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疑诊患者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联合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疑诊患者左心室(左室)心肌应变及机械同步性,探讨超声联合指标对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入院24~72 h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NSTE-ACS疑诊患者95例。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2D-STI评估左室心肌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GLPS)及分支区域收缩期峰值应变(TLPS),同时行RT-3DE分析得到心肌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离散度(Tmsv16-SD)、达最小收缩容积最大时间差(Tmsv16-Dif)及经R-R间期校正后的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离散度(Tmsv16-SD/R-R)等左室机械同步性参数。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存在冠状动脉左主干或其他任意主支管腔直径狭窄≥70%的患者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组(53例),左主干及各主支狭窄均<70%患者为冠状动脉非显著狭窄组(42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特征、左室心肌应变和机械同步性参数的差异,并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单一及联合超声参数预测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与冠状动脉非显著狭窄组相比,显著狭窄组左室心肌应变参数GLPS减低,左室机械同步性参数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R-R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GLPS和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R-R单独预测NSTE-ACS疑诊患者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AUC分别为0.78、0.69、0.71和0.67。GLPS与Tmsv16-Dif双指标联合试验预测冠状动脉显著狭窄的结果为:串联试验的特异性为90.5%;并联试验的敏感性为83.0%;联合指标预测试验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60.1%,AUC为0.82(95% CI=0.73~0.89),约登指数为0.508。 结论:NSTE-ACS疑诊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时,多有左室心肌应变减低及机械运动失同步。联合评价左室心肌应变和机械同步性可以作为无创识别疑诊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存在显著狭窄的方法之一,有助于筛选需要侵入性检查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氏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 P=0.04],感知显著低于LBBP组[(6.63±4.97)mV对(13.09±7.12)mV, 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对(132.34±12.78)ms, P=0.004],窄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 P<0.001];两组患者的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 P=0.41]。HPSP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的,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的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腺苷负荷-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腺苷负荷-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左心室(LV)心肌灌注、心功能及机械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行CABG,并且于术前1周、术后6个月均进行G-MPI(一日法)的55例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男42例、女13例,年龄(59.3±9.0)岁];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CABG前、后LV心肌灌注参数[负荷总积分(SSS)、静息总积分(SRS)、差值总积分(SDS)]、心功能参数[LV射血分数(EF)、LV舒张末期容积(EDV)、LV收缩末期容积(ESV)、搏出量(SV)、高峰充盈率(PFR)]和机械收缩同步性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负荷、静息显像间各指标CABG前、后变化值(Δ)的差异;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静息LVEF、PFR与心肌灌注指标的关系。 结果:CABG后患者SSS、SRS和SDS[6(3,12)、1(0,9)、3(1,5)分]均较术前降低[16(9,23)、4(1,15)、8(6,12)分; z值:6.37、4.84、6.24,均 P<0.001];静息及负荷LVEF[60%(49%,67%)、58%(48%,68%)]、PFR[3.67(3.12,4.28)、3.23(2.77,4.43) EDV/s]均较术前增加[51%(33%,62%)、53%(27%,61%),2.76(2.08,3.52)、2.83(1.86,3.62) EDV/s; z值:3.23~5.58,均 P<0.01],LVEDV、LVESV均较术前降低( t值:6.40、5.27, z值:5.33、5.40,均 P<0.001);静息、负荷PHB[45°(35°,70°)、53°(44°,113°)]和PSD[14.7°(10.9°,27.3°)、20.0°(14.6°,33.8°)]均较术前降低[60°(45°,131°)、83°(58°,198°)、20.4°(16.0°,49.1°)、27.2°(19.6°,60.4°); z值:4.19~4.81,均 P<0.001];ΔSSS大于ΔSRS,静息ΔPFR大于负荷ΔPFR( z值:6.24、2.77,均 P<0.05)。CABG前、后,静息LVEF、静息PFR与SSS、SRS均呈负相关( rs值:-0.741~-0.431,均 P<0.05)。 