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病人经肛双气囊小肠镜进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经肛双气囊小肠镜检查(DBE)的进镜效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 2022年 3 月至 2023 年 10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镜中心行经肛DBE的 180 例 60 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收集其一般资料,采用渥太华肠道准备评分(OBPS)评估病人肠道准备质量,统计经肛DBE的进镜深度及操作时间,计算进镜效率,根据进镜效率分为高效组和低效组,分析进镜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息肉或憩室疾病、盲肠插管时间(CIT)与经肛DBE进镜效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等病史、手术部位及CIT是经肛DBE进镜效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有下腹部手术史的病人进镜效率较低.结论 下腹部手术史、息肉或憩室疾病、CIT长会降低老年病人经肛DBE的进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电小波指数监测患儿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脑电小波指数(WLI)监测患儿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试验。选择本院2016年7月至12月需行气管插管或喉罩全麻的择期手术患儿165例,年龄>1~12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年龄分为11组( n=15):>1~2岁组、>2~3岁组、>3~4岁组、>4~5岁组、>5~6岁组、>6~7岁组、>7~8岁组、>8~9岁组、>9~10岁组、>10~11岁组、>11~12岁组。静脉注射丙泊酚3 mg/kg,注射时间>30 s。于给药前即刻、给药结束后30、40、50、60、90、120、180、240 s时记录WLI值与BIS值。如年龄组之间存在差异,则合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年龄组,重新分组。WLI值与BIS值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WLI值与BIS值的一致性分析采用Bland-Altman法。 结果:实际入组患儿149例。>1~5岁的4组之间、>5~12岁的7组之间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上述结果重新分组,>1~5岁的4组患儿合并为>1~5岁组( n=60),>5~12岁的7组患儿合并为>5~12岁组( n=89)。与给药前即刻比较,2组给药结束后各时点WLI值和BIS值降低( P<0.05)。2组BIS值均于给药结束后60 s时最低,WLI值于给药结束后120和180 s最低( P<0.05)。>1~5岁组给药结束后90和240 s时WLI值与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12岁组给药结束后180和240 s时WLI值与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5岁组和>5~12岁组WLI值与BIS值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56( P<0.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1~5岁组和>5~12岁组95%一致性区间界限分别为-48.4%~62.1%、-55.1%~101.5%,分别有4.6%(23/504)、5.1%(40/777)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之外,2组95%一致性区间界限均超出临床可接受范围。 结论:WLI可监测>1~12岁患儿丙泊酚镇静深度,但相比BIS,其准确性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麻醉深度指数和Narcotrend指数的临床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depth of anesthesia index, AI)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并与Narcotrend指数(Narcotrend Index, NI)进行比较。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显微镜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同时监测患者AI、NI及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Ce)。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米库氯铵维持麻醉。记录数据信号稳定后(T 1)、诱导前(T 2)、插管前(T 3)、插管后1 min(T 4)、插管后3 min(T 5)、插管后5 min(T 6)、置喉镜前(T 7)、置喉镜后1 min(T 8)、置喉镜后5 min(T 9)、手术结束(T 10)、苏醒(T 11)、拔管(T 12)12个时点的AI、NI、Ce。 结果:随着麻醉深度的变化,AI和NI的变化趋势一致。AI与NI、C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 P<0.05 )、-0.599( P<0.05),NI和Ce的相关系数为-0.584( P<0.05),AI、NI、Ce三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论:AI和NI均能准确反映患者手术不同阶段的麻醉深度,AI监测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可较好地控制麻醉深度,指导合理用药,避免患者术中知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气管及气管导管位置变化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门齿距气管隆突距离(length of incisors to carina, LIC)及气管隆突距气管导管尖端距离(length of carina to the tip of the tracheal catheter, LCT)的变化。方法:记录86例AS行PSO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身高、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全脊柱最大Cobb角(global kyphosis, GK)以及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 CBVA);分别在术前及术后于正中仰卧位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 FOB)通过气管导管测量患者的LIC和LCT。结果:与术前比较,86例患者术后身高明显增高,术后GK、CBVA明显减小( P<0.05);患者术后C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86例患者术后LIC、LCT均较术前增长( P<0.05)。 结论:A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后,气管导管尖端在气管内向声门方向移位,可适当延长气管插管深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MV)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行有创M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行MV,并给予支气管扩张药物、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祛痰、营养支持、镇痛镇静等治疗;两组镇静药物均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镇痛药物均为舒芬太尼。观察组每6 h行呼吸力学监测,根据患者呼吸力学状态调整镇静深度:气道阻力(Raw)>20 cmH 2O·L -1·s -1时,给予深镇静,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3分;Raw为10~20 cmH 2O·L -1·s -1时,初始镇静深度维持RASS评分-2~0分;Raw<10 cmH 2O·L -1·s -1时,停止镇静,或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对照组初始即给予浅镇静,维持RASS评分-2~0分。两组均于镇静过程中调整镇静深度,以维持人机同步,保证患者安全。床旁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DE),同时记录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计算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D-RSBI=RR/DE)和膈肌运动效能(DEE,DEE=VT/D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5 d时DE、D-RSBI、DEE的差异;比较两组镇静3 d内RASS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MV时间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共入选96例患者,因谵妄、MV时间<3 d等原因剔除6例,最终入组90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44例。