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酰唑胺缓释胶囊的制备与体外释放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制备乙酰唑胺缓释微丸,并进行体外释放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参比制剂中功能性辅料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处方含量.参照参比制剂处方组成,以水不溶性的微晶纤维素作为缓释微丸的骨架材料,羟丙基纤维素水溶液作为粘合剂,通过挤出和滚圆过程使得微丸成为致密的类球体,从而缓慢的释放药物.以软材粘性和释放曲线作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制备乙酰唑胺缓释微丸,微丸干燥后灌装硬胶囊.分别测定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在pH 1.2盐酸水溶液、pH4.5乙酸盐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和纯水介质中的释放曲线,采用相似因子(f2)法比较释放曲线的相似性.结果: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辅料种类和用量基本一致,微丸的制备工艺较为简便,在不同介质中均能缓慢释放药物,且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曲线趋势相似,释放曲线的相似因子(f2)数值均大于50.结论:自制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与参比制剂相比具有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黄连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制备pH依赖型梯度释药的双黄连微丸,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梯度脉冲释放.方法 将酸中溶解度低的指标性成分黄芩苷制备成固体分散体,采用挤出滚圆法分别制备双黄连素丸和双黄连固体分散体微丸,选择Eudragit L30D-55 和Eudragit L100/S100 为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进行包衣.将固体分散体微丸、Eudragit L30D-55 包衣微丸和Eudragit L100/S100 包衣微丸按照比例混合即得.结果 双黄连固体分散体微丸在pH>1.2 的介质中释药,Eudragit L30D-55 包衣微丸在pH>5.5 的介质中开始释药,Eudragit L100/S100 包衣微丸在pH>6.8的介质中开始释药.三种微丸按照比例混合之后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环境变化的体外释放介质中呈现良好的pH依赖型释药特性,且指标性成分黄芩苷和绿原酸的体外释放行为相似.结论 利用人体胃肠道pH变化,采用多元定位释药技术制备的双黄连pH依赖性梯度释药微丸可以在长效释放的同时达到同步释放,满足中医药理论下的用药思想和整体观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微晶纤维素联用硬脂酸制备阿司匹林缓释微丸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微晶纤维素(MCC)与硬脂酸(SA)联用对制备遇水敏感药物阿司匹林(ASP)缓释微丸工艺影响.方法 以非水润湿剂挤出滚圆(E-S)成丸为工艺基础,与含水E-S微丸对比,以微丸特性、药物稳定性以及体外释放度为指标,考察SA/MCC/ASP不同丸芯比例的影响.结果 当SA/MCC在处方中大于35%时,挤出较容易;当SA/MCC比例约为1时,滚圆效果最好;载药量以65%为最佳.与含水处方相比,非水制备微丸粒径小且均一,表观特性较好,制备过程ASP稳定性好.两者体外释放度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3个月加速稳定性非水处方水解程度低于含水处方.结论 SA能有效改善ASP非水E-S法制备微丸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响应面法优化葛根素微丸片的处方及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化葛根素微丸片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体外溶出度进行评价,为葛根素微丸片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葛根素微丸,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葛根素微丸片.在单因素考察葛根素微丸处方的基础上,以收率和圆整度为综合评价指标,黏合剂用量、挤出速度、滚圆速度为考察因素,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葛根素微丸的制备工艺.再以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交联聚维酮(polyvinylpolypyrrolidone,PVPP)、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ow-substituted hydroxypropylcellu-lose,L-HPC)用量为考察因素,微丸片崩解时限、硬度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筛选葛根素微丸片最优处方.结果:葛根素微丸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为葛根素载药量40%,MCC-101加入量45%,羧甲基淀粉纳加入量10%,乳糖加入量5%,6%聚乙烯吡咯烷酮K30溶液加入量46.2%(v/w),挤出速度38.6 Hz,滚圆速度37.8 Hz,滚圆时间7 min.微丸片的最佳处方为葛根素微丸8 g,MCC-102 8 g,PVPP 3 g,L-HPC0.5g,SiO20.4 g制得的葛根素微丸片在6s内崩解,硬度95.5 N,脆碎度<0.2%,葛根素在60 min累积溶出率>82%,微丸压片前后溶出行为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法制备的葛根素微丸及微丸片综合评分高,模型预测性良好,确定的处方和工艺是有效、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QbD理念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的处方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盐酸坦索罗辛为模型药物,将QbD理念应用于其缓释微丸的开发.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含药丸芯,以流化床对含药丸芯进行包衣,制备肠溶缓释微丸.对参比制剂深入研究后确认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为pH1.2介质中2h的释放度及换成pH7.2介质后继续溶出1h、3h的累积释放度.