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医舌色变化比较分析的自我健康监测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为了预防未知疾病对个人健康造成的损害以及减少个人健康监测的成本,依据中医舌色变化能反映人类诸多疾病的原理,提出一种基于舌色变化比较分析的自我健康监测方法.方法 通过图像采集设备采集个人舌象,利用深度学习和传统图像处理技术,借助RGB与CIE Lab色彩模型的转换关系,获得舌色的特征值,建立自我健康标准舌象数据库.采集新的舌象,通过异向缩放模板匹配原理从数据库中找出最佳匹配模板,通过差分比较分析法得到新采集的舌象与最佳匹配的模板舌象的舌色变化特征值,结合定量参数设置范围进行自我健康监测.通过自我舌象异常仿真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通过自我舌象数据库构建、异向缩放模板匹配、舌色差分分析等技术实现了自我舌色变化阈值的设置,并能提取新采集的舌象图像的舌色,将之与标准舌象数据库中的舌色进行差分,再将差分值与已设定阈值比较,从而监测健康.异常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论 基于中医舌色变化比较分析的自我健康监测方法能简便地对个人健康状态进行监控,同时对中医舌诊的客观化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省各地市DRG医保支付的差异系数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比较浙江省各地市DRG点数法支付中差异系数的设置情况,对该省11个地市发布的11个点数支付实施细则进行全面梳理,发现浙江省各地市的差异系数可分为3大类,包括单独由医院系数构成,由医院系数和等级系数加权构成,以及由医院系数、等级系数、个人负担水平、病例组合指数、人头人次比等因素加权构成,其设置差异包括内涵构成、权重分配、阈值、医疗机构等级分类4个方面。应科学设置调整周期对差异系数进行动态调整,并综合考量分级诊疗、病种收治、收费标准、历史成本、人次人头比、个人负担水平等因素,通过省域协同推进差异系数的科学设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采用免散瞳眼底摄片法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程检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免散瞳眼底摄片法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远程检查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和效果以及最具有成本效用的检查间隔时间方案。方法:基于18篇涉及DR流行病学、临床试验和卫生经济学的文献,全国3个三级甲等医院眼科9名医师的问卷调研资料和临床实际(全国各省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2021年基本医疗保险谈判后的支付价格等),从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角度构建Markov模型并设置参数,预测中国糖尿病患者从45岁开始无DR检查以及DR检查(均采用免散瞳眼底摄片法)间隔时间1、2、3、4、5年方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产出,包括累积失明天数、累积生命年、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即健康效用值),以及相应的单眼、双眼直接医疗成本(采用3.5%贴现率),进行成本效用分析。结果:累积失明天数无DR检查方案为2 375.00 d,5种DR检查间隔时间方案为701.00~738.00 d。6种DR检查方案的累积生命年为27.120 34~28.005 00年,QALY为9.502 96~9.875 02。单眼直接医疗成本无DR检查方案为72 785.00元,5种DR检查间隔时间方案为52 065.00~52 408.00元。双眼直接医疗成本无DR检查方案为72 785.00元,5种DR检查间隔时间方案为79 100.00~79 603.00元。单眼治疗情况下,与无DR检查方案相比,DR检查间隔时间1、2、3、4、5年方案的增量成本效用比(ICER)分别为-55 523.75、-55 865.32、-56 034.66、-56 194.05、-56 368.54元/QALY,均具有绝对优势;双眼治疗情况下,与无DR检查方案相比,5种DR检查间隔时间方案的ICER为17 469.07~18 325.15元/QALY。以意愿支付阈值为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 976元/QALY),与无DR检查方案比较,单眼治疗情况下DR检查间隔时间1年方案的成本效用概率为85.9%,具有绝对优势的概率为55.2%;双眼治疗情况下,检查间隔时间2年方案具有成本效用的概率为61.4%。结论:以Markov模型对4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提示免散瞳眼底摄片法具有较好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和效果,可作为我国DR远程检查方法;可采用DR检查间隔时间2年方案,即2年进行1次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DR检查间隔时间1年方案,即每年进行1次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营养不良GLIM诊断标准第一步是营养筛查及按中国疾病代码填写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于出院病案首页等注意事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多年来,全球肠外肠内营养学界同道们都在寻求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统一,既需要确定营养不良诊断标准,也需要考虑营养不良指标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正常值和按临床研究得到的切割点(cut-off point)。全球(营养)领导层倡议营养不良(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 GLIM)诊断标准于2018年9月在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和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SPEN)网站发表。2019年初在纸质版杂志《JPEN》及《Clinical Nutrition》发表。GLIM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名词-2019》有记载。