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炎球菌的血清型已超过100种,对众多血清型肺炎球菌进行分型和鉴定是肺炎球菌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的“卡脖子”环节,建立准确、快速和高效的肺炎球菌血清型分型技术是疾病诊断、疾病监测、疫苗研发和疫苗效果评价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肺炎球菌血清分型和鉴定技术主要包括抗血清表型分型、荚膜多糖生化分型及荚膜多糖基因簇分型三种。本文将综述肺炎球菌血清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阐述和分析不同分型技术的适宜应用场景,为肺炎球菌血清分型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再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免疫原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60岁老年人再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招募≥60岁有1剂次PPV23免疫史者作为再接种组,无肺炎球菌疫苗免疫史者作为首次接种组,两组研究对象接种1剂次PPV23,于接种前后28~40 d采集血标本,使用ELISA检测抗特定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免疫球蛋白G浓度,监测研究对象接种后30 d内的安全性。结果:免疫前23个血清型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再接种组(0.73~13.73 μg/ml)高于首次接种组(0.39~7.53 μg/ml),再接种组免疫后GMC(1.42~31.65 μg/ml)高于免疫前(0.73~13.73 μg/ml),首次接种组免疫后GMC(1.62~43.76 μg/ml)高于免疫前(0.39~7.53 μg/ml);再接种组几何平均增长倍数(2.16~3.60)低于首次接种组(3.86~16.13);再接种组抗体平均2倍增长率[53.68%(95% CI:52.30%~55.06%)]低于首次接种组[93.16%(95% CI:92.18%~9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免疫后13个血清型抗体GMC首次接种组高于再接种组( P<0.001),10个血清型抗体GM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再接种组和首次接种组局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20%和13.27%( P=0.174)。 结论:≥60岁老年人接种1剂次PPV23间隔5年后抗体水平仍高于未接种者;首次接种5年后抗体水平有所下降,再接种1剂次PPV23抗体水平可快速提升,但总体免疫反应低于首次接种者;再接种PPV23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圳地区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分离株耐药性和血清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临床特点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血清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IPD患儿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留存菌株采用荚膜肿胀试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纳入的141例IPD患儿中,以<2岁的婴幼儿居多(86例,61.0%);99例(70.2%)患儿在秋冬季发病;临床表现包括单纯血流感染62例(45.4%)、化脓性脑膜炎30例(21.3%)、菌血症性肺炎28例(19.9%)、骨关节感染12例(8.5%)、化脓性胸膜炎4例(2.8%)、腹膜炎3例(2.1%)、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1.4%);33例(23.4%)患儿存在基础疾病;混合感染其他病原14例(9.9%);39例(27.7%)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死亡5例(3.5%),均为2岁以下病例,且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未愈自动出院4例(2.8%),余皆好转。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患儿比较,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患儿合并基础疾病(30.7%比15.4%, χ2=3.956)、罹患脑膜炎(32.0%比9.2%, χ2=10.722)及合并多重耐药(86.7%比63.1%, χ2=10.538)的概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97株侵袭性肺炎链球菌鉴定了血清型,其中14型、19F型最为多见,各21株(21.6%),19A型15株(15.5%),6B型、23F型各13株(13.4%),3型3株(3.1%)。13价肺炎球菌蛋白多糖结合疫苗(PCV13)的血清型覆盖率为92.8%(90/97株)。 结论:IPD及其死亡多出现在2岁以下患儿,IPD分布有季节差异,临床表现以单纯血流感染最常见。PNSP更容易出现在有基础疾病、罹患脑膜炎的患儿,致病菌株多重耐药可能与不良预后有关。PCV13能覆盖IPD绝大多数血清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国产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上市后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多中心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23-valent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PPV23)上市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贵州省、湖南省和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3岁的人群开展接种1剂PPV23的临床试验。接种前和接种后30 d,采集受试者静脉血5.0 ml,分离血清,ELISA定量检测人血清中23种抗特定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IgG抗体,进行肺炎球菌疫苗抗体水平、2倍增长率比较。主动监测接种后0~7 d的不良事件。结果:409人完成入组及接种,纳入安全性分析,其中1人抗体水平倒置,408人纳入免疫原性分析。23种血清型抗体的2倍增长率为51.72%~96.81%。疫苗免疫后,23种血清型抗体水平均有提高。总抗体2倍增长率为78.59%,抗体平均增长倍数为4.24。