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30例直肠癌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穿抗血栓弹力袜患者30例为对照。抗血栓弹力袜组术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血栓弹力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分析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围术期指标。结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女性17例,男性13例,年龄(62±12)岁;抗血栓弹力袜组女性18例,男性12例,年龄(63±1)岁。预防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预防后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FIB、D-D水平[(3.3±0.7)g/L、(341±30)μg/L]均低于抗血栓弹力袜组[(4.9±0.6)g/L、(428±40)μg/L]( t值分别为9.51、9.61,均 P<0.05),但两组患者的Plt、APTT、TT、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抗血栓弹力袜组[6.67%(2/30)比26.67%(8/30), χ2=4.32, 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天的骶前引流管引流量均逐渐减少,但两组间引流管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血栓形成时间长于抗血栓弹力袜组[(84±9)h比(73±10)h, t=4.81, 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低分子量肝素钙较抗血栓弹力袜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栓风险因素分析及脉络舒通丸在防治血栓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在临床防治血栓中脉络舒通丸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应用脉络舒通丸和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开始抗凝治疗,手术前1天停药,术后第2天继续用药。记录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及术后14 d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量、红细胞计数变化量、术后引流管引流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入院后第7天血栓发生率为2例(4.54%),对照组为9例(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00, P=0.036);观察组术后14 d血栓发生率为3例(6.82%),对照组为11例(22.9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 2=4.611, P=0.032)。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前1 d和术后48 h血红蛋白变化量分别为(23.73±6.89) g/L与(22.10±5.18) g/L;红细胞计数变化量分别为(0.67±0.32)×10 12/L与(0.56±0.36)×10 12/L和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分别为(100.27±23.73) ml与(102.40±20.90) ml;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防治血栓( OR=10.281,95% CI:1.609~65.689, P=0.014),患者高龄( OR=1.190,95% CI:1.061~1.336, P=0.003),入院时存在血栓( OR=8.346, 95% CI:1.773~39.281, P=0.007)是术后14 d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结论:脉络舒通丸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脉络舒通丸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是术后14 d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性因素,而高龄、入院时存在血栓是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肺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肺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和炎性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0.73%)(χ 2=6.609, P<0.05);观察组治疗后氧分压[(76.93±3.67)mmHg]高于对照组[(68.32±2.86)mmHg],而二氧化碳分压[(45.46±4.87)mmHg]低于对照组[(57.29±5.26)mmHg]( t=11.849、10.567,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1.76±0.16)L]和用力肺活量[(2.79±0.16)L]均高于对照组[(1.42±0.12)L和(2.31±0.19)L]( t=10.885、12.373,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16.83±3.45)ng/L]、白细胞介素6[(23.15±5.46)ng/L]和C反应蛋白[(6.87±1.45)mg/L]均低于对照组的(37.49±6.98)ng/L、(47.38±7.19)ng/L和(15.98±2.67)mg/L( t=16.990、17.185、19.199,均 P<0.05)。 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并减轻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VTE药物预防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药物预防时间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VTE药物预防[皮下注射100 IU/kg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LMWH)、1次/d]启动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47例,启动时间距离入院时间<48 h)及晚期组(43例,启动时间距离入院时间≥48 h),1周后比较患者下肢DVT形成、颅内再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等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晚期组患者VTE药物预防启动时间分别为(28.91±4.50) h、(71.56±8.89) h。与早期组比较,晚期组患者下肢DVT形成的发生率较高(12.8% vs. 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颅内再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启动VTE药物预防可以显著降低DVT的发生,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盐酸丙帕他莫与头孢呋辛钠和低分子量肝素钙联用引起急性肝衰竭致死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62岁男性患者因车祸致第3腰椎爆裂性骨折和多发腰椎横突骨折,给予注射用盐酸丙帕他莫镇痛,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腺苷钴胺营养神经,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用药前患者肝功能正常。2 d后在全麻下行腰椎后路骨折切开复位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停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术后第3天(用药第5天)患者诉腹部胀痛,实验室检查示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9 31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 760 U/L,γ-谷氨酰转氨酶(γ-GT)47 U/L,碱性磷酸酶(ALP)101 U/L,总胆红素(TBil)71.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8.5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22.8 μmol/L,考虑为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停用盐酸丙帕他莫并给予保肝治疗。次日患者出现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继而发生神志不清、低血氧饱和度、低血压、低血糖,ALT 5 975 U/L,AST 3 659 U/L,γ-GT 100 U/L,ALP 141 U/L,TBil 175.2 μmol/L,DBil 101.4 μmol/L,IBil 73.8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21.2 s,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停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和腺苷钴胺,给予升压、扩容、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当日转至外院。