GLIM中的某些阈值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演变,但是从主观评定营养不良(如SGA、PG-SGA),发展到用表现型指标、病因型指标诊断营养不良的方向是正确的。高质量的前瞻性临床有效性验证报告和前瞻性多中心临床应用数据分析,将是GLIM改进的基础。2016年《疾病分类与代码》GB/T(中国ICD-10扩充版)及2019年《关于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通知〔2019〕》以及国家医保局信息业务数据库等三个方面文件均收录了营养风险、营养不良、重度(严重)营养不良作为疾病名称。目前临床各学科都在推行个体化医疗,但是临床各科室的实际情况不同。对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应用来说,与对癌症患者的精准医疗、靶向治疗是有很大的距离。2004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l,CSPEN)常委会组建营养风险-不足-营养支持-结局-成本效果比(Nutritional risk-undernutrition-support-outcome-cost effectiveness ratio,NUSOC)多中心分享数据库协作组,该协作组的目标是分出哪些患者需要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合理应用前提下让患者受益。中国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正在用采集大数据办法来完善DRG(初级阶段DIP,即按病种打包)的制定,就需要让大数据收集系统看到有代码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两个疾病名称,需要填写在出院病案的首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住院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核酸筛查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中国住院患者采用乙型和丙型肝炎核酸筛查、免疫学筛查和无筛查策略时不同支付意愿(WTP)下的成本效果,探索最优策略。方法:以核酸筛查、免疫学筛查和无筛查为研究策略,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80 976元为WTP阈值,构建马尔可夫模型。引入住院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诊断治疗相关参数后,采用TreeAge Pro 2021软件创建以10万例住院患者作为模拟队列的决策树模型,计算不同筛查策略的总成本、总效果、增量成本效果比和平均成本效果比,进行成本效果比较和评估。采用单因素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用于评估参数不确定性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结果:相对无筛查策略,对队列患者乙型肝炎免疫学筛查策略增量总成本为11 049 536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4 762元/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而核酸筛查获得增量总成本19 208 059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9 873元/QALY;核酸与免疫学筛查比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45 834元/QALY。相对无筛查策略,丙型肝炎免疫学筛查策略增量成本效果比为5 731元/QALY,核酸筛查策略增量成本效果比为8 722元/QALY,核酸筛查与免疫学筛查的增量效果比为45 591元/QALY。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核酸检测费用超过214.53元时,在1倍GDP的WTP值下进行乙型肝炎核酸筛查不具有成本效果。当核酸检测费用超过132.18元时,在1倍GDP的WTP值下进行丙型肝炎筛查不具有成本效果。结论:核酸筛查策略能获得更多的成本效果。与对住院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无筛查策略比较,无论是核酸筛查还是免疫学筛查策略均具有成本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IV自检模式在男男性行为者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珠海市MSM中HIV自我检测(HIVST)模式和现场HIV快速检测(HIV-RDT)模式的成本效果和支付意愿,为政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视角,收集珠海市在2019年1-9月MSM参与两种HIV检测模式的成本投入和效果产出,采用TreeAge Pro 2019软件构建10 000名MSM队列决策树模型,测算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以敏感性分析模型中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珠海市男同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动员参与HIVST和现场HIV-RDT的MSM人次数为2 303 vs. 816,发现HIV筛查阳性者人数为33 vs. 35,筛查阳性率为1.7 % vs. 4.3%。每筛查1例的成本为60.45元 vs. 240.43元,每发现1例筛查阳性的成本为4 218元 vs. 5 606元。决策树模型运行结果显示,每检测1例MSM的平均费用为44.67元 vs. 148.42元,ICER为负值。当发现1例HIV筛查阳性支付意愿低于6 528元时,HIVST更具成本效果的选择;当投入高于该阈值时,现场HIV-RDT是更具成本效果的选择。 结论:珠海市现行的HIVST模式是具有经济学价值的公共卫生项目,决策者应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推广HIVST在MSM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深圳市6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流感疫苗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深圳市≥60岁人群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的成本效果。方法:以深圳市≥60岁常住人群为研究对象,构建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模型,从社会的角度来评估与不接种疫苗相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的成本效果。