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及青少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方案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儿童及青少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富源县人民医院的52例3~17岁CHC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或来迪派韦/索磷布韦(LDV/SOF)±利巴韦林治疗12周,观察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和停药随访12周的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时患儿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和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52例CHC患儿中,儿童38例,青少年14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为9(7,12)岁。52例患儿中,1b型7例,2a型11例,3型2例,3a型5例,3b型18例,6a型1例,6k型3例,6n型4例,6v型1例。垂直传播12例(23.1%),家庭间水平传播21例(40.4%),血液传播2例(3.8%),不详17例(32.7%)。与基线相比,患儿治疗12周、停药12周后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71、30.23、42.52,均 P<0.05)。截至2022年9月30日,100.0%(52/52)的患儿在治疗结束时获得SVR,完成12周随访的患儿中,95.8%(46/48)获得SVR。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乏力[11.5%(6/52)]、头痛[5.8%(3/52)]、头晕[1.9%(1/52)]、腹痛[3.8%(2/52)]、腹泻[1.9%(1/52)]、皮疹[1.9%(1/52)]、皮肤瘙痒[1.9%(1/52)],无患儿因为不良反应停药。 结论: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方案治疗CHC儿童及青少年的疗效和耐受性良好,没有因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索磷布韦的药物治疗中国海南地区基因6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在真实世界中,探讨基于索磷布韦为基础的方案对海南岛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6型慢性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的53例初治基因6型HCV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索磷布韦(SOF)为基础的方案治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12周或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SOF + RBV)24周],停药后随访2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停药随访12周时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12)发生率。次要指标为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病毒学应答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组间比较用 t检验,持续病毒学应答用意向治疗及改良性的意向治疗分析。 结果:53例HCV基因6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亚型分布情况:6a型22例,6w型5例,6xa型5例,6v型3例,6e型2例,6r型2例,6xh型1例,13例为不能确定基因亚型的特殊病毒株。停药12周总体持续病毒应答率为100%,且治疗期间(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均未检测到HCV RNA。共有7例报告了不良事件,主要为疲乏、纳差、轻度贫血,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基于索磷布韦为基础联合利巴韦林或者维帕他韦的治疗方案不仅对HCV 6a亚型可获得较高应答率,对于HCV基因6型中的少见流行基因亚型及特殊病毒株均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应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可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直接抗病毒药物时代注射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注射吸毒人群(PWI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67%,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PWID是需要优先关注的人群。尽管丙型肝炎病毒直接抗病毒药物持续病毒学应答可达到95%以上,但是PWID接受治疗仍存在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在医疗实践中,由于PWID多伴随合并感染、多重基因型感染、低依从性、药物滥用、美沙酮维持治疗、危险行为及再感染等情况,医生常担心这些因素影响疗效而拒绝给PWID提供丙型肝炎治疗。现对不同感染状态及具有特殊行为特征的PWID开展丙型肝炎治疗的情况及效果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结论为在多学科合作下对PWID人群开展的丙型肝炎治疗安全有效并且能保证治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开放式、单中心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03例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临床基线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03例患者中,男55例(53.4%),女48例(46.6%),年龄为(47.6±13.9)岁;基因1a型2例(1.9%),基因1b型101例(98.1%);17例(16.5%)干扰素经治患者均为基因1b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2.9%)。103例患者中,35例合并基础疾病,26例有合并用药。98例完成治疗12周的随访;89例完成治疗结束后12周的随访,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21/103),主要为失眠、焦虑、乏力,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治疗后无乙型肝炎病毒激活。结论: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较高,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3型(G3型)是全球第二流行的丙型肝炎基因型,与其他基因型相比,疾病进展率和病死率更高。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出现之后,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G3型较其他基因类型疗效欠佳,被认为是最难治疗的亚型之一。本文就G3型患者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及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3岁低体质量慢性丙型肝炎儿童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鲜见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6岁以下体质量< 17 kg慢性丙型肝炎儿童的临床报道。