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性动静脉瘘致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一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1例复杂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并发动静脉畸形和严重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及淤积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综合治疗策略,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患者,男,79岁。入院后予以利伐沙班抗凝,阿托伐他汀调脂稳斑,迈之灵改善静脉瓣功能血压变化,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格列齐特控制血糖等药物治疗,并接受溃疡清创+淤积性皮炎清理术。术后进行细致的创面处理与弹力袜加压支持、物理疗法以及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预防再次血栓形成。结果:经过综合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左下肢溃疡明显缩小,淤积性皮炎得到改善,肢体功能也有所恢复。结论:对于病史复杂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内科全身状态管理与外科局部治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及全身健康状况。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监测和实施全面的治疗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30例直肠癌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穿抗血栓弹力袜患者30例为对照。抗血栓弹力袜组术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血栓弹力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分析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围术期指标。结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女性17例,男性13例,年龄(62±12)岁;抗血栓弹力袜组女性18例,男性12例,年龄(63±1)岁。预防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预防后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FIB、D-D水平[(3.3±0.7)g/L、(341±30)μg/L]均低于抗血栓弹力袜组[(4.9±0.6)g/L、(428±40)μg/L]( t值分别为9.51、9.61,均 P<0.05),但两组患者的Plt、APTT、TT、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抗血栓弹力袜组[6.67%(2/30)比26.67%(8/30), χ2=4.32, 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天的骶前引流管引流量均逐渐减少,但两组间引流管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血栓形成时间长于抗血栓弹力袜组[(84±9)h比(73±10)h, t=4.81, 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低分子量肝素钙较抗血栓弹力袜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首诊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2年内发生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首诊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2年随访数据,共260例。收集患者治疗及随访信息。根据Villalta评分分为无PTS组、轻度PTS组及中重度PTS组。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TS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轻度、中重度PTS发生率分别为22.7%和15.8%。DVT复发史( OR=4.754,95% CI 1.84~12.01, P=0.001)、口服抗凝药物时间≤6个月(0~3个月: OR=7.791,95% CI 1.79~33.90, P=0.006;4~6个月: OR=4.242,95% CI 1.13~15.99, P=0.033)、弹力袜穿戴时间≤12个月(0~6个月: OR=9.708,95% CI 1.81~52.14, P=0.008;7~12个月: OR=4.899,95% CI 1.42~16.88, P=0.012)及锻炼频率≤4次/周(1~2次/周: OR=7.691,95% CI 1.92~30.72, P=0.004;3~4 次/周: OR=4.284,95% CI 1.33~13.80, P=0.015)是PTS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置管溶栓术( OR=0.436,95% CI 0.20~0.96, P=0.039)、低身体质量指数(BMI)<18.5 kg/m 2( OR=0.142,95% CI 0.02~0.81, P=0.028)、中央型血栓( OR=0.322,95% CI 0.15~0.72, P=0.005)和周围型血栓( OR=0.020,95% CI 0.01~0.07, P<0.001)是PTS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DVT患者2年内形成PTS的风险高。静脉置管溶栓术、无DVT复发史、低BMI(<18.5 kg/m 2)、中央型或周围型血栓、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7个月)、更长的弹力袜穿戴时间(≥1年)及更高的锻炼频率(≥5~6次/周)有助于降低PTS的发生率、减轻PTS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卵巢透明细胞癌合并Trousseau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49岁。2020年6月19日因盆腔包块3年余入院。患者自述3年前发现下腹部包块,无腹痛、腹胀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卵巢囊肿,建议手术,患者拒绝治疗,之后亦未定期复查。2020年4月16日,患者因急性脑梗死( 图1)于我院行急诊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鼻支架取栓术,过程顺利,术后抗凝治疗。住院期间阴道少量出血,持续10余天,病情稳定后收入妇产科进一步诊治。既往史:孕2产1,剖宫产1次,48岁绝经,绝经后有潮热盗汗。家族史:母亲因肝癌病故,具体不详,哥哥、姐姐及父亲体健,否认其他疾病家族史。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畅,有少许白色分泌物;宫颈轻度糜烂样改变,无举痛;子宫前方扪及胎儿头大小肿物,质韧,与宫体分界不清,无压痛;宫体及双侧附件触诊不清,无压痛。4月23日行全腹CT平扫+增强示,脾梗死;双肾斑片状低强化区,考虑为缺血改变,右侧肾动脉起始处狭窄;子宫稍高密度灶,考虑为肌瘤;右侧附件区囊实性病灶,考虑为卵巢来源浆液性囊腺癌或交界性囊腺瘤( 图2)。5月9日头颅CT平扫示,左颞叶、两侧顶叶及右侧枕叶多发梗塞灶,与4月16日头颅CT图像对比,原来的少许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左侧颞叶血肿基本吸收。5月12日3.0T盆腔MR平扫+增强示,腹盆腔巨大占位,考虑为右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癌,腹膜转移可能,子宫肌瘤,盆腔少量积液( 图3)。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CA125)为69.3 U/ml,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为44.42 U/ml。超声检查示,双下肢广泛动脉血栓形成,双侧颈动脉、足背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到围手术期血栓及出血风险大,故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患者双下肢穿弹力袜。6月25日经腹行全子宫并双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盆腔腹膜多点活检术。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右侧附件)卵巢浆液性肿瘤,符合浆液性癌。术中未见明显腹水,腹腔冲洗液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细胞。术后予预防感染、补液营养支持、抗凝等治疗。