研究期间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27.14%(111/409),局部不良事件以疼痛、硬结、红、肿胀为主,严重程度主要以1级为主,未发生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初步证明,PPV23疫苗接种后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衢州市单中心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流行及血清型分布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衢州市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流行及血清型分布特征,为指导该地区的疫苗应用和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衢州市人民医院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进行系列菌株鉴定实验,并通过乳胶凝集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对所有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分析相关感染性疾病和血清型分布的流行特征.结果 共收集到107株肺炎链球菌,除2株不能明确分型外共鉴定出21种血清型,排名前5位的血清型为19F、6B、14、19A和3.肺炎链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7、PCV13和PCV20的血清型覆盖率分别为56.1%(60/107)、71.0%(76/107)、78.5%(84/107).肺炎链球菌引起儿童支气管肺炎是主要感染类型,不同PCV覆盖血清型肺炎链球菌引起支气管肺炎病例数的比较表明,PCV7覆盖血清型与非PCV7血清型无明显差异;但PCV13(P=0.008)和PCV20(P=0.002)覆盖血清型明显高于非该类疫苗覆盖血清型引起肺炎病例数.结论 引起衢州市儿童肺炎链球菌疾病的主要流行血清型为19F、6B、14、19A和3,其中支气管肺炎为最主要感染类型;PCV13和PCV20对该地区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支气管肺炎有保护力,建立肺炎球菌疾病发病状况的监测系统,针对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和感染性疾病进行长期流行病学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检测阴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评价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儿童保护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采用检测阴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评价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23-valent 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PPV23)对儿童肺炎球菌[即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Spn)]相关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保护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因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llness,ARI)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岁≤年龄<10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前瞻性收集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菌株,通过荚膜肿胀实验确定Spn菌株血清型.采用检测阴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感染PPV23血清型肺炎球菌的患儿,对照组分别为非疫苗血清型(non-vaccine serotype,NVT)患儿(感染非PPV23血清型肺炎球菌患儿)(NVT对照组)和肺炎球菌阴性(Spn-)患儿(临床样本中未检出感染Spn的患儿)(Spn-对照组).在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苗接种登记数据库中查询患儿PPV23接种的相关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PPV23接种的调整比值比,评价PPV23的保护效果(vaccine effectiveness,VE).结果 共纳入1 749株Spn菌株,其最常见的血清型依次为19F、6B、23F、6A和19A;PCV13和PPV23疫苗血清型覆盖率分别为76.56%和72.27%.病例组共纳入1 264例患儿、NVT对照组485 例、Spn-对照组 159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3.88±1.27)、(4.02±1.43)、(4.52±1.92)岁;病例组、NVT对照组和Spn-对照组PPV23的接种率分别为5.4%、6.8%和5.8%,接种疫苗的平均年龄为(2.53±0.61)岁.以NVT患儿为对照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患儿年龄、临床诊断和其他疫苗接种情况后,PPV23对预防儿童疫苗血清型Spn肺炎球菌相关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总体保护效果(VE)为18.3%(95%CI=-26.3%~47.1%),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VE为15.7%,对血清型19F、6B及15B的VE分别为32.8%、16.5%和57.5%.对2~5岁儿童的保护效果(26.0%)优于5岁以上儿童(7.6%).以Spn-患儿为对照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患儿年龄、户籍、其他疫苗接种情况、就诊年份、就诊季节及临床诊断后,PPV23对2~5岁儿童的保护效果为29.9%(95%CI=-22.0%~59.7%).结论 PPV23对预防儿童疫苗血清型Spn相关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但随接种后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肺炎球菌菌种复苏用无动物源性固体培养基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筛选一种可复苏肺炎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菌种的无动物源性物料的固体培养基.方法 首先选取19F血清型Spn对无动物源材料的9种配方培养基进行初步筛选,再对其他23个疫苗血清型Spn进行培养测试验证.通过对传代15代的培养物进行菌种检定与荚膜多糖抗原基因序列分析,判断筛选的配方培养基对各型菌种传代稳定性的影响.用此培养基复苏的菌种按生产程序进行发酵培养,分析培养情况及荚膜多糖抗原产量及质量,确定筛选培养基的生产适用性.结果 在筛选的配方固体培养基上,各型Spn培养11~15 h时活菌数量较高,15代终末代次的菌种检定、抗原基因序列与对照(羊血固体培养基培养的菌种)相比无差异.用其复苏的菌种发酵培养后,菌体生长与荚膜多糖产量略有提高,且荚膜多糖相关检定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20版)标准.