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时机盆底康复结合围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盆底康复结合围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2年6 月至2023 年6 月因良性肿瘤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12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围术期均予以呼吸功能锻炼,观察组术后第7 天开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术后第14 天开始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统计两组疗效、术后下尿路与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盆底功能影响调查评分、尿动力学、盆底肌电值、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分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 12 周尿失禁、尿急发生率及术后 24 周尿失禁、尿潴留、尿急、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周、24 周,两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较训练前升高,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较训练前降低(P<0.05);观察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高于对照组,排尿时间、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快肌收缩最大值、10s与60s慢肌收缩平均值较训练前升高(P<0.05),观察组盆底肌电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盆底功能影响调查评分较训练前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分较训练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与围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可促进盆底功能、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下尿路与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生物动力学模型的18F-FDG PET扫描患者个体化累积活度分布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生物动力学模型,在基于单个时间点PET图像的基础上,实现进行18F-FDG PET扫描患者的个体化累积活度分布计算评估.方法:首先,构建目标器官的生物动力学隔室模型,并将各隔室内的活度变化描述为微分方程组.然后,使用每例患者特定时间点的PET图像数据,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系数进行优化,计算各个器官的累积活度情况,分析患者不同排尿情况下对膀胱累积活度的影响.最后,考虑放射性核素在组织器官中分布的异质性,计算人体全身累积活度分布图,并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评估本研究提出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在本研究分析的11例病例中,生物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总体上与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平均差异小于15%.同时,在不同排尿情况下,患者膀胱的累积活度平均值差异最高可达2.4倍,表明强制患者排尿对于降低辐射影响有积极意义.与ICRP 128号出版物中获得的生物动力学数据比较显示,脑部和心脏部分器官存在较大差异,标准偏差分别为61.0%和46.3%.结论:基于构建的生物动力学模型能够准确合理地计算PET患者个体化的累积活度分布,提出的评估方法将为进行PET扫描的每例患者的内照射辐射剂量学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牵拉器协助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牵拉器协助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方法、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收治的需行胆囊切除术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50 例行牵拉器协助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组),距脐缘2cm尖端向脐做"V"形切口,置入单孔Port,右上腹区域置入腹腔镜牵拉器,牵拉胆囊协助行单孔胆囊切除术;50例行传统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孔组).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单孔组切口总长度短于三孔组,切口疼痛轻于三孔组,满意度高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卧床时间、排气时间、排尿时间、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3 个月,均无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牵拉器协助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腹腔镜经骶尾腹与经腹会阴入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腹腔镜经骶尾腹与经腹会阴入路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3D腹腔镜经腹会阴入路直肠癌切除术,观察组采用3D腹腔镜经骶尾腹入路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前、术后6个月糖类抗原(CA)242、CA724、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两组局部复发率以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182.04 ± 50.87)min比(210.59 ± 61.03)min、(89.18 ± 12.57)ml比(116.58 ± 22.09)ml、(2.94 ± 0.58)d比(4.56 ± 1.07)d、(10.65 ± 2.03)d比(14.06 ± 2.84)d]( P<0.05)。观察组排尿功能恢复较好,两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血清CEA、CA242、CA274水平低于对照组[(4.13 ± 0.46)μg/L比(5.01 ± 0.72)μg/L、(14.01 ± 5.16)kU/L比(16.97 ± 5.76)kU/L、(4.19 ± 0.68)kU/L比(4.97 ± 0.87)kU/L]( P<0.05)。观察组术后24个月存活率高于对照组[88.37%(38/43)比69.77%(30/43)]( χ2 = 4.50, 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4.65%(2/43)比27.91%(12/43)]( χ2 = 8.53, P<0.05)。 结论:3D腹腔镜经骶尾腹入路直肠癌根治术可有效短缩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还可改善患者肛门功能,局部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三角区的逼尿肌内BTX-A重复注射术联合间歇导尿治疗成年男性脊髓损伤并NDO和尿失禁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含三角区的逼尿肌内A型肉毒毒素(BTX-A)重复注射术联合间歇导尿治疗成年男性脊髓损伤并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DO)和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8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采用含三角区的逼尿肌内BTX-A重复注射术治疗43例成年男性脊髓损伤伴NDO和尿失禁患者的资料。