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对关键质量属性具有较高风险的因素为:丸芯中Eurdragit? NE30D的量(X1)、衣膜中Eudragit?L30D-55的比例(X2)、包衣增重(X3).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高风险因素进行效应分析,确定设计空间为X1:18.8%~21.0%,X2:15.0%~20.2%,X3:4.3%~6.1%,设计空间内产品符合预期且质量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阿莫西林肠溶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阿莫西林肠溶片并进行体外释放特性研究.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制备含药丸芯,以其15 min累积释放度作为响应值,运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丸芯处方进行优化及最优处方验证;以尤特奇L30D-55为包衣材料制备肠溶微丸,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不同包衣增重对肠溶微丸释放特性的影响、不同增塑剂用量对肠溶微丸及压片后释放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片硬度对肠溶片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 由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丸芯最佳处方中含5%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1.2%聚氧乙烯35蓖麻油及1%羟丙纤维素,15 min累积释放度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肠溶层包衣增重约20%,增塑剂用量占尤特奇L30D-55固含量30%左右,片硬度为(130±20)N.结论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含药丸芯处方合理可靠,肠溶片具有良好的延迟释放效果,本品具备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膜控与骨架结合型缓释微丸的制备及释放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R))为包衣材料的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DVS)缓释微丸,并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的工艺参数.在含药丸芯的基础上,以Surelease(R)为缓释材料进行流化床包衣.以原研缓释片为参比,评价微丸的体外释放,并将释放数据用常用模型拟合,探讨释放机制.结果 载药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软材与润湿剂为8∶3.2、挤出速度55 r·min-1、滚圆速度1.0×l03r·min-、滚圆时间2 min.优选工艺的重复性好,微丸的收率高,当包衣增重47.50%时,可达到与原研片相似的释放效果.结论 制备的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缓释微丸具备较理想的缓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丹参总酚酸生物黏附漂浮微丸体外释放和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丹参总酚酸生物黏附漂浮微丸,延长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法,分别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十八醇为漂浮材料,微晶纤维素为成型剂,制备丹参总酚酸黏附漂浮微丸.考察制备的2种黏附漂浮微丸的体外释放及其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结果 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空白微丸中丹酚酸B在4 h即释放完全,而制备的2种黏附漂浮微丸的体外释放时间达12 h.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分别灌胃丹参总酚酸原料药、丹参总酚酸壳聚糖微丸、丹参总酚酸HPMC微丸后,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Tmax分别为(12.00±2.74)min、(17.00±7.58)min、(27.00±12.55)min,丹参总酚酸壳聚糖微丸、丹参总酚酸HPMC微丸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77.08%、172.03%.结论 丹参总酚酸黏附漂浮微丸在体外释放缓慢,黏附漂浮微丸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提高丹参总酚酸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连钱草总黄酮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连钱草总黄酮缓释微丸并优化处方及其制备工艺.方法 以收率、圆整度及其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标准,分别对处方因素(投药量、黏合剂用量的比例)和工艺因素(挤出速度、滚圆时间和滚圆速度)进行单因素考察,得出连钱草总黄酮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结果 优化后的处方工艺收率高、圆整度较好,缓释效果较好.结论 此试验方法可行,根据本处方及工艺可以制备成骨架型缓释微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Box-Behnken法优化渗透泵微丸丸芯的制备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化渗透泵微丸丸芯的处方、制备工艺,为渗透泵载药微丸研究提供优质丸芯.方法: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休止角、硬度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法优选渗透丸芯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由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可知,以乳糖-微晶纤维素PVP(5∶1∶0.1,w/w)为丸芯组成,以挤出转速30r·min-1,挤出温度24℃,滚圆转速1 800 r·min-1为最佳制备工艺,制得粒径为0.8mm,休止角为28.42°,硬度为17.52 kg·cm-2的丸芯.结论:本实验筛选出渗透泵丸芯的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可为以渗透压为动力的渗透泵丸芯的制备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