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芴醇的合成工艺改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以芴(2)为原料,经三氯异腈尿酸氯化得2,7-二氯芴(3),与氯乙酰氯发生酰化反应生成2,7-二氯芴-4-氯乙酮(4),再将还原、环合、胺化"一锅法"合成得到α-(二正丁胺甲基)-2,7-二氯-4-芴甲醇(5),最后与对氯苯甲醛缩合得到本芴醇(1),总收率36%,纯度99.4%.新工艺中的氯化采用三氯异腈尿酸为氯化剂,反应选择性与安全性提高;还原、环合与胺化运用"一锅法"完成,反应温度降低,反应周期缩短,生产效率提高(从60%提高到80%),适合放大生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剪切工艺制备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优化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高剪切工艺制备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考察定转子类型、线速度、定转子间距、助悬剂浓度、药物浓度、料液温度对药物粒径的影响,并与球磨法制备的样品对比颗粒形貌、体外释放、体内缓释效果.结果 最优制备工艺为:以胶体磨模块作为剪切头,药物浓度为13%,羧甲基纤维素钠浓度为0.52%,辅料溶液pH为5.0~6.0,转子线速度为35m·s-1,定转子间距为100μm,料液温度在48~65℃,得到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的平均粒径为(3.83±0.05)μm.与球磨法制备的样品相比,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药物颗粒更为圆滑,以及具有更为优异的体内外缓释效果.结论 通过高剪切工艺制备阿立哌唑长效注射混悬剂,制备工艺简便,易于放大生产,并实现了较好的缓释效果,对其他药物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棕鞭金藻异养-光照耦合高密度培养生产岩藻黄素条件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为探究棕鞭金藻生产岩藻黄素的综合性能,以期建立高效合成岩藻黄素的发酵工艺,研究首先对金藻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氮比、维生素添加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碳氮比为24、维生素添加量为3.75 mg/L维生素B1和1.25 mg/L维生素B12时,有利于金藻细胞内的岩藻黄素高效合成.此外,通过调控金藻光/暗培养模式,对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细胞生长、最大光合效率和岩藻黄素积累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从种子培养到上罐发酵全过程进行光诱导后,胞内岩藻黄素含量显著提升.通过系统优化,金藻发酵后的胞内岩藻黄素含量和产量分别达到1.79 mg/g和33.6 mg/L,比优化前的发酵水平提高33.6%和31.2%.研究利用发酵优化技术强化了棕鞭金藻的岩藻黄素积累,为后续进一步进行大规模过程放大奠定了前期基础,也为其他微藻生产岩藻黄素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量值传递的仁术健胃颗粒工艺过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仁术健胃颗粒放大工艺验证过程.方法 仁术健胃颗粒放大生产 3 批,关键过程节点取样,建立HPLC-ELSD、HPLC-PDA法测定黄芪甲苷、黄芩苷、甘油三油酸酯、吉马酮的含量,并研究饮片-中间体-成品指标成分转移率.结果 4 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 88.18%~101.30%,RSD 1.56%~2.76%.黄芪甲苷从饮片到颗粒转移率为48.23%~64.31%,各个环节转移率均高于70%;黄芩苷从饮片到颗粒转移率为 46.16%~54.85%,各个环节转移率均高于 60%;甘油三油酸酯从饮片到颗粒转移率为 44.65%~50.61%,各个环节转移率均高于 45%;吉马酮从饮片到颗粒转移率为 20.65%~24.24%,各个环节转移率均高于 40%.结论 该方法具有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的优点,可用于仁术健胃颗粒的质量控制,建立的生产全过程转移率能为仁术健胃颗粒大生产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微藻盐胁迫响应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微藻是地球上光合微生物的原始种类之一,由于其生长周期较短、生长速率较快和生产高附加值产物的潜力而被广泛开发利用.然而,在微藻放大生产的过程中极易受到高盐等非生物胁迫的不利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微藻的生产力.因此,了解微藻盐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耐盐藻株的快速建立.本文总结了真核微藻和原核蓝藻响应盐胁迫的各种参与蛋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包括转运蛋白维持离子稳态、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防御机制、信号蛋白和脂质积累等;同时综述了已被开发利用的天然耐盐藻包括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盐生隐杆藻(Aphanothece halophytica)、皮克绿球藻(Picochlorum sp.)和海洋绿藻(Chlamydomonas W80)等微藻及其耐盐基因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典型盐响应基因在优良藻种选育中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外用药物制剂体外释放试验技术要求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外用药物制剂具有复杂的药物递送途径,通常局部起效,辅料成分复杂,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的微小差异就有可能导致产品的质量特性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体外释放试验(IVRT)可用于表征一个产品批次的稳态药物释放速率,表征某些工艺、配方和/或生产的变更对药品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用于论证产品批量放大或上市后变更的等效性.尽管IVRT不能模拟体内性能情况,但其仍是一项关键质量属性,应订入产品放行和货架期质量标准.