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定向放疗计划验证模体在脑转移瘤HyperArc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StereoPhan(SP)模体与SRS MapCHECK(SMC)半导体矩阵用于脑转移瘤患者HyperArc(HA)计划剂量验证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6例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HA放射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将电离室和SMC半导体矩阵插入SP模体,测量患者的HA验证计划的点剂量与平面剂量,并与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数据对比,平面剂量的γ分析标准取2 mm/3%、2 mm/2%、1 mm/3%和1 mm/2%。结果:16例患者的点剂量平均偏差是1.33%±0.84%,平面剂量γ通过率在2 mm/3%、2 mm/2%的标准下依次为99.72%±0.46%、98.93%±1.32%,在1 mm/3% 、1 mm/2%的标准下依次为98.85%±1.79%、97.13%±3.19%。结论:SP模体与SMC半导体矩阵适合用于开展脑转移瘤患者HA计划的剂量验证工作,在进行点剂量和平面剂量验证时,可以分别采用3%和1 mm/2%的分析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核医学场所空气中 131I浓度监测及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评价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 131I治疗工作场所空气中 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探讨通过空气采样方法估算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郑州市10家开展 131I核素治疗的工作场所,采用空气采样方法采集 131I治疗工作场所中放射性气溶胶,用高纯锗γ能谱仪进行γ放射性核素测定并推算工作场所空气中 131I核素的活度浓度水平,根据测量结果和现场调查结果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 131I核素吸入导致的内照射剂量。 结果:19个分装间空气样品的 131I活度浓度为0.087~570 Bq/m 3,平均为(51.04±128.58)Bq/m 3;11个病房空气样品的 131I活度浓度为0.162~54.6 Bq/m 3,平均为(7.97±15.89)Bq/m 3。根据GBZ 129-2016《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推荐的典型工作时间估算,放射工作人员由于吸入 131I核素导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为2 μSv~10 mSv,平均为(0.61±1.80)mSv,年有效剂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剂量限值。 结论:郑州市10家医疗机构核医学工作场所中 131I核素活度浓度较高的样品多分布在甲状腺癌住院患者较多、核素操作量较大的三甲医院,由此导致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不容忽视。根据空气样品的测量结果估算内照射剂量带有很大不确定度,但空气采样方法可及时发现异常或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污染,为工作人员开展体外直接测量和内照射评价提供预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呋塞米介入对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放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呋塞米介入 18F-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放射防护作用。 方法:14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74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注射前口服呋塞米40 mg,正常对照组未行特殊处理, 18F-FDG注射60、120 min后,分别在其正面前胸、腹水平测量0.5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 结果:试验组注射 18F-FDG后60 min胸部及腹部、120 min胸部及腹部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30.80±8.61)、(41.38±11.06)、(18.26±4.85)和(24.66±6.50)μSv/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36、13.13、18.73、17.29,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纵隔SUV max、肝脏SUV 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服用速尿、体表面积是影响周围剂量当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t=-13.52、2.96, P<0.05),年龄、性别对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影响不明显( P>0.05)。 结论:呋塞米介入可促进排尿,在不影响影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受检者的体内辐射,有较好的放射防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碳离子放射治疗微剂量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测量碳离子束的微剂量谱并计算其相对生物学效应(RBE)分布,为放射治疗微剂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绝缘体上硅(SOI)微剂量计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提供的260 MeV/u的 12C离子束流进行微剂量谱测量,测量所得的脉冲幅度谱经转化得到剂量分布,通过摆放不同厚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组合,实现不同PMMA深度微剂量谱及RBE值的测量。 结果:测量得到不同PMMA深度下260 MeV/u的 12C离子束的微剂量谱,以及剂量线能 yD与RBE随PMMA深度的变化关系。PMMA深度为116.5 mm处,RBE值达到2.6的峰值,并在布拉格峰位后迅速下降,但在拖尾处RBE值仍有1.3约为坪区入口处的2倍。 结论:本文为碳离子束微剂量谱提供基础数据, 12C离子束的RBE值随着PMMA深度增加逐渐上升并达到峰值,布拉格峰位后迅速下降但在拖尾处的生物效应不可忽略。同时体现了不同线能区间处的导致的剂量份额,为评估重离子治疗中继发癌症的风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靶向HER2的 177Lu标记亲和体核素药物的构建及其在荷瘤鼠中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制备一种基于亲和体的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HER2-BCH,初步评估其在HER2阳性肿瘤模型中的生物分布、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其用于HER2阳性肿瘤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盐酸-乙酸钠缓冲体系完成 177Lu标记。