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负重与延迟负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脚踝骨折手术后,患者通常被要求在6周内避免行走(延迟负重).手术后2周步行(早期负重)可能是一种安全且可取的康复方案.本研究旨在对比早期负重康复方案与延迟负重康复方案的临床和成本效益.本研究为一项随机、非劣效性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接受了不稳定踝关节骨折的急性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延迟负重组和早期负重组.排除接受后脚钉治疗、无保护性踝关节感觉(如周围神经病变)、无同意能力或没有能力遵守试验程序的患者.主要治疗结局是在随机分组后4个月,用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评分(OMAS)测量踝关节功能.预先规定的非劣效性OMAS限值为-6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术后谵妄(PO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病死率.PO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其危险因素繁杂,预防困难,治疗效果不佳.艾司氯胺酮是一种高亲和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药,同时具备麻醉和镇痛作用,除了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麻醉诱导与维持、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与管理外,艾司氯胺酮在精神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等多学科领域同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艾司氯胺酮防治POD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行介入取栓治疗2例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严重者可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文报道了2例肺癌手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经介入取栓治疗的病例,病例1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后当天,左侧大脑中动脉急性栓塞导致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经介入取栓治疗血管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 3级)后,患者预后良好(NIHSS评分4分).病例2行胸腔镜下右下肺楔形切除术后当天,基底动脉闭塞导致小脑大面积梗死,经介入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良好(TICI 3级),但患者术后脑水肿严重,最终放弃治疗.本文通过总结诊疗经验并回顾相关文献,分析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SWE联合BRAF V600E基因突变对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不明确结节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对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意义不明确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行FNA病理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的患者 85 例,共 98 个结节,均接受SWE测量、BRAF V600E基因检测和手术治疗,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分析SWE、BRAF V600E基因对该类结节良恶性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98 个结节中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结节 65 个,恶性结节 33 个,SWE、BRAF V600E基因及其联合应用诊断此类结节的敏感度分别为 78.9%、78.8%和 85.6%,特异度分别为 72.7%、93.8%和 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E和BRAF V600E基因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说明其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两种方法更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用于尿道瘢痕防治动物实验的超声探头设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尿道瘢痕是患者尿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且难以通过手术治疗方法清除.低强度脉冲超声(low intensity pulse ultrasound,LIPUS)在抑制纤维化,抑制炎症方面有十分突出的表现,为超声防治尿道瘢痕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尽管如此,目前并没有对超声用于尿道瘢痕的防治作用的报道,另外有关超声抑制纤维化、抑制炎症的作用机制也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针对新西兰雄兔尿道重建模型设计了一种超声探头,用于LIPUS抑制尿道瘢痕疗效和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 根据兔阴茎的尺寸与形状设计探头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预测探头声场,用3D打印技术制造原型机.最后对探头声场进行测试,并且用于动物实验验证其实用性.结果 探头超声频率为2 MHz,治疗腔长度44 mm,直径8 mm.治疗腔沿长度方向上有3个紧邻的治疗区,每个治疗区的半功率长度约6 mm,治疗区内的Isata(时间平均空间平均声强)可通过前端驱动器电源电压进行调节,当电源电压为30 V时,Isata大于0.87 W/cm2.结论 本文设计的超声探头体积小、重量轻、声场均匀,可以对动物尿道实施稳定有效的超声照射,为超声治疗尿道瘢痕动物实验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效果.方法:纳入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11 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 1 002 例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n=47)和非消化道出血组(n=955).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 χ2 检验模型预测效果.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纳入 4 个预测因子: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21,95%CI:1.012~1.030)、消化系统疾病病史(OR=5.710,95%CI:1.697~19.212)、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OR=22.180,95%CI:5.870~83.808)、连续肾脏替代治疗(OR=12.159,95%CI:5.066~29.181).模型公式:Logit(P)=-5.821+0.021×主动脉阻断时间+1.742×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病史+3.099×是否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498×是否连续肾脏替代治疗.ROC的AUC为 0.812(95%CI:0.746~0.877),灵敏度为 64.6%,特异度为 85.7%,Youden指数为 0.503.