治疗前两组DE、D-RSBI、D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D-RSBI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DEE则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且观察组3 d、5 d D-RSB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次·min -1·mm -1:3 d为1.73±0.48比1.96±0.35,5 d为1.45±0.64比1.72±0.40,均 P<0.05),DEE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L/mm:3 d为19.7±4.3比17.1±3.9,5 d为25.8±5.6比22.9±5.4,均 P<0.05);两组各时间点D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静2 d内观察组RA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1 d为-3.78±0.92比-2.34±0.68,2 d为-2.87±1.04比-2.43±0.79,均 P<0.05),3 d时两组RA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V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d:5.78±2.01比6.84±2.27, 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2.2%, P>0.05)。 结论:对于行MV治疗的AECOPD患者,呼吸力学导向的镇静策略能够降低D-RSBI,增加DEE,缩短MV时间,具有一定的膈肌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2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5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14):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R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瑞马唑仑0.3 mg/kg、丙泊酚0.5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P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BIS值≤50时行气管插管术。于诱导前(T 0)、气管插管前即刻(T 1)、气管插管后1 min(T 2)和3 min(T 3)时记录MAP及HR。记录2组麻醉诱导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T 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0时比较,T 1~3时2组MAP和P组HR降低( P<0.01)。与P组比较,R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效果优于单用丙泊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脑氧饱和度与麻醉深度监测预测非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 2)与麻醉深度监测预测非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7例非大血管手术全麻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POCD分为POCD组( n=37)和无POCD组( n=110),记录麻醉诱导前(T 0)、气管插管时(T 1)、手术进行2 h时(T 2)、术毕(T 3)、拔管时(T 4)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和rScO 2变化,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发生POCD的预测价值。 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T 0、T 1、T 4时两组BIS和rScO 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2、T 3时POCD组BIS和rScO 2水平低于无POCD组,两组BIS、rScO 2均在T 2时达最低值,此时POCD组rScO 2较基础值下降率高于无POCD组[(31.84±3.27)% vs (14.81±2.52)%, P<0.05];绘制BIS-T 2、rScO 2-T 2、BIS-T 3、rScO 2-T 3、rScO 2较基础值下降率预测非大血管手术患者发生POCD的ROC曲线,其AUC分别为0.514、0.617、0.505、0.633、0.724,T 2时rScO 2、BIS联合检测的AUC值最高,为0.808。 结论: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检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预测非大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气管插管深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儿童重症救治中,气道管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气管插管可以挽救生命。儿童气道变异较大,氧储备较低,合适的导管深度尤为关键。导管放置过浅会导致声带损伤、意外拔管、低氧血症甚至死亡,放置过深(即支气管内)可能导致肺不张或创伤性肺损伤。文章阐述了儿童气道的特点及导管深度的定义,基于国内外儿童气管插管深度的研究现状,归纳不同导管深度定位法的特点,总结当前确定导管深度的新方法,分析新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缺点,并对超声定位导管深度的方法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性观察比较老年肠癌患者手术中维持不同麻醉深度出现的应激反应,为临床治疗老年肠癌患者时对麻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接受肠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采用Nacrotrend麻醉监控系统对麻醉深度进行控制,依据麻醉深度分为浅度(D 0)、中度(D 2)、深度(E 1)3组,每组40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气管插管前(t 1)、气管插管时(t 2)、建立气腹前2 min(t 3)、建立气腹后2 min(t 4)、手术结束时(t 5)和拔管时(t 6)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检测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手术结束时(t e)和术后1 d(t d)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内皮素(ET-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患者术中血压异常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D 2组、E 1组在t 2时MAP显著低于D 0组( P均<0.05);E 1组患者在t 1、t 2和t 6的MAP较D 2组更低( P<0.05)。D 0组患者在t 2、t 4的HR较麻醉前显著上升( P<0.05);E 1组t 2、t 3、t 4、t 6时HR水平均显著低于D 0组( P<0.05)。D 0组t e时ACTH、Cor、IL-6、TNF-α、CRP均较手术前显著增高,并高于E 1组( P<0.05);E 1组患者在t e时ET-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显著高于D 0组( P均<0.05);D 0组患者术中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E 1组( P<0.05);E 1组术后谵妄(POD)和意识障碍(POCD)发生率显著高于D 0组( P<0.05)。 结论:在老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D 0深度可能会引发较强烈的术中应激反应,E 1深度能够抑制应激反应,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建议在临床首选D 2深度进行麻醉,并结合老年患者身体条件做相应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可抽取并储存胃内容物经口胃管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临床上常规采用鼻胃管解决此类患者的营养支持问题。现有鼻胃管存在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及患者不适感强烈等缺点;传统经口胃管无单向阀开关及胃内容物储存装置,且无法在胃部固定,容易造成胃内容物倒流、无法充分了解胃内容物消化吸收情况及胃管意外脱出,影响进一步喂养和胃内容物检测。为此,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外科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可抽取并储存胃内容物的经口胃管,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704393.1)。该装置包括收集组件、插管组件和固定组件三部分。收集组件包括:胃内容物储存囊,可清晰直观地看到胃内容物;三通开关,可通过旋动来控制通路处于不同状态,以便医务人员抽取胃内容物、进行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或关闭通路,同时减少污染、延长胃管使用寿命;单向阀,可有效避免胃内容物倒流。插管组件包括:刻度管,使医务人员有效辨别胃管插入深度;实心引导头,使管道经口插入更加顺畅;葫芦形通口,可有效避免管道堵塞。固定组件为可注水注气球囊,管道经口插入后,适当注水注气,可避免胃管意外脱出。使用该装置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不仅可以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而且可有效促进患者全身各系统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