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段缺失型食管闭锁手术方式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先天性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消化道疾病。随着新生儿外科手术、麻醉、监护技术的提高以及静脉高营养的应用,EA的治愈率不断增高,但手术后并发症仍然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食管缺失长度是长段缺失(long-gap esophageal atresia,LGEA)型食管闭锁手术后吻合口瘘、食管狭窄、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目前LGEA在定义、评估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上尚未达成共识,治疗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阐述LGEA手术方式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以及临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9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16例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后是否存在吻合口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有吻合口漏病例,共25例;对照组为无吻合口漏病例,共9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胎龄、入院体重、手术年龄、Ⅲ型食管闭锁类型(ⅢA或ⅢB)、术前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合并畸形、合并畸形是否同时手术、是否行食管延长术(Livaditis手术)、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食管气管瘘复发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导致吻合口漏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手术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吻合口狭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胎龄(37.5±3.00)周,对照组(38.7±2.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观察组入院体重(2.49±0.66)kg,对照组入院(2.75±0.51)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观察组中ⅢA型食管闭锁、合并畸形、合并畸形需同时手术、行Livaditis手术以及食管气管瘘复发占比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手术前前白蛋白水平正常者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6.9±21.9)d,对照组为(19.6±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96±4.73)d,对照组为(3.80±2.7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者胎龄、入院体重、术前前白蛋白水平、食管闭锁类型、是否行livaditis手术以及合并畸形情况与术后吻合口漏密切相关。大多数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可愈合,少数需再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连续确诊为RRD的376例39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4例224只眼,女性162例167只眼。单眼361例,双眼15例。患者平均年龄(37.16±16.36 )岁;平均病程3个月。视网膜裂孔数量1~10余个,分布于各个象限以及锯齿缘离断。患眼平均视力为0.27。391只眼中,视网膜脱离范围1个象限268只眼,2~3个象限97只眼,全脱离26只眼;累及黄斑231只眼。所有患眼均行单纯巩膜扣带手术。其中,单纯巩膜外加压手术376只眼,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手术9只眼,单纯环扎手术6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前后BCVA的变化以及视网膜复位率,同时观察患眼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1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75只眼,复位率为95.91%;未复位16只眼,占4.09%。视网膜未复位的16只眼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100.00%;其中,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8只眼,改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5只眼,单纯注气3只眼。患眼手术后平均视力为0.41. 391只眼中,眼压升高45只眼,占11.51%,于手术1~3 d后出现眼压升高;仅给予局部点药和20%甘露醇治疗,患眼于1~3 d后眼压完全控制。除1只巩膜下放液患眼发生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下出血以外,其余患眼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RRD患者,其视网膜复位率为95.91%,视力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行环状胰腺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后3年余,出现复发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经保守治疗7d后胰腺炎症状消失,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内镜诊治,实施经内镜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后置入胰管支架,术后1年、3年均未见胰腺炎复发,未更换或取出胰管支架管.对2篇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共纳入7例患者,年龄21个月至10岁;采用ERCP治疗成功4例,失败1例;最终常规手术治疗6例,放弃治疗1例;随访11~54个月,均未见胰腺炎复发.结论:儿童环状胰腺十二指肠旁路手术后出现复发性胰腺炎需明确是否伴发胰胆管畸形,依据随访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微创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微创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ingle-level laminectomy 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L-SDR)联合康复治疗对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湖南省儿童医院等于2015年1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所有在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行SL-SDR联合康复治疗,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手术前及手术后末次随访时目标肌群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及粗大运动功能66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66 items,GMFM-66)评分情况,并评估患儿手术后运动功能变化。结果:共有435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249例,女186例;手术年龄(8.2±2.3)岁(3.2~15.5岁)。术前标记目标肌群2 523组,受累关节2 133个。术中离断神经后根(小根)数为(9.3±3.8)枚/例,其中3 849枚(3 849/4 059,94.8%)符合离断50%神经截面积的标准。术后83例(83/435,19.1%)出现短期下肢浅感觉异常,经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出现长期并发症。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3)个月,目标肌群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GFMCS分级及GMFM-66评分均显著改善;术前GMFCS分级为Ⅱ、Ⅲ级者术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优于Ⅳ、Ⅴ级者(134/309比8/105, P<0.01);术前GMFM-66评分≥50分者术后GMFM-66评分提升值高于术前CMFM-66评分<50分者[(7.65±3.39)分比(5.01±2.18)分, P<0.01];手术时年龄小于6岁者术后GMFCS分级改善情况好于年龄大于6岁者(106/249比36/165, P<0.01);术后GMFCS分级获改善患儿的平均年龄小于术后GMFCS分级无改善患儿的平均年龄[(6.1±1.0)岁比(11.6±1.7)岁, P<0.01]。 