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X/46,X,psu idic(Y)新生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0年11月9日就诊于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足月出生,体质量为3 260 g,身长50 cm,无特殊面容,出生后发现外生殖器发育异常,尿道下裂,阴茎向下弯曲,尿道外口位于阴茎腹侧根部,右侧睾丸鞘膜积液(图1)。B超检查在膀胱后方探及2.5 cm × 0.4 cm类子宫回声,内见线状高回声,双侧睾丸形态大小正常,双侧隐睾。对患儿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G显带核型分析示45,X[76]/46,X,psu idic(Y)[24]?(图2A、2B)。后加做C显带证实部分细胞系为46,X,psu idic(Y)(q12)(图2C)。拷贝数变异测序检测提示X染色体拷贝数为1,Y拷贝数为0.5(图3),与核型分析结果一致。出生后48 d性激素检查结果(括号内为参考范围):黄体生成素9.47 IU/L(参考值:男0.62 ~ 4.08 IU/L,女< 0.05 IU/L),卵泡刺激素15.37 IU/L(参考值:男0.41 ~ 3.02 IU/L,女1.23 ~ 17.4 IU/L),雌二醇77.07 pmol/L(男< 47 pmol/L,女< 79 pmol/L),睾酮4.51 nmol/L(参考值:男0.69 ~ 7.6nmol/L,女< 0.4 nmol/L)。抗苗勒管激素152.5 pmol/L(参考值:男425 ~ 1 810 pmol/L,女< 49 pmol/L)。患儿父母均为34岁,外观无异常,否认近亲结婚,既往曾生育1女,表型正常。此次妊娠孕24周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孕34周时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好。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Q/ZXYY-ZY-YWB-LL202252),患儿监护人签署了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6,XX,t(2;3)(q11.2;p23)伴性反转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1月。否认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查体:先天性心脏病,耳廓小,耳位低,尿道下裂,隐睾,B超显示腹腔内未见子宫、卵巢组织。实验室检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29.92 pmol/L(正常参考范围:1.56~14.00 pmol/L);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G显带,染色体核型为46,XX,t(2;3)(q11.2;p23) (图1)。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两性畸形、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个Smith-Lemli-Opitz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报道一个中国Smith-Lemli-Opitz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和致病基因变异,并探讨儿童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抽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全外显子组检测,对候选基因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RNA进行反转录测序验证。结果:先证者和家系中另一例患儿均表现有智力和运动障碍、小头畸形、小下颌、鼻孔前翻、双足2/3并趾。先证者还有尿道下裂、单一上切牙、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的表现,其中单一上切牙为该患儿特有的表型;2例患儿均为 DHCR7基因父源c.278C>T(p.T93M)变异和母源c.907G>A (p.G303R)变异,二个变异是已知的致病变异,表型正常的姐姐是p.T93M变异携带者。 结论:DHCR7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c.278C>T(p.T93M)和c.907G>A (p.G303R)是引起该家系患儿发病的遗传学病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其早期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6例46,XY性发育异常患者的分子诊断和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46,XY性发育异常(DSD)患者的分子诊断方法和临床特点,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基于多重PCR的AA芯片法和探针捕获法两种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2009年7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206例46,XY DSD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并对分子诊断明确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6例患者中,同时有小阴茎、尿道下裂、隐睾三种表型的患者诊断率最高,可达75.28%。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外生殖器男性化不全表现,其中小阴茎伴有尿道下裂最为常见(87.25%)。81例(39.32%)患者检测为单一基因突变,104例(50.49%)患者存在多个基因突变,21例(10.19%)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ACMG)指南统计致病和可疑致病比例,发现明确分子诊断的有107例,诊断率为51.94%,包括类固醇5α-还原酶2(SRD5A2)突变40例(37.38%),雄激素受体(AR)突变36例(33.64%),类固醇生成因子1(NR5A1)突变18例(16.82%),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HSD17B3)突变6例(5.61%),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CYP17A1)、Wilms肿瘤相关基因1(WT1)、GATA结合蛋白4(GATA4)突变各2例(1.87%),黄体生成素受体(LHCGR)突变1例(0.93%)。在81例青春期后患者中,29例有乳房发育,其中25例(86.21%)为AR突变。结论:46,XY DSD患者的临床表型和分子病因复杂。