结论:依据腺苷负荷-静息G-MPI获得的LV心肌灌注、心功能和机械收缩同步性信息能很好地评估患者CABG后恢复情况,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可能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机械同步性的应用及其与纽约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机械同步性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纽约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左心室机械同步性失调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行GMPI检查的8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25例,年龄(56.1±15.6)岁,同时纳入同期就诊的23名健康受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GMPI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充盈率(PFR)、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相位分布标准差(PSD)、相位直方图带宽(PHB)、静息总积分(SRS)]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GMPI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时间间隔不超过7 d。通过Kruskal Wallis检验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GMPI各指标、Hs-CRP、NTpro-BNP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的关系。2组间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结果:LVEF、LVEDV、LVESV、PFR、PHB、PSD、Hs-CRP、NTpro-BNP在心功能Ⅰ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Ⅳ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23.846、14.791、21.089、6.251、18.892、20.347、19.171、35.654,均 P<0.05);心功能Ⅰ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VEF、LVEDV、LVESV、PFR、PSD、NTpro-BNP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84, Z=3.462、3.038、3.519、3.489、2.203,均 P<0.05)。SRS、LVESV、LVEDV、PHB、PSD、NTpro-BNP、Hs-CRP水平与纽约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 r=0.235、0.547、0.474、0.481、0.458、0.671、0.439,均 P<0.05);LVEF、PFR与纽约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 r=-0.563、-0.304,均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机械同步与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LVEF、PFR、心率、LVEDV、LVESV、SRS、Hs-CRP、NTpro-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t=2.550、 χ2=6.146、 t=4.042、 Z=3.149、 χ2=5.335、 χ2=5.993、 Z=4.978、 χ2=6.154、 Z=4.381,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SRS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左心室机械同步性失调的独立影响因素( B=-0.166、0.278, B值标准误为0.068、0.130,Wald χ2=5.927、4.584, P=0.015、0.032, OR=0.847、1.320,95% CI:0.741~0.968、1.024~1.702)。 结论:LVEF、LVEDV、LVESV、PFR、PSD、NTpro-BNP可能具有早期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价值;LVEF、LVESV、PFR、LVEDV、PHB、PSD、NTpro-BNP、Hs-CR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有提示作用,以NTpro-BNP、LVEF、LVESV的提示作用较优;SRS水平升高、LVEF水平降低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左心室机械同步性失调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分析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分析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完成两日法静息-负荷GMPI检查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GMPI测得的心肌灌注总负荷积分(SS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高峰充盈率(PFR)、相位分析参数之相位直方图带宽(PBW)、相位标准差(PSD)、相位熵(PE),并随诊MACE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累积MACE发生率。结果:共纳入受检者427例,男性200例(46.8%),年龄60~92(74.1±6.5)岁,中高龄老年人(≥70岁)占75.6%(323例)。中位随访54.7个月,47例(11.0%)发生MACE。和无MACE组比较,MACE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发生率显著增高( χ2=5.20、5.62、3.86,均 P<0.05),LVEF和PFR显著降低( t=-5.51、-5.23,均 P<0.001),SSS、PSD、PBW、PE显著增高( Z=4.78, t=5.14、5.78、5.62,均 P<0.001)。中高龄、灌注异常、PSD增高、PE增高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HR值分别为2.57(95% CI:1.08~6.13)、2.60(95% CI:1.31~5.15)、3.72(95% CI:1.72~8.05)、4.09(95% CI:1.94~8.63),均 P<0.05]。进一步在323例中高龄老年人中分析证实,灌注异常、PSD增高、PE增高也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HR值分别为2.96(95% CI:1.40~6.26)、3.51(95% CI:1.56~7.89)、4.49(95% CI:2.08~9.71),均 P<0.05]。 