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CF-d560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d560条目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在康复科住院的伴吞咽障碍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140例,分别采用ICF-d560和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障碍。应用线性回归中的Enter法分析各临床危险因素对吞咽障碍筛选结果的影响,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ICF-d560与改良洼田饮水试验的相关性。结果:应用ICF-d560进行吞咽障碍的筛选,轻度障碍10.0%,中度障碍37.1%,重度障碍29.3%,完全障碍23.6%;应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筛选,轻度障碍44.3%,中度障碍31.4%,重度障碍24.3%。整体上ICF-d560与改良洼田饮水试验具有相关性( RS=0.864, P<0.01),两种量表的相关程度还与不同卒中类型、年龄、性别及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关。其中脑梗死组( RS=0.828)高于脑出血组( RS=0.883),女性组( RS=0.862)略高于男性组( RS=0.840);各年龄阶段40~65岁、66~79岁、80~99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0.847、0.920,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两种量表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上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837。 结论:ICF-d560和改良洼田饮水试验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一种基于ICF理论框架的吞咽功能筛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颞肌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提示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颞肌厚度(TMT)指标进行诊断的肌少症与卒中身体状态及预后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5例入院脑卒中患者,以TMT的中位值作为肌少症风险划分指标,分析与患者出入院的卒中风险评估(ESRS)、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巴塞尔指数、洼田饮水试验和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评估(VTE),以及与患者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RS)随访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队列共166例男性,99例女性,年龄(62.0±13.1)岁,其中TMT值男性0.58 mm高于女性0.52 mm( t=2.307, P<0.05)。肌少症组年龄( χ2=33.443, P<0.001)、白蛋白( t=-2.467, P<0.05)、三酰甘油( Z=-2.777, P<0.01)和血红蛋白( t=-3.264, P<0.001)与非肌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易伴行动脉粥样硬化( χ2=4.715, P<0.05)、肺部感染( χ2=4.707, P<0.05)和高血压( χ2=4.046, P<0.05)。不同研究者间的TMT测量存在良好一致性(ICC=0.980, P<0.001)。校正混杂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少症与入院时的ESRS( OR=1.92, P<0.05)和巴塞尔指数( OR=1.66, P<0.05)以及出院后的巴塞尔指数( OR=1.84, P<0.05),出院后3个月( OR=3.09, P<0.001)和6个月的mRS( OR=3.36, P<0.001)相关。 结论:TMT可作为一个动态显示脑卒中患者身体状态和预后的综合性指标,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因果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ICF-CY的口部运动联合穴位按摩在脑瘫吞咽障碍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ICF-CY)框架下的口部运动联合穴位按摩干预方案在脑瘫吞咽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诊疗的80例脑瘫伴有吞咽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最终完成本研究者共76例。试验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和口部运动干预的基础上以ICF-CY理论为框架,从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及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给予口面部穴位按摩12周。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和口部运动干预12周。采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干预12周后2组患儿吞咽障碍改善的效果;采用《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分级标准》评价干预4、12周后2组患儿口部运动功能改善程度。结果:干预12周后,试验组、对照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9.47% (34/38)、63.16%(24/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28, P<0.05)。干预4、12周后试验组口部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7.13 ± 2.35)、(82.08 ± 2.33)分,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56.16 ± 2.57)、(65.63 ± 2.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320、-4.433, P<0.05 )。干预4、12周后2组患儿口部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提高,与同组干预前比较,试验组 t值为-5.377、-5.376;对照组 t值为-10.715、-17.486;与同组干预4周比较,试验组 t值为-12.732;对照组 t值为-13.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口部运动功能评分的时间效应、分组效应、时间效应与分组效应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 F=426.780、9.084、26.538, P<0.05)。 结论:基于ICF-CY的口部运动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促进脑瘫患儿口部的感知觉、运动功能恢复与重建,明显改善患儿吞咽障碍的程度,提高主动参与摄食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合并发肺功能障碍患者69例,其中2018年6月之前收集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之后收集的3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给予康复医学科一般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电动起立床训练、吞咽训练、呼吸训练器锻炼、胸廓活动度训练和腹式呼吸训练,每日1次,每项训练20 min,5次/周),观察组此基础上实施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治疗,所有康复评估及治疗均由医护治三方共同商讨决定并实施。2组患者的观察时间均为6周。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干预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评定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肺功能,并观察治疗期间因肺部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比率。结果:2组患者干预后的ADL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对照组(33.97±8.42)和(3.65±0.69)分,观察组(40.43±9.03)和(3.11±0.76)分]均较组内干预前[对照组(18.67±7.51)和(4.09±0.67)分,观察组(19.14±6.80)和(4.11±0.63)]明显改善( P<0.05);且观察组的ADL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2组患者干预后的FVC、FEV1、FEV1/FVC%、PEF[对照组(2.49±0.33)L、(1.83±0.27)L、(73.40±3.76)%、(2.64±0.32)L/s;观察组(2.83±0.34)L、(2.19±0.30)L、(77.19±4.20)%、(2.98±0.35)L/s]亦较组内干预前有明显改善( P<0.05),且观察组上述肺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期间因肺部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比率分别为55.88%(19/34)和22.86%(8/35),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7.897, P<0.01)。 