mL含漱,2次/d,共7 d;戊己散50 mL口服,2次/d,共7 d(自MTX应用当天开始);常规组给予1%碳酸氢钠25 mL含漱,3~5次/d,共7 d(自MTX应用当天开始).另取健康儿童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后1周时检测两患儿组口腔溃疡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周时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蛋白分析仪检测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CD3+、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结果 戊己散组口腔溃疡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比较,P均>0.05.治疗后,戊己散组血清SOD、GSH、IgA、IgG、IgM水平及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常规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及治疗前后CD4+/CD8+比较,P均>0.05.常规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 戊己散对MTX治疗的NHL患儿口腔黏膜溃疡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且可改善患儿的应激和免疫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主编寄语
编辑人员丨2023/8/6
“岁在戊戌年丰登,节逢己亥岁平安!”在猪年即将到来之际,我谨代表《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编委会与编辑部向广大读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也为关心杂志成长的您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2018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相关数据如下,文献来源量173篇;基金论文比0.38;总被引频次766;影响因子0.699;学科扩散指标10.24;学科影响指标0.81;综合评价总分36.30;杂志凭借长期以来对稿件质量的不懈追求,其学术内涵和科技含量得到肯定,最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之“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Epichlo(e) sp.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及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测定中华羊茅内生真菌Epichlo(e) sp.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和成分,依次采用挥发油提取器和乙酸乙酯萃取Epichlo(e) sp.菌株的发酵产物,再采用琼脂扩散法、悬滴法和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其抑菌活性;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法分析挥发性物质成分.结果 表明:挥发性物质、乙酸乙酯提取物、水相部分和发酵液可以抑制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丝生长.高浓度的挥发性物质对四种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长度抑制效果显著高于低浓度(P<0.05).结果 表明,随着挥发性物质浓度的增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作用增强,同一挥发性物质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大肠杆菌.此外,从挥发性物质中鉴定出32种具有较高质谱匹配度的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包括异山梨醇(16.26%)、甲基叔丁基醚(8.18%)、二氢甘露醇(3.75%)、羟基丙酮(2.99%)、乙酸(1.22%)、己醇(1.20%)、3-糠醛(0.92%)、5-羟甲基二氢呋喃-2-酮(0.86%)、5-羟基戊酸-2,4-二叔丁基苯酯(0.86%)和棕榈酸甲酯(0.85%).总之,中华羊茅内生真菌Epichlo(e) sp.挥发性物质具有拮抗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主客观嗅觉评价结合挥发性成分分析优选美洲大蠊去腥矫臭炮制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主客观评价结合分析挥发性成分变化,筛选美洲大蠊去腥矫臭的炮制方法,研究去腥矫臭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制备美洲大蠊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采用志愿者感官评价法结合电子鼻系统评价美洲大蠊生品与炮制品的腥臭气味差异,筛选较优炮制品种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挥发性成分差异,探究炮制去腥矫臭的作用机制.结果 志愿者评分结果显示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38、1.25、2.88与3.04.电子鼻结果显示,醋炙品、酒炙品、麸炒品与生品间的欧式距离分别为7.34、3.77、1.60,但醋炙品的散点分布方向与酒炙品、麸炒品方向相反,提示可能作用机制有异.整合分析主客观评价数据,确定醋炙为最优去腥矫臭炮制方法.ROAV法确认美洲大蠊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为3-甲基丁醛、己醛、壬醛、庚醛、癸醛、苯乙醛、(E,E-2,4-壬二烯醛、2-戊基呋喃、(+)-柠檬烯、肉豆蔻醛.挥发性成分的PCA结果显示,4种炮制品可被明显区分开,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生品与醋炙品中存在7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己醛、棕榈酸、油酸、油酸乙酯、醋酸、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醋炙品含量较生品均有减少,其中关键性腥臭味成分己醛减少最为明显.结论 醋炙为改善美洲大蠊腥臭气味的较优方法,其炮制机制是通过降低己醛等挥发性腥臭气味成分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反复冻融对23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考察反复冻融对23种血清型(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和33F)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的影响.方法:各型多糖由-20℃至室温(约25℃)反复冻融1~3次,每个时间点抽取样品进行多糖抗原性(速率比浊法)、分子大小(HPSEC-MALLS/RI分析法)和特异性基团含量(糖醛酸、甲基戊糖、氨基己糖和O-乙酰基含量等4项指标)的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正常使用水平数据(冻融1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反复冻融1~3次,23种血清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的抗原性、分子量分布、特异性基团含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 >0.05或含量与初始值相差<5%).结论:反复冻融3次以内不会导致荚膜多糖的降解,各型多糖均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