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光源医用吸引器+扩张套管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带光源医用吸引器+扩张套管在脑出血患者术中应用,对其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神经外科,于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有手术指征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组:使用带光源医用吸引器+专用扩张套管,在管腔内操作清除血肿.对照组:采用脑压板牵开脑组织,无影灯照明下清除血肿,观察对比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GOS评分、脑脊液IL-1β、TNF-α水平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基本相同,前者比后者手术时间缩短43.88 min,住院时间缩短13.26 d,前者脑脊液中IL-1β、TNF-α含量明显低于后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光源医用吸引器+扩张套管,可以在良好的照明下清除血肿,减少脑组织牵拉,防止医源性损伤发生,减少患者脑脊液中IL-1β、TNF-α因子含量,减少术中及术后继发性神经损害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牵拉器协助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牵拉器协助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方法、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收治的需行胆囊切除术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50 例行牵拉器协助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组),距脐缘2cm尖端向脐做"V"形切口,置入单孔Port,右上腹区域置入腹腔镜牵拉器,牵拉胆囊协助行单孔胆囊切除术;50例行传统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孔组).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单孔组切口总长度短于三孔组,切口疼痛轻于三孔组,满意度高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卧床时间、排气时间、排尿时间、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3 个月,均无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牵拉器协助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以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车祸伤4例,机器绞伤2例,摔伤2例,犁田机绞压伤1例,重物砸伤1例,轮辐伤1例。所有创面均宽大(缺损大小为10.0 cm×9.0 cm~20.0 cm×18.0 cm)且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清创后留有不同程度的死腔。设计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肌瓣填充深部死腔,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宽大创面。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伸膝功能和感染复发情况。结果:受区术后均未出现血肿和继发感染。术后8例皮瓣顺利成活,供区一期愈合;1例因术中穿支蒂机械牵拉损伤,术后皮瓣发生部分坏死,予以患肢同侧d-LCFA嵌合穿支皮瓣修复;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修复手部创面术后皮瓣出现部分坏死,予以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随访2~32个月,平均10.2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形瘢痕,伸膝功能无影响。结论: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减少了对供区的损害,简化了血运重建操作,提升了受区修复质量,是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术治疗Ⅲ期结核性脓胸15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利用单孔胸腔镜技术对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158例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治疗的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资料。男性127例,女性31例,年龄[ M(IQR)]为32(28)岁(范围:14~78岁)。所有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节段切除特定5 cm长肋骨,借助切口保护套暴露切口,获得操作空间,进而借助特殊器械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在无漏气、引流液清亮<50 ml/d后复查CT,肺较前复张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3~6个月进行最终手术效果评估,后续门诊及电话随访至患者停药。 结果:早期1例患者因纤维板过厚无法有效牵拉进而中转开胸,其他患者均按原计划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75(2.50)h(范围:1.5~7.0 h),术中出血量100(500)ml(范围:50~2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5.00(2.25)d(范围:2~15 d),术后胸腔引流时间21.00(22.50)d(范围:3~77 d)。术后1例患者因胸腔引流量多进行开胸止血,1例发生切口感染,余无重大并发症。随访时间为20(14)个月(范围:12~44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49例达到Ⅰ级恢复,7例Ⅱ级恢复,1例Ⅲ级恢复。结论:借助特殊器械,单孔胸腔镜在Ⅲ期结核脓胸患者上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远期恢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主乳腺导管的微小切口矫正乳头凹陷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保留主乳腺导管的微小切口乳头凹陷矫正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收治乳头凹陷女性患者35例(63侧),年龄20~33岁,平均25.2岁。