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及文献,对皮肤外用制剂的IVRT研究技术要求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羌苓颗粒成型工艺及其物理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优化羌芩颗粒的干法制粒成型工艺,并对颗粒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以颗粒成型率、吸湿率(H)、溶化率和休止角(α)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结合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建立干法制粒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和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的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构建干法制粒的设计空间,并进行蒙特卡洛验证.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对满足制粒工艺的甘露醇、麦芽糊精、糊精进行辅料配比筛选,确定最佳辅料配比并进行验证.采用粉体学评价方法对羌芩颗粒各项物理质量属性指标进行综合表征,建立由松装密度(Da)、振实密度(Dc)、α、豪斯纳比(IH)、H、含水量(HR)、颗粒间孔隙率(Ie)、卡尔指数(IC)、比表面积(SSA)、粒径<50μm百分比(Pf)、分布宽度(span)、分布范围(width)、均匀性(HG)共13个二级物理质量指标构成的颗粒物理指纹图谱,评价不同批次间颗粒质量的一致性.结果 羌芩颗粒干法制粒CPPs的设计空间为送料频率37~45 Hz,滚轮频率8.0~11.8 Hz,滚轮压力40~50kg/cm2.最佳辅料配比为甘露醇86%,糊精14%.15批样品物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5.结论 优选后的羌芩颗粒干法制粒成型工艺稳定可行,中间体物理性质质量评价科学合理,可为中药新药的开发及工业化放大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不同干燥方式制备巴西人参提取物粉体性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比较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喷雾干燥不同工艺粉末性质间差异,研究巴西人参提取物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以巴西人参为实验材料,通过对3 种干燥工艺所制粉末样品的粒径、干燥失重、松装密度、振实密度、休止角等多指标测定,表征其流动性、稳定性、可压性等粉体学性质;并对优选干燥方式放大验证.结果:各干燥方式与对照图谱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98,0.827,0.698;聚类分析将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归为Ⅰ类,表明二者性质较为相似;中试规模喷雾干燥粉与实验室喷雾干燥粉二级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0.978.结论:喷雾干燥粉相比于其他2 种干燥方式粉体性质有明显差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且不易团聚,而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的可压性较好;中试喷雾干燥粉末性质稳定,可实现巴西人参提取物粉末的大规模生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正辛酸沉淀在单克隆抗体纯化中的工艺优化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应对治疗性抗体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抗体上游细胞培养规模和表达量水平已显著提高,而下游纯化工艺的生产效率则相对落后,下游处理能力已成为限制抗体产能的瓶颈.本研究以单克隆抗体 mab-X 为实验材料,优化了细胞培养液、低 pH 病毒灭活收集液 2 种模式的正辛酸(caprylic acid,CA)沉淀工艺条件,并研究了CA处理去除聚体、CA处理灭活病毒等2种应用,在小试的基础上,采用低pH病毒灭活收集液CA沉淀的模式进行了500 L细胞培养规模生产放大研究,对沉淀前后的产品质量和收率进行了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模式的 CA沉淀均可显著降低宿主细胞蛋白(host cell protein,HCP)残留和聚体含量,在聚体去除实验中CA沉淀可去除约 15%的聚体,病毒灭活研究显示CA对逆转录模型病毒具有完全的病毒灭活能力.在放大生产规模中,下游依次进行了深层过滤收获、亲和层析、低 pH 病毒灭活、CA 沉淀及深层过滤、阳离子交换层析,CA沉淀过程中混合时间和搅拌速度显著影响CA沉淀效果,CA沉淀处理后低pH病毒灭活液中的HCP残留量降低了 895 倍,沉淀后产品纯度和 HCP残留均已控制在单克隆抗体质量要求范围内,CA 沉淀可以减少传统纯化工艺中的一个精纯步骤.总之,下游工艺中采用 CA 沉淀,能够精简传统纯化工艺,并完全满足mab-X的纯化质量要求,而且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结果将推动 CA 沉淀在单克隆抗体下游纯化生产中的应用,为解决目前传统纯化工艺的问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调控大肠杆菌胞内ATP和NADH水平促进琥珀酸生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琥珀酸作为一种重要的 C4 平台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学、医药等领域.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发酵生产琥珀酸受胞内辅因子不平衡的影响,存在产率低、生产强度低、副产物多等问题.为此,对不同氧气条件下琥珀酸产量和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微厌氧条件下E.coli FMME-N-26 高效积累琥珀酸需要借助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为还原性三羧酸途径(reductive tricarboxylic acid pathway,r-TCA)提供足够的ATP和NADH.通过减少ATP消耗、强化ATP合成、阻断NADH竞争途径和构建NADH回补路径等代谢工程策略,组合调控胞内ATP与NADH含量,获得工程菌株E.coli FW-17.通过发酵条件优化,菌株E.coli FW-17 在 5 L发酵罐能积累 139.52 g/L琥珀酸,比出发菌株提高了 17.81%,乙酸浓度为 1.40 g/L,降低了 67.59%.进一步在 1 000 L发酵罐中进行放大实验,琥珀酸产量和乙酸浓度分别为 140.2 g/L和 1.38 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