转院第4天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脉逐瘀汤辅助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复脉逐瘀汤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骨科手术后DVT患者9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45例。2组均采用DVT置管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复脉逐瘀汤,2组均连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全自动血栓弹力图分析仪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凝血块形成时间(clot time formation,K)、凝血块形成速率(alpha-angle,α)、最大振幅(maximal amplitude,MA);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CRP水平;根据全血高度计算红细胞比容(Hct)。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2%(37/45)、对照组为62.2%(28/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9, P=0.034)。观察组治疗后患肢疼痛、肌肤甲错色黯、患肢肿胀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26、7.14、6.88, P值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R[(6.12±0.86)min比(5.45±0.56)min, t=3.58]、K[(2.24±0.45)min比(1.72±0.42)min, t=4.63]长于对照组( P<0.01);α[(51.69±2.23)°比(54.23±2.42)°, t=4.23]、MA[(51.58±3.62)min比(54.58±3.53)min, t=3.25]小于对照组( P <0.01),血清IL-6、CRP水平及Hct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66、2.96、7.58, P值均<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3/45)、对照组为22.2%(10/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 P=0.036)。 结论:复脉逐瘀汤可有效降低骨科术后DVT患者的血液黏度,预防血栓形成,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致大疱性出血性皮肤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70岁女性患者因终末期肾病、肾性贫血、导管相关性感染,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左卡尼汀、重组人促红素、头孢他啶。因疑似导管局部细菌荚膜形成、长期留置导管堵塞,同时应用头孢他啶+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泵入导管解除堵塞。用药第4天,患者出现全身轻度瘙痒,第5天左上肢及下腹部皮肤出现张力性血疱,暗红色,直径0.01~2 cm,形状近似半球状或不规则状,血疱边界清楚,触摸有轻微疼痛感;Nikolsky征阴性。诊断为大疱性出血性皮肤病(BHD),考虑由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引起。当天停用2药,予无肝素血液透析。皮肤症状逐渐缓解,停药9 d后,血疱均干涸、结痂。2周后随访,全部血痂均已自行脱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例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的全程化药学监护和用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7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抽搐发作2周余"入院,诊断为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抗体相关脑炎.入院后给予免疫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等.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病情,在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上给予甲泼尼龙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需要抗感染治疗时给予美罗培南(1gq8hivgtt);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护肝,给予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改善肺功能,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血栓形成,对患者的营养和电解质平衡方面进行监护,给予患者全程化监护,最终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预防手足创伤骨折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手足创伤骨折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和对远端循环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手足创伤骨折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0.1 g,qd;试验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注射液,每次4 000 U,bid,连续治疗12 d.比较2组术后VET发生率、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远端侧支循环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入组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00%和3.33%,肺栓塞发生率均为1.67%,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35.01±5.96)和(36.82±6.15)s,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14.95±1.54)和(15.32±1.63)s,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为(3.97±1.25)和(4.36±1.02)g·L-1,D-二聚体(D-D)分别为(309.69±56.55)和(319.03±55.32)μg·L-1,全血黏度(WBV)分别为(13.26±3.80)和(12.26±3.61)mPa·s-1,血浆黏度(PV)分别为(1.76±0.35)和(1.77±0.43)mPa·s-1,红细胞压积(HCT)分别为(60.20±7.05)%和(58.60±6.7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流速(Vmax)分别为(54.27±6.64)和(51.18±5.67)cm·s-1,阻力指数(RI)参数分别为 0.59±0.13 和 0.65±0.15,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恶心呕吐、出血、注射部位血肿等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手足创伤骨折患者术后VET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低分子肝素在改善远端侧支循环方面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低分子量肝素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缓解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究低分子量肝素(LMH)对高糖环境诱导的人肾小球足细胞(HGPC)功能的调节作用及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变化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GPC,以30 mmol/L D-葡萄糖诱导细胞建立体外足细胞损伤模型,并分别以1、5、10、15、20 μmol/L LMH进行干预,细胞计数试剂盒-8筛选出最佳的药物浓度进行后续研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HG组、20 μmol/L LMH组、JAK2/STAT3通路抑制剂(AG490)组、20 μmol/L LMH+AG490组、20 μmol/L LMH+JAK2/STAT3通路激活剂(C-A1)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GPC细胞中JAK2、磷酸化(p)-JAK2、STAT3、p-STAT3、波形蛋白(Vimentin)、纤连蛋白(F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0 μmol/L LMH为干预细胞活力的最佳剂量;与对照组比较,HG组细胞增殖率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01),迁移、侵袭能力和p-JAK2、p-STAT3、Vimentin、FN、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01);与HG组相比,LMH给药后细胞增殖率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01),迁移、侵袭能力和p-JAK2、p-STAT3、Vimentin、FN、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01);与20 μmol/L LMH组相比,AG490与LMH合用可以显著增加LMH的作用效果(均P<0.05),而C-A1与LMH合用可以显著减弱LMH的作用效果(均P<0.05).结论 LMH可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抑制HGPC迁移、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