年龄(29.1±10.7)岁,术前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I-QOL)(39.0±4.8)分,每日尿失禁(11.9±2.6)次,每次排尿量(170.7±20.1)ml,首次出现NDO时膀胱逼尿肌最大压力(81.4±19.6)cmH 2O(1cmH 2O=0.098kPa),首次出现NDO时膀胱容量(169.1±40.0)ml。经尿道将300 U BTX-A分30个点注射于包括膀胱三角区的逼尿肌内。留置尿管1~3 d后改为间歇导尿。间隔6~9个月重复注射,共注射4次。记录每次注射12周后I-QOL、排尿日记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并观察不良事件。 结果:患者4次BTX-A注射间隔时间分别为(220.6±27.4)、(222.8±24.2)、(224.4±39.0)d( P=0.13)。与首次注射前基线值比较,第1、2、3、4次注射后患者I-QOL分别增加至(54.9±9.1)、(56.1±7.9)、(61.7±9.1)、(68.8±8.9)分;尿失禁例数分别降至36、35、35、33例;每日尿失禁次数分别减少至(4.4±0.6)、(3.8±0.4)、(2.2±0.5)、(2.1±0.3)次;每次排尿量分别增加至(288.3±40.2)、(300.0±38.6)、(316.8±46.8)、(319.5±36.7)ml;首次出现NDO时膀胱逼尿肌最大压力分别降至(29.4±11.0)、(26.1±8.7)、(20.3±5.9)、(18.5±6.0)cmH 2O;首次出现NDO时膀胱容量分别增加至(270.0±48.7)、(284.9±51.3)、(287.7±47.9)、(303.0± 46.2)ml。4次注射后患者I-QOL、尿失禁例数、每次排尿量、首次出现NDO时膀胱逼尿肌最大压力和首次出现NDO时膀胱容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次注射后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注射后无新发膀胱输尿管反流,术前2例一侧Ⅱ级VUR于第1次注射后消失。术后1周内,9例出现尿管内重度肉眼血尿,予延长留置尿管时间或膀胱冲洗后血尿消失。12例出现尿路感染症状,予留置尿管并予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继续间歇导尿。 结论:含膀胱三角区逼尿肌内BTX-A注射术联合间歇导尿能显著降低男性脊髓损伤伴NDO和尿失禁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压力,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减少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重复注射与首次注射效果相似,且安全性未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时机拔除尿管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拔除尿管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159例TURP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 n=47)、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 n=55)和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 n=57)。比较三组尿管拔除后的排尿困难程度、尿路感染发生率、二次尿管置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中度及以上排尿困难患者比例低于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和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和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和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的二次尿管置管率低于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48~72 h拔除尿管组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术后48 h内拔除尿管组和术后>72 h拔除尿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后48~72 h拔除尿管可以有效减轻TURP老年患者尿管拔除后的排尿困难程度,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和二次置管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例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的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年龄范围为3岁8个月至5岁1个月;均为因腹痛就诊检查发现肾积水,既往无泌尿系感染史,病变均为左侧。术前均完善B型超声、磁共振尿路成像和(或)增强CT、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同位素肾图检查,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除1例在术前经上述检查未提示存在明确的重复肾征象,其他3例经上述检查后考虑诊断为重复肾;3例患儿于术前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2例为不完全性重复肾),1例术前未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术前同位素肾图检查均提示患侧分肾功能明显受损,告知家长病情后,要求保留受累半肾,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均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采用经典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未增加辅助孔。结果:术中发现上肾UPJO 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下肾UPJO 3例,均为不完全性重复肾,其中1例合并马蹄肾;1例UPJO为扭曲折叠,1例为单纯狭窄,1例为高位输尿管,1例为血管压迫。术中均留置DJ管,腹腔内操作的平均时间为105 min,平均吻合时间为44 min。所有患儿在术中均无中转开放,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5 d。术后6~8周拔除DJ管,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为26~60个月,术后肾盂分离程度均较术前降低,患肾分肾功能与术前相比,1例略有改善,3例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思维导图式干预措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护理中实施思维导图式干预措施对预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宫颈癌患者,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接受根治术治疗,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思维导图式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及知识掌握程度,并使用疾病自我管理评分量表(CDSMS)测评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入院当日,两组患者CDSMS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前1 