靶向二代测序具有高通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尤其对遗传异质性较强的46,XY DSD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PC3基因变异致新生儿Simpson-Golabi-Behmel综合征Ⅰ型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 GPC3)基因变异致Simpson-Golabi- Behmel 综合征(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SGBS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Simpson-Golabi-Behmel 综合征Ⅰ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 type Ⅰ”“GPC3”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 GPC3基因变异致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结果:本例患儿男性,4 h,因“腹胀1 h”入院,主要表现为异常面部特征(大头、面容粗陋、鼻梁宽、大嘴、舌有中央纵沟)、巨体、多余的乳头、尿道下裂;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位于X染色体的 GPC3基因存在c.720delC移码变异,患儿为半合子,母亲该位点杂合变异,为未曾报道过的变异,确诊SGBSⅠ型。随访发现患儿存在过度生长、合并神经母细胞瘤及运动发育迟缓。文献检索共收集31篇文献包括本例共93例患者,其中男89例(95.7%),女4例(4.3%);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面异常、出生前/后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多合并语言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和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且易罹患胚胎性肿瘤;合并肿瘤11例(11.8%);宫内终止21例,余72例娩出者中存活63例、死亡9例。提供具体基因变异类型有80例,其中无义变异25例(31.2%),DNA片段缺失21例(26.2%),移码变异16例(20.0%),片段重复8例(10.0%),错义变异5例(6.2%),剪接突变5例(6.2%)。 结论:SGBSⅠ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临床表型谱广,生后有颅面异常、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时需高度怀疑本病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需多学科合作并长期随访,尤其是对肿瘤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负压吸引和外用睾酮霜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小阴茎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阴茎短小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复查的尿道下裂术后0.5年的57例患儿,均符合小阴茎诊断标准,年龄4~14岁[(7.91±2.89)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物理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未经治疗的患儿列入对照组。其中物理治疗组21例,使用阴茎康复治疗仪,辅以中药(丹参)药浴,3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药物治疗组20例,局部涂抹睾酮霜,3次/d,10 d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及龟头横、纵径。对照组16例,分别测量10 d前后相关指标并与治疗组比较。结果:1.物理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从治疗前的(25.48±6.13) mm增至(30.72±6.49) mm,牵伸长度从治疗前的(34.90±7.71) mm增至(41.08±8.43) mm,龟头横径从治疗前的(14.81±3.40) mm增至(16.57±3.42) mm,纵径从治疗前的(13.94±3.15) mm增至(15.82±3.5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药物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从治疗前的(21.07±4.26) mm增至(31.32±4.72) mm,牵伸长度从治疗前的(31.94±7.96) mm增至(45.39±7.24) mm,龟头横径从治疗前的(13.38±1.77) mm增至(16.64±2.10) mm,纵径从治疗前的(13.09±1.77) mm增至(16.62±1.8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对照组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龟头横径及纵径10 d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4.物理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龟头横径及纵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长,2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药物治疗组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龟头横径及纵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长,两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6.药物治疗组中阴茎松弛长度、牵伸长度及龟头横、纵径的增长均大于物理治疗组,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负压吸引和睾酮霜外用治疗尿道下裂术后阴茎短小均有显著疗效,但睾酮霜较难获取,而负压吸引治疗方法简便,无创、无痛、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儿童性染色体异常导致性发育异常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性染色体异常导致的性发育异常(DSD)患儿的性染色体遗传学分布及临床表现。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14 857例存在矮小、隐睾、尿道下裂、隐匿性阴茎、生长发育落后等DSD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染色体核型分析遗传学病因。