结论:GMPI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分析参数能很好地识别老年冠心病患者中MACE高风险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心脏康复运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温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AMI行PCI术后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行常规术后康复宣教,康复组实施针对性心脏康复运动计划,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术前、术后3、6、12个月心室重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重构指数(LVRI)]及心室同步性(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检测血清心室重构指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Ⅰ型C端胶原前肽(PⅠCP)、Ⅲ型N端胶原前肽(PⅢNP)],统计12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术后3、6、12个月LVEF分别为(51.81±5.43)%、(55.88±5.46)%、(55.63±5.57)%,均高于常规组的(47.16±5.38)%、(52.31±5.44)%、(51.84±5.59)%( t=4.302、3.275、3.396,均 P<0.05);LVEDV分别为(124.65±15.56)mL、(98.54±14.54)mL、(99.82±13.18)mL,均低于常规组的(132.64±16.58)mL、(112.55±15.61)mL、(114.84±17.35)mL( t=2.485、4.644、4.874,均 P<0.05);术后6、12个月LVESV分别为(52.26±5.48)mL、(52.15±5.32)mL,均低于常规组的(57.92±5.46)mL、(58.51±5.72)mL( t=5.174、5.757,均 P<0.05);LVRI分别为(1.75±0.42)g/mL、(1.74±0.35)g/mL,均高于常规组的(1.52±0.37)g/mL、(1.50±0.32)g/mL( t=2.906、3.579,均 P<0.05)。康复组术后3、6、12个月Tmsv-16dif( t=2.753、4.283、4.088,均 P<0.05)、Tmsv-16sd( t=5.134、4.326、4.670,均 P<0.05)、Tmsv16-dif%( t=7.714、8.587、7.800,均 P<0.05)、Tmsv16-sd%( t=9.004、14.061、10.305,均 P<0.05)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康复组术后3、6、12个月FGF23( t=6.303、5.053、4.619,均 P<0.05)、PⅠCP( t=3.772、2.798、3.788,均 P<0.05)、PⅢNP( t=3.110、5.912、4.294,均 P<0.05)水平均低于常规组。随访12个月内,康复组心血管终点事件总发生率[12.00%(6/50)]明显较常规组[32.00%(16/50)]低(χ 2=5.828, P<0.05)。 结论:心脏康复运动对改善AMI行PCI术后患者心室重构、心室同步性有积极意义,且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维斑点分层显像技术评估左束支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和整体心肌做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分层显像技术评估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术后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整体收缩同步性和整体心肌做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12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42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作为起搏组,根据起搏方式不同又分为右室间隔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组(20例)和LBBP组(22例);同期选择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心电图及心内结构正常并符合排除标准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起搏组术后1周及对照组的二维动态声图像,脱机分析左室18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纵向应变峰值(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longitudinal strain peak,LSendo)、中层心肌纵向应变峰值(the middle layer myocardial longitudinal strain peak,LSmid)、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峰值(subepicardium myocardial longitudinal strain peak,LSepi)、整体心肌纵向应变峰值(global myocardial longitudinal strain peak,GLS)、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以及心肌做功指数(global work index,GWI)、心肌有效做功(global constructive work,GCW)、心肌无效做功(global wasted work,GWW)和心肌做功效率(global work efficiency,GWE)等参数。统计分析三组间差异并建模筛选高差异指标。结果:对照组、LBBP组及RVSP组组间LSend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Smid、LSepi及GLS逐渐减低( P<0.05);与RVSP组比较,LBBP组GLS增大( P<0.05)。LBBP组QRS波宽度及PSD相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较RVSP组明显降低( P<0.05)。三组间GC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LBBP组G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WW增加,GWE降低( P<0.05);与RVSP组相比,LBBP组GWI、GWE增加,GWW降低( P<0.05)。模型筛选出QRS波、LSendo、GLS、LSmid及左室心尖部和基底段旋转达峰时间间期为起搏组间显著差异指标;通过部分依赖分析显著差异指标特征显示LBBP组均优于RVSP组。 