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咀嚼无糖口香糖在手术期预防口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咀嚼无糖口香糖用于术前准备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在常规术前准备基础上增加咀嚼无糖口香糖,B组患者常规术前准备,两组患者均对患者麻醉插管前和拔管后挥发性硫化物(VSCs)水平测量及麻醉医生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A组VSCs水平为(153.66±108.89)ppb和(348.46±129.54)ppb,小于B组VSCs水平(427.76±219.68)ppb和(524.35±289.34)p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0、5.467,P<0.05);A组患者满意例数为44例(占88.0%),较B组32例(总数64.0%)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6,P<0.05).结论 运用咀嚼无糖口香糖的方法减少口臭发生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方便快捷的优点,可以在临床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2S作为植物个体间交流的气体信号分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植物遭受到昆虫取食、创伤及非生物胁迫时,会向环境中释放多种挥发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受胁迫植株抵抗伤害.同时,这些挥发性物质向附近的健康植株传递信息,以应对可能到来的侵害.硫化氢(H2S)作为细胞内气体信号分子提高植物对多种胁迫的抗性已有报道,本论文对H2S是否作为植物个体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40% PEG 8000处理可以使谷子、白菜、番茄和拟南芥Col-0植株所在环境空气中H2S含量升高;谷子和拟南芥Col-0植株经PEG 8000处理后,可以使邻近的非胁迫植株叶片的H2S含量升高和H2S响应基因表达变化,并诱导非胁迫植株气孔关闭;而拟南芥内源H2S产生酶基因LCD和DES1双基因突变体lcd/ des1经PEG 8000处理,不能引起空气中和邻近植物的H2S含量升高,不能诱导邻近植株气孔关闭.本论文表明,H2S可以作为植物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分子;即受胁迫植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H2S,向邻近植株提供胁迫预警信息,可能对种群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生物生物技术处理气态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工业生产过程是大气污染的一重要源头.微生物法治理制造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恶臭气体、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以效率高、投资少、绿色且环境友好等优势逐渐在国内兴起,广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法的基本理论、技术分类及特点、应用范围,以及国内外较新的研究方向与进展.微生物法净化低浓度污染物效率往往很高,而处理难溶、高浓度、生物毒性、难降解的污染物时易受到局限.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验,创新出的高效技术进行总结.本文认为减少传质阻力方法的应用、与其他处理技术联用、清晰微生物降解机理与途径等是提高微生物法效率的重要方向.但提及的大部分强化手段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使其工业化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源性口臭相关微生物及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产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口臭是指呼吸时口腔发出的异常气味,已成为影响社会交往和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而其中口源性口臭占到90%,其主要的致臭气体为硫化氢和甲基硫醇.目前认为口源性口臭主要源于口腔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造成厌氧菌的比例升高.本文就口源性口臭相关微生物及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SC)的产生机制作一综述,以期厘清其发病机制.通过现有的研究发现,口腔内多种微生物,包括牙周致病菌、S.moorei、唾液链球菌、念珠菌及一些其他的厌氧菌与口源性口臭的发生密切关联.VSC中硫化氢和甲基硫醇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了糖蛋白的去糖基化和含硫蛋白的降解这两个重要步骤.这两个步骤又与细菌的作用密切相关,糖蛋白的去糖基化主要依赖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而含硫蛋白的降解主要依赖革兰阴性细菌的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分解半胱氨酸产生硫化氢和L-甲硫氨酸-α-脱氨基-γ-巯基乙醇-裂解酶分解甲硫氨酸产生甲基硫醇.为日后口臭的病因分析、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初诊初治肺癌患者20例呼吸特征标志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排除自身影响因素条件下(饮食、药物和吸烟)肺癌患者呼吸标志物进行了研究,探讨呼出气中特征性挥发性化合物对肺癌无创诊断的价值.[方法]本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20例初诊初治肺癌患者和11例健康志愿者空腹状态时呼出气体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通过曼-惠特尼U检验对肺癌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的成分均值比较,筛选出二硫化碳(对照组24.21±19.94ppb,肺癌组1.28±3.95ppb)、正己烷(对照组16.75±16.93ppb,肺癌组0.46±1.18ppb)和乙苯(对照组6.30±2.27ppb,肺癌组1.46±2.12ppb).3种挥发性化合物浓度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值均<0.05).二硫化碳、正己烷和乙苯三种物质联合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的面积为0.932,敏感度为95%,特异性为90.9%,P<0.01.[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在排除自身影响因素条件下(饮食、药物和吸烟)的肺癌呼吸特征标志物,为肺癌呼吸标志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口腔微生态环境及口腔微生态源性口臭的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口臭是指由口腔向空气中散发的带有恶臭的难闻气体,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交质量和心理健康.目前,口臭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口腔微生态失衡所造成的产臭菌定植增加,主要为具核梭杆菌(Fn)、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齿垢密螺旋体等.这些主要的产臭菌均可通过释放挥发性硫化物(VSCs)产生口臭,其中Fn起到重要的桥接作用.近年来,口腔微生态与口臭的关系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具有口臭治疗需求的人也在日益增多.因此,针对产臭菌群的口臭治疗新策略也不断出现,包括锌离子制剂、臭氧水、抗菌含片、鸡卵黄抗体IgY、口腔益生菌和抗菌光动力疗法等.随着口腔菌群与口臭的关系被不断揭示,进一步研究针对产臭菌群的口臭治疗方法对微生态源性口臭的缓解甚至治愈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原位控制技术的粪污除臭菌剂研发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恶臭污染已被列入世界七大公害之一,其危害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人畜粪污堆积与不科学处理加剧了恶臭污染.对恶臭气体的形成、微生物除臭的原位控制机理、菌剂的研制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粪污相关的恶臭气体包含氨和挥发性胺、挥发性硫化物、吲哚和酚、挥发性低级脂肪酸等4类,主要由肠道土著微生物分解粪污中残留的营养物质形成.现有研究利用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等进行除臭,这些微生物生长迅速、占位效应强,成为优势群落后发挥益生特性协同抑制产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据此原位除臭技术原理,选育有益菌种进行组配,固定于载体上制成除臭菌剂并研发出微生物除臭菌剂,应用于粪污堆肥除臭等多个领域.然而,复合除臭菌剂的研发存在作用机制不明、适应范围狭窄、除臭能力不足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组学与合成生物学技术,提出深入研究菌剂除臭分子机理、代谢网络关系和细胞间通信的方案,绘制合成微生物群落指导菌剂构建的蓝图.微生物除臭的应用前景广阔,对粪污无害化处理、集约化养殖场的健康运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未来应继续重视除臭菌剂的研制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挥发性硫化物测定法中标准硫化钠溶液的标定
编辑人员丨2021/6/26
目的:探讨挥发性硫化物测定法中标准硫斑制备的影响因素,考察了不同开封时间硫化钠(Na2S·9H2O)的潮解及其硫含量情况对硫斑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对不同开封时间硫化钠配置的标准硫化钠溶液进行标定,确定其中硫含量,并对校正前后标准硫化钠溶液制备的硫斑进行比较.结果:开封时间越长,硫化钠试剂的潮解情况越严重,其硫的含量越低,所得标准硫斑越浅.结论:开封后的硫化钠会缓慢氧化、潮解生成其他含硫化合物并释放出硫化氢气体,使其硫含量降低,在使用硫化钠作为标准物质进行挥发性硫化物测定时,应对硫化钠进行标定,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