术后常规病理诊断:(右侧附件)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 OCC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3:CK7(-)、CK20(-)、EMA(+)、ER(-)、PR(-)、WT-1(-)、p16(+,局部)、p53(+,个别)、Ki-67(+,30%)、calretinin(-)、CA125(+,灶)、Napsin A(+,局部)、CD15(+,灶)、P504s(+,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2天肛门排气后逐渐恢复饮食,术后第6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尿管。出院时伤口愈合良好,无不适症状。随访至2022年3月未见复发转移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下肢静脉血栓是脊髓损伤(SCI)患者围术期伴随的并发症,是造成患者围术期非预期性死亡的重要因素.引发SCI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手术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等物理措施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降低S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途径.本文对SCI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物理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及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为降低SCI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护士静脉血栓栓塞症知识的多中心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知识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对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80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279名护士发放问卷,调查其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知识的情况.结果 护士的血栓栓塞症预防知识平均得分率为61.26%;护士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均衡,对弹力袜相关知识及预充式抗凝药的注射方法掌握较差;年龄30岁以上、工作10年以上、职称高的护士知识得分较高.结论 临床护士血栓栓塞症预防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存在知识掌握不均衡现象,今后需根据护士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规范化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现状与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疾病.肺动脉栓塞(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是其两大并发症.其临床治疗在于预防血栓蔓延、预防症状性PE和预防PTS发生.充分有效的抗凝治疗是急性DVT的基本治疗方式,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避免反复监测凝血功能,方便抗凝治疗.但对于有抗凝禁忌证者,下腔静脉滤器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能有效预防致命性PE的发生.随着可回收滤器取出时间窗的延长,可回收滤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血栓清除术包括手术切开取栓术、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机械-药物溶栓术等,有利于血流的再通,目前这些血栓清除的方式趋于微创和高效.DVT常合并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当血栓清除后,髂静脉支架解除髂静脉阻塞有利于预防PTS的发生.同时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也是预防PTS发生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压力治疗包括弹力袜治疗和循环驱动治疗也可减轻DVT的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那曲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那曲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直肠癌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包括抗血栓弹力袜、补液、预防感染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那曲低分子肝素钙.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监测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评估DVT发生的风险.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天伤口引流量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0.14%),观察组发生1例(1.42%),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24小时,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组内和组间术后第3、7天PLT、APTT、PT、TT指标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FIB和D-D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组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那曲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确,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骨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间歇充气加压(IPC)对骨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下肢IPC对预防住院病人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4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IPC与空白组比较[随机效应模型OR=0.37,95%CI(0.25,0.56),P<0.000 01],与弹力袜比较[固定效应模型OR=0.39,95%CI(0.22,0.69),P=0.001],低分子肝素+IPC与仅低分子肝素比较[固定效应模型OR=0.21,95% CI(0.12,0.36),P<0.000 01,住院病人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结论]IPC能降低住院病人静脉血栓发生率,结合抗凝药物使用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股骨颈骨折延期手术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急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病率及其相关预测因素,探讨术前和术后DVT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2011—2016年股骨颈骨折延期手术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进行全髋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均对患者进行静脉造影,诊断DVT的发生.对术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患者进行溶栓和抗凝(低分子量肝素或利伐沙班)治疗.手术后根据推荐的抗凝方案进行抗凝,防止血栓形成,包括机械性预防(如早期活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周期性充气加压等)和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并重复静脉造影诊断DVT的发生.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前DVT的预测因素.结果108例患者中35例(32.4%)在术前发生DVT,延迟手术时间、D-二聚体均是术前DVT的独立预测因素,且有24例(64.9%)术后与术前DVT发生在同一位置.结论 股骨颈骨折延期手术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高,术后DVT多与术前发生DVT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