模型以周为周期,研究时限5年,模拟流感发病的季节性变化。采用5%的年贴现率对模型中的成本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进行贴现并计算净货币效益(NMB),以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70 892元)作为支付意愿阈值进行评价。单因素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用于评估参数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结果:与不接种疫苗相比,人均节约总成本35元并且多获得0.007个QALYs,人均获得的NMB为529元。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流感发病率和流感疫苗保护效果是影响基线结果的主要因素。在1 000次的蒙特卡罗模拟中,接种流感疫苗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为100%。结论:与不接种疫苗相比,深圳市≥60岁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一项成本节约的疾病预防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创新医疗技术DRG短期支付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任务阶段,但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限制创新医疗技术发展的问题。笔者介绍了国际上对创新医疗技术的定义及范围,总结了DRG付费制度下的创新医疗技术短期支付前提条件与支付方式政策;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议,包括明确创新医疗技术的定义,设置额外支付或据实支付准入条件,针对高值创新药品设置专项过渡基金,明确创新医疗技术支付金额,以及制定创新医疗技术支付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戒烟在中国恶性肿瘤一级预防中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中国常见的戒烟药物干预策略进行成本效用分析,以探究药物戒烟作为中国恶性肿瘤一级预防策略的卫生经济性。方法:通过建立Markov队列模拟模型,模拟10 000名35岁有戒烟意愿的人群采用多种药物戒烟策略的干预效果。模型共纳入12种与吸烟相关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口腔癌、鼻咽癌、喉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肝癌、肾癌、膀胱癌、宫颈癌和髓系白血病。以1年为循环周期,模拟时长为50个周期,评价指标采用增量成本效用比(ICER),意愿支付阈值为1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分年龄组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结果:成本效用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伐尼克兰干预最具成本效用优势。与次优干预方案(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相比,每增加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的增量成本为11 140.28元,低于意愿支付阈值。随着接受干预人群年龄增大,增量成本效用比值逐渐增大,但在所有年龄段组别中ICER值均未超过意愿支付阈值,伐尼克兰干预在各个年龄段均具有最佳经济学优势。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贴现率、伐尼克兰干预药物的成本以及干预成功风险比对结果影响较大。结论:在中国采用伐尼克兰药物进行恶性肿瘤一级预防戒烟干预具有较强的卫生经济性,且干预对象越年轻,卫生经济优势越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消除丙型肝炎的普通人群HCV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消除丙型肝炎(丙肝)的普通人群HCV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明确最佳成本效果的HCV检测年龄。方法:运用TreeAge pro 2019软件构建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以1年为周期,模拟10万名20~59岁各年龄组人群HCV检测和治疗结果,以全社会角度分析策略间比较的成本效果和效益。效果指标为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效益指标为净货币效益(NMB),以我国202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 698元)为意愿支付阈值。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可靠性。结果:在20~59岁人群HCV检测有成本效果,在40~49岁年龄组进行HCV检测成本效果最佳。20~59岁年龄组人群HCV检测策略与未HCV检测策略比较,增量成本为161.24元/人,增量效用为0.003 6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人,ICER为45 197.26元/QALY,ICER小于意愿支付阈值,具有成本效果。各年龄组人群HCV检测策略与未HCV检测策略比较,ICER为42 055.06~53 249.43元/QALY,NMB为96.52~169.86元/人,其中40~49岁年龄组的ICER最低,NMB最高。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贴现率、丙肝抗体(抗-HCV)检测成本、人群抗-HCV阳性率和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成本对经济学评价影响较大,但改变参数取值,结论不变。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分析结果稳定。结论:医疗机构探索动员20~59岁普通人群进行HCV检测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以40~49岁年龄组人群的HCV检测成本效果最佳。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实施HCV检测的“愿检尽检”策略,能降低人群丙肝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