d,观察组患者CDSMS量表评分(35.54±4.62、36.63±4.66、37.33±4.44)分和知识掌握度(49.85±5.55)分均高于对照组(32.33±4.33、34.43±4.33、35.53±4.24)分和(45.63±5.32)分,且首次排气时间(16.55±1.75)h、离床活动时间(22.65±3.54)h及引流管拔除时间(3.05±1.99)d低于对照组(17.99±2.11)h、(24.99±3.88)h及(4.11±2.33)d,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施思维导图式干预措施能够缩短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离床活动时间,提升其知识掌握度,从而改善自我管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BC与NMIBC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并发症及功能预后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联合回肠原位新膀胱的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IBC 51例(MIBC组),NMIBC 52例(NMIBC组)。MIBC组男49例,女2例;年龄(58.1 ± 8.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2分48例,3分3例;行开放RC 2例,腹腔镜RC 34例,机器人辅助RC 15例。NMIBC组男49例,女3例;年龄(55.7 ± 9.9)岁;ASA评分1~2分51例,3分1例;行腹腔镜RC 41例,机器人辅助RC 11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采用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评估并发症严重程度,Ⅰ~Ⅱ级为轻度并发症,Ⅲ ~Ⅴ级为重度并发症。根据并发症与原位新膀胱的相关性分为新膀胱相关及非新膀胱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及原位新膀胱功能预后情况。 结果:MIBC组与NMIBC组手术时间[(421.2 ± 119.7)min与(439.8 ± 106.2)min]、术中出血量[400(300,700)ml与400(300,625)ml]、淋巴结清扫数量[(14.9 ± 8.3)枚与(14.8 ± 8.5)枚]、肠道功能恢复时间[5(4,6)d与5(3,6)d]、术后住院时间[20(15,28)d与22(19,2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MIBC组较NMIBC组脉管内癌栓比例更高[23.5%(12/51)与5.8%(3/51), P=0.011],淋巴结转移比例更高[17.6%(9/51)与0(0/52), P=0.001]。NMIBC组的5年总生存率显著优于MIBC组(97.6%与7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MIBC组与NMIBC组日间需尿垫比例[14.6%(7/46)与6.7%(3/45)]、日间排尿间隔[(2.0 ± 0.7)h与(2.4 ± 0.7)h]、夜间需尿垫比例[47.9%(23/48)与53.3%(24/45)]、夜尿次数[(3.1 ± 1.5)次与(2.3 ± 1.7)次]、夜间需尿垫数量[1(0,1)块与1(0,1)块]、日间尿失禁率[25.0%(12/48)与11.1%(5/45)]、夜间尿失禁率[62.5%(30/48)与62.2%(28/45)]、性功能保留率[15.8%(6/38)与25.0%(1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MIBC组与NMIBC组术后轻度并发症[41.2%(21/51)与51.9%(27/52)]、重度并发症[21.6%(11/51)与19.2%(27/52)]、新膀胱相关并发症[27.5%(14/51)与25.0%(13/52)]和非新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9.2%(20/51)与25.0%(13/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MIBC与MIBC患者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在新膀胱功能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无显著差异,且NMIBC具有较好的肿瘤学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技术治疗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辅助下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al pull-through,LAARP)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在手术后的短期和长期预后,以及手术相关的经验和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8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行LAARP术治疗的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4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3.1±0.4)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8 d至14岁(38例患儿手术年龄<28 d);高位型174例,中位型126例;直肠膀胱瘘59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99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36例,直肠前庭瘘3例,直肠阴道瘘3例。对79例患儿行传统3孔LAARP术,221例患儿行经脐单孔LAARP术;对38例新生儿行1期LAARP术,余262例患儿行3期LAARP术。结果:所有患儿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的情况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52 h,住院时间为(11.6±1.7) d。所有患儿均无术后伤口感染、尿道损伤、瘘管复发或排尿困难等并发症,术后逆行尿路造影检查提示:1.0%(3/300)的患儿发生尿道憩室,不伴尿路感染、排尿困难、尿道黏膜外翻和尿路结石等并发症;7.7%(23/300)伴直肠黏膜脱垂,需行二次手术治疗;1.0%(3/300)有肛门狭窄,于LAARP术后5个月再次行肛门成形术;0.7%(2/300)有肛门回缩,于LAARP术后5~6 d再次行手术治疗。男性患儿中的高位型和中位型ARM患儿在手术时间(1.78 h比1.95 h)、肛门狭窄发生率(1.9%比1.6%)和尿道憩室发生率(0.7%比1.7%)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表电刺激肛穴中心提示:高位型ARM患儿中有27.6%(48/174)能观察到强烈收缩,中位型ARM患儿中有90.5%(114/126)的患儿能观察到强烈收缩,说明这部分ARM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是发育良好的,而其他收缩不明显且肛穴较浅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发育不良。高位型ARM患儿的电刺激阳性率明显低于中位型患儿( P<0.001),男女患儿的肛穴发育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5年。随访3年以上的228例患儿的中期预后年龄为5.8岁(范围为3.0~18.0岁),其中95.2%(217/228)的患儿有自发肠蠕动,88.6%(202/228)的患儿未出现污便或1级污便,10.1%(23/228)的患儿有2级污便,5.3%(12/228)的患儿有3级污便;13.2%(30/228)的患儿有1级便秘,11.0%(25/228)的患儿有2级便秘,无患儿伴发3级便秘(Krickenbeck评分)。 结论:腹腔镜对于肛门直肠成形术中游离和切除直肠、关闭瘘管、扩张横纹肌复合体隧道等操作有很大帮助,且LAARP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疗效较为确切,短期和长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