结论 筛选的无动物源性固体培养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取代血液来源培养基用于Spn疫苗生产菌种复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6B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中游离多糖测定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6B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物(PS6 B-TT)中游离多糖的测定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采用脱氧胆酸钠-盐酸沉淀法(NaDC/HCl),取不同浓度的载体蛋白破伤风类毒素(TT),加入1% NaDC溶液混匀,离心后用Lowrry法检测上清中蛋白含量,以确定载体蛋白沉淀范围;用不同离子强度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游离多糖对照品与TT的混合物,NaDC沉淀并离心后以蒽酮-硫酸法测定上清中多糖含量、计算回收率,确定游离多糖的最佳分离条件;以NaDC/HCl沉淀6B型多糖测定标准品并绘制标准曲线,与未经NaDC/HCl沉淀的标准品相比较,确定NaDC对蒽酮硫酸法测定结果的影响;由此建立NaDC/HCl沉淀法结合蒽酮硫酸法测定6B型结合物中游离多糖含量的方法,并对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及精密度进行验证.结果:此方法沉淀载体蛋白浓度应控制在500μg· mL-以下;选择终浓度0.3 mol·L-1氯化钠溶液作为6B型肺炎球菌结合物中游离多糖测定的稀释液;NaDC/HCl沉淀法对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基本无影响;游离多糖对照品与载体蛋白TT混合物经建立的NaDC/HCl法沉淀后多糖及蛋白回收率分别为98.25%及0;游离糖添加试验回收率均在90% ~100%;3批结合物游离糖含量测定值其试验内及试验间CV值均在10%以下.结论:本试验建立的NaDC/HCl沉淀法结合蒽酮硫酸法可有效分离6B型游离多糖与多糖蛋白结合物,并能够准确、稳定地测定结合物中的游离多糖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人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后特异性功能性抗体水平的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监测老年人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neum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vaccine-23,PPV-23)后特异性功能性抗体的水平.方法 选择沪籍60岁以上健康及结核病痊愈老年人接种PPV-23疫苗,采用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多型调理吞噬杀菌试验(multi-specificity opsonophagocyitosis killing assay,MOPA)分别对接种前、接种后1个月、6个月的13种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23F)肺炎球菌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两组人群接种后1个月、6个月的13种血清型OPA抗体水平(GMT)及抗体增长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部分老年人接种PPV-23后1个月、6个月13种血清型的OPA抗体GMT均显著高于接种前(P<0.05),接种后6个月结核病痊愈者的1、3型与接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种后1个月与6个月的6A、6B、7F、18C、19F、23F型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1个月13种血清型OPA抗体水平≥2倍增长率均≥60%(除结核病痊愈者1型为37.5%外),且两组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结核病痊愈者1、3型外,两组人群各型别OPA抗体水平≥4倍增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6个月13种血清型OPA抗体水平≥2倍增长率在45%以上,且除1型外,两组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型、18C型外,两组人群OPA抗体水平≥4倍增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和结核病痊愈老年人接种PPV-23后可产生针对13种血清型的特异性功能性抗体,且可维持6个月,但结核病痊愈者接种PPV-23后1、3型的OPA抗体水平和持久性明显低于健康老年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6A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水解物的制备及其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6A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PS6A)水解物及其结合物,研究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方法 在60℃水解温度下,筛选出PS6A水解适宜的醋酸水解浓度和水解时间.通过水解物和原糖(PS6A)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磷谱(31P NMR)比较验证水解物结构的正确性.以1-氰基-4-二甲胺基吡啶四氟硼酸盐(1-Cyano-4-(dimethylamino) pyridinium tetrafluoroborate,CDAP)活化水解物的羟基,并与破伤风类毒素己二酸酰肼衍生物(TTAH)结合,制备结合物PS6A-TTAH;并检测结合物的理化性质.通过抑制ELISA分析原糖、水解物和结合物的抗原性.将小鼠分为2组(PS6A组和PS6A-TTAH组),分别免疫3剂次,用间接ELISA分析原糖和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结果 多糖经0.2 mol/L醋酸60℃水解8h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KD)由0.03升高为0.51,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由8.127×105 g/mol降为1.175×105 g/mol.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各特征质子的化学位移相比原糖未发生改变.结合物的游离多糖质量分数为4.55%,游离载体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08%.抑制ELISA结果显示,水解物、结合物的抑制曲线与原糖基本吻合.PS6A-TTAH组有剂次加强效应(P分别为0.001、0.004和0.001),其第1~3针免后IgG抗体水平均高于PS6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2和0.001).结论 制备的PS6A水解物能有效的保留天然多糖的特异基团,以此水解物制备的结合物在小鼠体内具有良好的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