结论:二维斑点分层显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LBBP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整体收缩同步性及心肌做功的影响;LBBP纵向机械同步性优于RVSP,可明显改善左室纵向收缩功能及心肌做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抗SSA和抗SSB抗体阳性孕妇胎儿心功能及收缩非同步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估暴露于母体自身免疫性抗体(抗SSA/Ro60、抗SSA/Ro52和抗SSB/La)的胎儿心功能和收缩非同步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孕前及中孕期自身免疫性抗体均为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D)孕妇18例(AD组)和正常产检的自身免疫性抗体阴性的健康孕妇34例(对照组)。收集两组孕妇中孕期一般临床资料、胎盘多普勒参数及常规胎儿超声心动图参数。2D-STI测量两组胎儿左、右心室的收缩期整体和局部纵向应变以及局部心肌应变达峰时间,胎儿双心室收缩期非同步性参数(2C-DYS,即左室游离壁及右室游离壁的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差)和胎儿单一心室收缩期非同步性参数(1C-DYS,即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差)。结果:两组间常规超声测量的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D-STI获得的胎儿心肌整体纵向应变及2C-DY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AD组胎儿1C-DYS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8.50(13.50,39.25)ms比19.50(8.00,29.25)ms, P=0.042]。 结论: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孕妇的胎儿左室收缩不同步时间延长,提示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存在亚临床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束支双极起搏对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左束支单、双极起搏对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左束支起搏(LBBP)的患者,分别在心房起搏伴房室结自身下传(SR组)、单极低电压起搏(ULBBP组,输出电压:1.0 V/0.5 ms)和双极高电压起搏(BLBBP组,输出电压:7.5 V/0.5 ms)3种不同起搏模式下进行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评估。同时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1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组)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LBBP组与CRBBB组患者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差异。结果:15例LBBP患者中位年龄64.8岁,年龄范围44~83岁,其中男5例(33.3%,5/15)。LBBP组患者起搏时QRS时限(QRSd)和左右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均明显短于CRBBB组患者[QRSd:(135.0±16.2)ms对(157.1±16.4)ms, P=0.003;IVMD:(19.7±19.0)ms对(52.5±15.5)ms, P<0.001]。LBBP时,BLBBP的QRSd明显短于ULBBP[(120.3±14.2)ms对(135.0±16.2)ms, P<0.001]。BLBBP与ULBBP相比,IVMD、左心室12节段收缩峰值速度的标准差(Tmsv12-SD)及长轴应变(GL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MD:(14.0±13.1)ms对(19.7±19.0)ms, P=0.221;Tmsv12-SD:(37.3±17.4)ms对(39.9±14.2)ms, P=0.492;GLS:(-16.6±3.1)%对(-15.6±3.5)%, P=0.116]。 结论:LBBP时,与ULBBP相比,BLBBP可纠正RBBB形态并改善心脏电学同步性,但并不能显著改善心脏机械同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人机同步性以及膈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人机同步性以及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8只新西兰大白兔,盐酸吸入法复制ARDS模型,氧合指数(PaO 2/FiO 2)<200 mmHg认为造模成功。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容量辅助控制通气组(A/C组)、压力支持通气组(PSV组)和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组(NAVA组)。目标潮气量(V T)初设设置为6 ml/kg,最佳氧合法选择呼气末正压(PEEP)。分组机械通气4 h,通气过程中监测呼吸力学、气体交换、人机同步性指标。4 h后处理动物取膈肌标本,测定膈肌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 q检验。 结果:造模后分组机械通气1~4 h,3组PaO 2/Fi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29, P>0.05);NAVA组V T较PSV组显著降低,RR、EAdi较A/C组显著增加(均 P<0.05)。NAVA组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吸呼气转换延迟时间显著低于A/C组和PSV组( F=14.312、9.342,均 P<0.05)。NAVA组人机不同步指数(3.1%±1.0%)显著低于A/C组(22.3%±5.2%)和PSV组(8.4%±2.3%)( F=7.192, P<0.05)。NAVA组气道峰压(Ppeak)与膈肌电活动峰值(EAdi peak)呈显著正相关( r=0.97±0.16, P<0.05);A/C组和PSV组Ppeak与EAdi peak间无相关性( r=0.38±0.13、0.46±0.15,均 P>0.05)。NAVA组的膈肌匀浆中MDA水平显著低于A/C组( P<0.05);NAVA组的膈肌匀浆中SOD、GSH水平均显著高于A/C组(均 P<0.05)。 结论:在轻中度ARDS机械通气时,NAVA通气模式保留自主呼吸,维持人机同步,有利于避膈肌偏心性收缩、减轻膈肌氧化应激,有望减轻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