在牵拉出凹陷乳头根部周围乳晕区行微小放射状切口,不切除皮肤,彻底分离松解、切断引起乳头凹陷缩短的纤维束,保留主乳腺导管,在乳头颈基底周围行牢固的环形荷包缝合,自制乳头保护支撑器,将乳头牵拉悬吊2~6个月。结果:35例患者63侧乳头凹陷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无乳头缺血坏死。1例术后3周一侧出现轻度红肿,经换药对症治疗后红肿消退。平均随诊39个月,拆除乳头保护支撑器,2侧(2/63)有一定程度复发,其余乳头形态理想,无明显瘢痕,乳头感觉较好,保留哺乳功能。结论:保留主乳腺导管的微小切口乳头凹陷矫正手术微创安全、痛苦小、同时保留哺乳功能,临床效果满意,特别适合Ⅰ、Ⅱ型乳头凹陷的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芬奇机器人治疗后纵隔神经鞘瘤并发脑脊液漏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73岁女性患者,体检发现纵隔肿物20天。胸椎核磁共振检查示胸10椎体左侧旁占位。完善检查,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因纵隔肿物与椎间孔关系密切,术中机械臂的牵拉力度控制不佳,引起硬脊膜撕裂所致。患者卧床保守治疗3周后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类预扩张皮瓣对面颈部亚单位病损的修复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4类预扩张皮瓣在面颈部不同亚单位病损修复中的方案及策略。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4类预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493例,男207例,女286例,年龄5~42岁;面颈部瘢痕406例,色素病变87例。病损面积1 cm×1 cm~22 cm×18 cm。将面颈部划分为:面中区、面颊区、颈区、颏区、额区、颞区、眼周区、口周区共8个区域,根据面颈部亚单位病损区域特点,选择周围可扩张皮瓣:Ⅰ类扩张额部正中皮瓣修复面中区病损;Ⅱ类扩张胸三角皮瓣修复睑裂水平以下面颊及口周区、颏颈区病损;Ⅲ类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区及颏区病损;Ⅳ类头部扩张皮瓣修复额区及颞区病损,转移皮瓣的多余毛发行激光脱毛治疗。对于跨亚单位的大面积病损,多个扩张皮瓣联合应用,观察各类预扩张皮瓣的修复效果。结果:本组共493例,埋置扩张器共572个,486例有效扩张患者顺利完成扩张皮瓣对面部亚单位病损切除后的修复与重建,其余7例因扩张器感染及外露致扩张失败。486例中Ⅰ类皮瓣43例;Ⅱ类皮瓣238例;Ⅲ类皮瓣61例;Ⅳ类皮瓣107例;Ⅰ+Ⅱ类组合皮瓣6例;Ⅱ+Ⅳ类组合皮瓣31例。扩张皮瓣面积1 cm×1 cm ~27 cm×18 cm,单一皮瓣中以胸三角扩张皮瓣修复面积最大,约22 cm×12 cm;组合皮瓣以Ⅱ和Ⅳ类扩张皮瓣修复面部、颞部病损范围更大,最大约为27 cm×18 cm。术后8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加压包扎及换药处理逐渐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所有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外观及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皮瓣颜色、厚度、质地均与原部位相近,瘢痕不明显,但转移至颈部的皮瓣边缘因活动及牵拉,有42例患者头部后仰时出现瘢痕挛缩带,平视时消失。结论:对于面颈部亚单位的病损,可采用面部及周围4类预扩张皮瓣的灵活应用及组合使用,可提供超大面积的薄层皮瓣,不仅血运好,而且组织质地、色泽与受区近似,是修复面颈部病损的良好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管道防脱落警示架的研制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管道脱落可造成患者损伤,住院天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为能及时发现管道牵拉,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管道意外脱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文介绍一种管道防脱落警示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高,临床预后差。AF-MR的发病机制与二尖瓣瓣环扩张、房源性瓣叶牵拉、二尖瓣后叶运动障碍、二尖瓣瓣环收缩障碍、二尖瓣瓣叶适应性增生不足或过度增生、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左房压升高有关。AF-MR患者临床上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长程持续性房颤、非二尖瓣心脏手术病史、起搏器置入病史等。AF-MR在超声心动图上多表现为中心性二尖瓣反流,常伴有心房扩大、舒张功能不全等继发改变。药物、导管消融、外科修补及经皮介入治疗是AF-MR潜在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医生对这一特殊的二尖瓣反流认识不足,本文对这类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特点、预后、潜在的治疗策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锚定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 [1, 2]。经典三孔法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LC手术方式。为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经脐单孔LC被部分腔镜外科医师用于临床 [3]。然而,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中,操作器械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筷子效应” [4],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使术者的操作体验不佳,导致单孔LC在临床上尚未广泛开展。磁锚定技术(magnetic anchor technique,MAT)在腹腔镜手术中可用于辅助牵拉暴露,替代副操作孔器械的功能,从而实现减少戳孔的目的。前期,我们将MAT用于LC中,实现了两孔法LC,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5, 6]。现将MAT在经脐单孔LC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