结论: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肺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情况、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斯金纳理论下的健康教育对围绝经期脑卒中患者痉挛程度 平衡能力及行为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斯金纳理论下的健康教育对围绝经期脑卒中患者痉挛程度、平衡能力及行为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采用斯金纳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痉挛程度、平衡能力、吞咽功能、负性情绪及健康行为水平.结果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改良肌痉挛评分量表(MAS)和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FM-B)评分、洼田饮水试验(WTDWT)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教育后,研究组患者MAS评分[(1.21±0.36)分]、CSI评分[(1.27±0.33)分]、SSA 评分[(23.14±4.53)分]、SAS 评分[(54.19±4.62)分]、SDS 评分[(51.11±5.3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14±0.48)分、(3.57±0.34)分、(30.35±3.75)分、(56.26±4.55)分、(55.87±7.21)分,而 BBS 评分[(38.31±4.58)分]、FM-B 评分[(10.03±1.24)分]、WTDWT评分[(3.69±1.27)分]、HPLP-Ⅱ评分[(95.32±3.5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2.87±2.16)分、(9.18±1.49)分、(2.53±1.05)分、(93.62±3.8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MAS=22.750,tCSI=34.320,tSSA=8.669,tSAS=2.257,tSDS=3.751,tBBS=21.560,tFM-B=3.101,tWTDWT=4.978,tHPLP-Ⅱ=2.293,均P<0.05).结论 斯金纳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能够减轻围绝经期脑卒中患者的痉挛程度,提高平衡能力,改善吞咽功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健康行为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在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究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在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取结合常规护理且基于授权赋能理论进行调整的护理干预方案,比较2组患者自护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评分、改良版洼田饮水试验结果.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自护能力量表(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ESCA评分(86±3)分高于对照组(76±4)分(P<0.05),干预前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83±3)分高于对照组(69±3)分(P<0.05),干预前2组患者吞咽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2.13±0.43)分低于对照组(3.44±0.21)分(P<0.05),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1、2级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3、4、5级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误吸率(5%)低于对照组(20%)(P<0.05).结论 基于授权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在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吞咽功能,降低患者误吸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三部开窍利咽针刺辅助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分析三部开窍利咽针刺辅助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定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112例AIS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部开窍利咽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和改良的Barthel量表(MBI)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43%(54/5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5%(4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S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1级率23.21%(13/56)、2级率41.08%(23/56)均高于对照组7.14%(4/56)、28.57%(1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79%(1/56)低于对照组的14.29%(8/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部开窍利咽针刺辅助吞咽功能训练可有效减轻AIS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降低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集束化护理对重症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观察集束化护理对重症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护理满意率.结果 护理后2组洼田饮水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均<0.05),FMA评分、MBI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5.0%(57/60)、78.3%(47/6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应用于重症脑卒中恢复期可改善运动功能、吞咽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可减轻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中风一体化诊疗模式构建与疗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评估中风一体化诊疗模式救治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芜湖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间基于中风一体化诊疗模式诊治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观察组,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间基于传统医疗常规诊治的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并发症和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mR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明显(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mR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有改善,mRS评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有70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复常率35.00%,对照组为34例复常率17.09%,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病情恶化(NIHSS较入院时增加≥4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病情恶化比较两组差异明显(P<0.01).两组死亡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病例相近.质控关键指标(KPI)比较,观察组静脉溶栓、康复训练和卒中后抑郁干预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12d,与对照组14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风一体化诊疗模式能促进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残疾,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脑卒中后独立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