结论: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SL-SDR联合康复治疗肢体痉挛瘫痪型脑瘫安全、有效,术后近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穿孔与肠未穿孔患儿术后结局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穿孔与肠未穿孔患儿手术治疗后转归情况,为NEC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外科收治的237例经手术治疗的NEC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肠穿孔分为肠未穿孔组(172例)与肠穿孔组(65例),收集两组患儿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手术后实施肠内及肠外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NEC肠未穿孔组172例中,治愈124例(124/172,72.1%),死亡48例(48/172,27.9%);肠穿孔组65例中,治愈48例(48/65,73.8%),死亡17例(17/65,26.2%)。两组术中所见坏死肠管长度以及术后肠外营养时间、肠内营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NICU入住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ell分期为ⅢA与ⅢB期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31, P=0.030)。 结论:NEC肠未穿孔的患儿可能存在更多肠管坏死,术后并发症多,康复时间长。建议对于NEC肠未穿孔患儿,可根据患儿临床实际情况探讨更合适的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道下裂手术策略十二字方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尿道下裂学的发展,尿道下裂矫治技术越来越成熟,手术效果已显著提高。面对众多手术方式的选择,多元化治疗是必由之路。随着人们对阴茎外观、功能等要求的提升,专科医师们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尿道下裂的治疗需要赋予更多内涵。本文旨在介绍尿道下裂治疗策略的十二字方针:量体裁衣,术式多元,见招拆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后肛门功能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分析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手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88例ARM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畸形类型、合并症、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488例ARM患儿中,男350例,女138例;中位年龄2 d(1~89 d);根据Krinkenbeck分类法,488例ARM患儿分型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会阴瘘288例,伴直肠前庭瘘53例,伴直肠尿道瘘(含膀胱颈瘘)123例,伴直肠阴道瘘4例,泄殖腔畸形12例,无瘘管4例,肛门狭窄4例;共420例手术后获得有效随访,68例失访,失访率13.9%(68/488)。采用术后肛门功能Kelly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其中疗效为优/良376例(376/420,90%),差44例(44/420,10%)。对可能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型、手术方式、肛门周围切口感染是影响患儿手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 P<0.05)。考虑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临床分型,本研究纳入临床分型和肛门周围切口感染2个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为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 P<0.05)。 结论:ARM以肛门闭锁合并直肠会阴瘘多见,合并畸形以心脏和泌尿系统多见,中高位肛门闭锁、肛门周围切口感染是影响术后排便功能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食管闭锁并食管气管瘘手术中瘘管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食管闭锁手术中采取不同的食管气管瘘断端处理方法对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由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完成的110例先天性食管闭锁胸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10例患者按照术中食管气管瘘断端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40例,采取结扎缝扎各一道;B组40例,予Hem-o-lok夹夹闭;C组30例,采取连续缝合包埋。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无失访及死亡病例。统计分析3组患者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例数、食管吻合口瘘发生例数以及术中食管气管瘘断端处理时间等。结果:110例患者中,9例食管气管瘘复发,总复发率8.2%;15例出现吻合口漏,总吻合口漏发生率13.6%。A、B、C组食管气管瘘复发例数分别为5例(5/40,12.5%),4例(4/40,10%),0例(0%);吻合口漏的发生例数分别为6例(6/40,15%),5例(5/40,12.5%),4例(4/30,13.3%);每两组之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C组食管气管瘘的复发率低于A、B组( P<0.05),3组间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组处理食管气管瘘断端耗时分别为(15.5±4.5)min,(7.5±2.5)min,(26.5±5.5)min;每两组之间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C组耗时高于A、B组。 结论:食管闭锁手术中采用连续缝合包埋方法处理食管气管瘘断端,虽然较结扎缝扎各一道及Hem-o-lok夹夹闭的方法耗时更长,但能够避免或减少术后食管气管瘘的发生。由于目前该研究为单中心开展,样本量较小,其结论还有待多中心大数据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影像学危险因素评价化疗对于减少中高危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并发症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影像学危险因素(image-defined risk factor,IDRF)概念,探讨化疗对于减少中高危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规范化疗后完整切除肿瘤的中高危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度分级协作组(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Risk Group,INRG)标准定义IDRF。记录化疗前及化疗后(手术前)每例患儿的IDRF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 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化疗后(手术前)IDRF数目与并发症项数之间的相关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神经母细胞瘤患儿53例,其中男22例,女31例;起病月龄4~148个月,平均月龄(39.60±28.70)个月。化疗前IDRF数目范围为0~11项(中位数4项),化疗后(手术前)IDRF数目范围0~11项(中位数3项),化疗前后IDRF的数目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7例出现并发症,共计74项,各例项数范围0~4项(中位数1项)。各例手术并发症项数与化疗后(手术前)各例IDRF数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r=0.687, P<0.05)。 结论:化疗能够有效减少中高危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IDRF,降低手术风险。IDRF对于手术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