经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校正后一致性指数为 0.813.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消化道出血具有良好的辅助预测效能,可以更快速地对患者进行评估,预测体外循环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神经感觉视网膜移植治疗难治性巨大黄斑裂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自体神经感觉视网膜移植治疗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未闭合巨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自体神经感觉视网膜移植治疗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12例12只眼纳入研究.患眼经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填塞治疗后裂孔仍未闭合,且裂孔直径>600 μm.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分析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手术中于上方视网膜周边切取一块比裂孔直径约大0.3个视盘直径的健康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作为移植片,在手术中OCT辅助下将植片嵌入裂孔中,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填充硅油或无菌空气.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后3d及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测量视网膜移植片厚度.观察手术后6个月时裂孔闭合率和BCVA变化.手术前后BCVA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2例12只眼中,男性5例5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年龄(50.4±12.6)岁.裂孔直径(1 085.6±344.0)μm;眼轴长度(27.64±4.19)mm.手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眼裂孔完全闭合(100.0%,12/12).手术后3d及1、3、6个月,视网膜移植片厚度分别为(206.8±21.0)、(170.8±23.3)、(165.6±31.6)、(157.9±31.1)μm.手术前、手术后 6 个月时,患眼 logMAR BCVA 分别为1.28±0.39、0.95±0.22;手术前后logMAR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P<0.05).结论 自体神经感觉视网膜移植短期内能有效提高难治性巨大黄斑裂孔闭合率,改善或稳定患者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辅助镇静镇痛麻醉联合球后麻醉在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单纯球后麻醉与静脉辅助镇静镇痛麻醉联合球后麻醉在玻璃体切除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在本院进行研究的对象为200名患者,手术治疗时间为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的玻璃体切除手术.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接受单纯球后麻醉,而联合组则接受静脉辅助镇静镇痛麻醉联合球后麻醉.记录对照组和联合组的实验对象在不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镇静评分:入室后静卧10 min为T0、球后麻醉注射操作时为T1、手术进行30 min为T2、结束手术操作时为T3.在T1时点,我们记录了疼痛的发生率,并记录了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此外,我们还记录了术前3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状态焦虑问卷评分(S-AI),以及主刀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在T1、T2和T3时点,联合组的MAP和HR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各个时点,联合组与对照组的SpO2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在T1时点,联合组患者的疼痛发生率比对照组下降了39%;手术过程中,对照组和联合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抑制呼吸等情况;术前30 min时,对照组和联合组的S-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但联合组手术后的S-A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手术医生和患者对联合组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在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时,结合使用静脉辅助镇静镇痛麻醉和球后麻醉,可以更好地保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剂量分割分阶段伽玛刀治疗紧邻视路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伽玛刀剂量分割分阶段策略治疗紧邻视路结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8年3月—2020年9月上海伽玛医院采用分阶段伽玛刀治疗紧邻视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为磁共振影像学诊断,1例为经鼻蝶手术后有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10例女性患者,年龄27~72岁,中位年龄40岁;肿瘤体积5.54~31.00 cm3,中位体积15.09 cm3;11例患者均完成两阶段伽玛刀治疗,2次伽玛刀间隔时间3~9个月(中位8个月);第一阶段伽玛刀处方周边剂量8~10 Gy(中位8.8 Gy),等剂量线40%~50%(中位45%);第二阶段处方周边剂量8~10 Gy(中位8.8 Gy),等剂量线40%~52%(中位46%).结果 伽玛刀治疗后随访时间25~60个月(中位40个月);第二阶段伽玛刀治疗时肿瘤体积较第一阶段缩小20.3%~85.3%(中位64.2%);随访终点所有11例患者的肿瘤均得到控制(控制率100%),分阶段伽玛刀治疗后肿瘤体积较治疗前缩小70.6%~92.5%(中位83.0%);90.9%的患者(n=10)在伽玛刀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随访中无辐射诱导的视路损伤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结论 剂量分割分阶段伽玛刀是紧邻视路结构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有效安全合理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DH突变胶质瘤的肿瘤分级、年龄、增强和切除范围的生物学意义:在IDH抑制剂时代,它们应该如何为治疗决策提供帮助?一篇特邀评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6年和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对IDH突变型胶质瘤的分类进行了重大改进.通过更有效的治疗,许多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然而,治疗指南通常仍基于既往病史信息,包括IDHwt和IDH突变肿瘤患者.指南还对高危患者提供放射治疗和化疗建议,高危因素包括手术后肿瘤残留、年龄在40岁以上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