结果:共检出423例由性染色体异常导致的DSD患儿,阳性率检出约为2.85%(423/14 857)。符合特纳综合征(TS)特征性染色体为XO及其嵌合体患儿有327例(77.30%)。其中,社会性别为女性患儿325例,临床表现以身材矮小为主,社会性别为男性患儿2例,主要表现为身材矮小、隐睾、尿道下裂。符合克氏综合征(KS)特点性染色体为XXY及其嵌合体患儿有62例(14.66%),主要临床表现为隐睾、隐匿性阴茎、尿道下裂等。性染色体为XO/XY嵌合体19例(4.49%),女性患儿(11例)临床表现均为矮小,男性患儿(8例)临床表现均有尿道下裂,6例在尿道下裂基础上合并患有隐睾、隐匿性阴茎、睾丸扭转等。其他类型15例(3.55%),包含性染色体为XYY及其嵌合体患儿9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隐睾、尿道下裂等,性染色体为47, XXX患儿4例,临床表现有矮小、阴唇粘连等,46, XX/46, XY患儿1例,临床表现为小阴茎,尿道下裂,并指和多指等;XXXX综合征1例,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结论:儿童期性染色体异常引起的DSD中,从性染色体异常分布来看,符合TS性染色体特点患儿占比最高,其中,嵌合体(XO/XX)患儿占比最高。从临床表现来看,女性患儿主要为矮小,男性患儿主要为外生殖器异常。早诊断、早治疗,对患儿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道下裂手术策略十二字方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尿道下裂学的发展,尿道下裂矫治技术越来越成熟,手术效果已显著提高。面对众多手术方式的选择,多元化治疗是必由之路。随着人们对阴茎外观、功能等要求的提升,专科医师们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尿道下裂的治疗需要赋予更多内涵。本文旨在介绍尿道下裂治疗策略的十二字方针:量体裁衣,术式多元,见招拆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Y长臂部分缺失伴X单体嵌合性发育异常胎儿1例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1例性发育异常(DSDs)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和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9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发现的1例DSDs胎儿为研究对象。联合应用荧光定量PCR(QF-PC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分子遗传学技术以及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细胞遗传学技术进行分析。用超声检查胎儿性发育的情况。结果:分子遗传学检测提示胎儿可能存在Yq11.222qter缺失与X单体的嵌合,结合细胞遗传检测确定其核型为mos 45,X[34]/46,X,del(Y)(q11.222)[61]/47,X,del(Y)(q11.222),del(Y)(q11.222)[5],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存在尿道下裂,产前诊断胎儿为DSDs,引产后证实。结论:综合应用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及超声检查,完成了1例具有复杂核型的DSDs胎儿的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并11p缺失综合征的肾母细胞瘤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11p缺失综合征的肾母细胞瘤的诊治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0例经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合并11p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23.6(13~36)个月。9例因眼部异常于婴儿期确诊虹膜缺如,1例发现肾占位后查体发现眼部异常并确诊虹膜缺如。2例男童合并隐睾。2例男童合并尿道下裂,其中1例诊断为轻度尿道下裂,暂未手术;1例行尿道成形术。余5例未见泌尿生殖系统异常。所有患儿术前均行腹部B超和腹部增强CT检查。B超检查示肾实质内实性占位或可见不均匀回声区。腹部增强CT检查示肾占位直径1.8~12.7 cm,局部不均匀增强回声。肿瘤位于左侧1例,右侧6例,其中右侧肾母细胞瘤伴左侧肾母细胞瘤病2例;双侧3例。7例术前行化疗,分别为双侧肾母细胞瘤3例,单侧肾母细胞瘤合并对侧肾母细胞瘤病1例,单侧肿瘤体积较大超过中线3例。化疗方案分别为长春新碱(VCR)+放线菌素D(ACTD)5例,VCR+ACTD+环磷酰胺(CTX)+多柔比星(DOX)/顺铂(CDDP)+依托泊苷(VP16)和VCR+CTX+DOX各1例。7例单侧肿瘤患儿中,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2例单侧肿瘤合并对侧瘤病患儿行单侧肿瘤剜除术。3例双侧肿瘤患儿中,2例分期行双侧肿瘤剜除术;1例行一侧根治性肾切除术,对侧肿瘤剜除术。结果:本组10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母细胞瘤。3例术前未行化疗者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分期Ⅰ期1例,Ⅲ期2例;7例术前化疗者国际儿童肿瘤协会(SIOP)分期Ⅱ期2例,Ⅲ期2例,Ⅴ期3例。术后9例行规律化疗,其中Ⅰ期1例,予DD4A方案(长春新碱+更生霉素);Ⅱ期2例,分别予DD4A、EE4A方案(长春新碱+更生霉素+多柔比星);Ⅲ期3例,分别予EE4A方案1例,DD4A方案2例;Ⅴ期3例,分别予EE4A方案1例,DD4A方案2例。10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6.4(6~136)个月。9例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复发再次行瘤灶切除术后6个月死亡。9例术后复查血肌酐和尿肌酐均未见明显异常。10例术后智力筛查结果显示6例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4例与同龄儿相比未见明显异常。术后3例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存在11p13及相邻远端基因缺失。结论:11p缺失综合征临床罕见,对于新生儿伴随散发性先天性虹膜缺如者应高度警惕11p缺失综合征,通过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确诊后应行肾脏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肿瘤。合并11p缺失综合征的肾母细胞瘤,如条件允许应争取行保留肾脏的肿瘤剜除术,以降低远期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概率。本病的远期随访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