现报道1例基于体质量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例3岁、体质量< 17 kg的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安全性良好且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复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从血液循环中清除,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研究表明,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达到SVR后,可降低肝细胞癌(HCC)发病率,但仍需监测HCC的发生。现简要总结现有研究关于抗病毒治疗后丙型肝炎继发HCC可能原因的讨论,主要分为表观遗传学改变与DNA异常甲基化、HCV相关肝硬化与DNA倍数异常、HBV再激活、隐匿性HCV感染几个方面,以及抗病毒治疗对HCC复发的影响。抗病毒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不能完全阻止丙型肝炎后HCC的发生和复发,其机制仍需继续研究探索,临床医生也应谨慎对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0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和新药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长期口服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从而阻断和延缓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基于干扰素的治疗可以在部分患者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在少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达到HBsAg消失。目前国内外以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HBsAg消失)为目标新药包括:口服核心蛋白抑制剂,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能有效降低HBV DNA和HBV RNA,但单用不能有效降低HBsAg水平;注射用干扰RNA或反义RNA,可以有效地降低HBsAg水平,且持续时间较长;免疫调节剂只能带来轻微的HBsAg水平下降,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在不远的将来,通过设计新颖的临床试验,探索不同机制的抗HBV新药联合或序贯应用,有可能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治疗初治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杭州市西溪医院、建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治疗的289例初治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6例无肝硬化(无肝硬化组)、48例为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组)、5例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索磷布韦(400 mg/片)和达拉他韦(60 mg/片)治疗剂量为各1片/d,治疗12周。289例患者治疗结束后12、24周随访,分别失访15和26例,均为无肝硬化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率、24周SVR24率无肝硬化组分别为82.2%(194/236)和81.7%(193/236),代偿期肝硬化组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分别为100.0%(48/48)和5/5,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结束后12、24周时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4(6,23)和14(5,72)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2(14,24)和23(15,52)U/L]、白蛋白[46(42,48)和46(34,51)g/L]、球蛋白[(32.6±4.0)和(31.6±3.8) g/L]、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45.0±49.7)×10 9/L和(142.0±47.4)×10 9/L]、AST/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APRI) [0.4(0.2,0.4),0.4(0.3,1.5)],与治疗前[44(8,175) U/L,44(23,154)U/L,45(41,49) g/L,(33.0±4.0)g/L,(153.0±53.7)×10 9/L,0.7(0.3,6.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结束后12周时血总胆红素[(15.4±5.8)μmol/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2±1.8)×10 9/L]、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3.2(1.5,13.7)],均较治疗前[(16.1±5.4)μmol/L,(5.7±1.5)×10 9/L,3.4(1.2,15.2)]好转(均 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有乏力(14.8%,36/248)、头痛(9.3%,23/248)、腹泻(5.6%,14/248)以及皮疹、皮肤瘙痒(4.8%,12/248),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提示,索磷布韦/达拉他韦治疗初治的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总体SVR12和SVR24率均较高,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后的预后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95例患者,其中72例应用DAA获得SVR,23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曼-惠特尼 U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在3~71个月的随访结束时,DAA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肝硬度测定值均较入组时改善[42(23,61) U/L比18(13,28) U/L,54(37,75) U/L比23(18,28) U/L,39(33,42) g/L比45(41,48) g/L,26(18,37) kPa比15(11,26) kPa, Z=-6.005、-7.008、-6.057、-3.162,均 P<0.01],但DAA治疗组与未行抗病毒治疗组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率[12%(9/72)比17%(4/23)]、病死率[3%(2/72)比13%(3/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应用DAA治疗和未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细胞癌累积发生率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09)。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肝细胞癌患者与未发生肝细胞癌患者年龄[(60.3±3.6)岁比(54.4±9.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48, P<0.0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DAA治疗后,6例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中4例患糖尿病,未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糖尿病患病率为17%(7/42),发生肝细胞癌较未发生肝细胞癌者空腹血糖更高[(7.3±1.9) mmol/L比(5.9±1.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430, t=-2.442, P=0.019、0.019)。 结论:DAA可以显著改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但未发现可以改善其近期肝细胞癌发生率、病死率;空腹血糖升高、糖尿病可能为代偿期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