采用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对标记产物进行质量控制并监测体外稳定性。在HER2阳性NCI-N87荷瘤鼠模型中进行生物分布实验,以及 177Lu-DOTA-HER2-BCH放射性核素治疗及曲妥珠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治疗。对治疗后小鼠正常器官行组织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分析数据。 结果:成功获得放射性标记产率>80%、放化纯>98%、体外稳定性良好的 177Lu-DOTA-HER2-BCH。生物分布数据显示, 177Lu-DOTA-HER2-BCH靶向性好,肿瘤摄取高且滞留时间长,注射后4、24、48和96 h的肿瘤摄取值分别为(11.93±0.46)、(8.65±0.40)、(5.89±0.69)和(3.26±0.36)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治疗实验示, 177Lu-DOTA-HER2-BCH治疗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治疗开始后第3天,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平均值差值146.97 mm 3; F=4.02, P=0.016(Bonferroni法校正)],随后2组间肿瘤体积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177Lu-DOTA-HER2-BCH治疗组与曲妥珠单抗治疗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值:0.05~61.21,均 P>0.017(Bonferroni法校正)]。治疗结束后,小鼠各器官病理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 结论:177Lu-DOTA-HER2-BCH放射性核素治疗在HER2阳性荷瘤鼠中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有望成为HER2阳性肿瘤的可替代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131I治疗后诊断性全身显像周围剂量当量率动态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 131I治疗后6个月行诊断性全身显像(Dx-WBS)期间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动态变化。 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 131I治疗的DTC患者8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7例,年龄(43.9± 12.0)岁;≥55岁患者18例、<55岁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空腹服用 131I 148 MBq(4 mCi),2 d后行Dx-WBS。治疗后效果为极好反应者,即 131I治疗后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1 μg/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阴性)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者(阴性组)48例,生化不全反应、结构不全反应及不确定性反应者(阳性组)37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 131I后2、24、48 h时测定距体部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对3个时间点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采用 t检验对不同性别、年龄及治疗效果组之间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比较。 结果:(1)服 131I后2、24、48 h时距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6.55±1.42)、(1.92±0.65)、(0.58±0.22) 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7.30, P=0.000);距离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不同性别组在服 131I后2、4、48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55岁组在24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高于年龄<55岁组( t=2.29 , P=0.02 ),2 h和48 h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和阳性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DTC患者 131I治疗后服诊断剂量 131I后48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小于WS533-2017《临床核医学患者防护要求》规定的1.40 μSv/h,达到国家规定的出门旅行要求,且不会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1.1)更新解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14年4月8日,美国放射学院(ACR)发布了第1版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即Lung-RADS1.0版。2019年7月8日发布了Lung-RADS1.1版,旨在进一步提高肺结节筛查和判读的准确性,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Lung-RADS1.1 版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了对裂旁结节的专门分类、调整了非实性结节的分类标准、对4B和4X类结节的管理作了调整、对结节大小的测量和记录方式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结节的体积测量、删减了C类结节,并在附录对这些变化作出了相应修订。本文拟对以上更新内容做进一步的解读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调强放疗射野下的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的方向性响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调强放疗(IMRT)下,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在不同照射方向(0°、45°、90°和135°)和医用加速器机架角度(0°、15°、30°、45°、60°、-15°、-30°、-45°和-60°)下的方向性响应,初步建立对其方向性的测试方法。方法:对医用加速器、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分别进行刻度及校准后,采用固体水模体覆盖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上部,通过调整固体水模的厚度,使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探头的有效测量中心到模体表面射线中心轴入射点的等效水距离为5 cm。选取探测器相对于治疗床长轴0°、45°、90°和135°共4个位置,于每个位置分别在医用加速器机架角度为60°、45°、30°、15°、0°、-15°、-30°、-45°和-60°时对选取的13个电离室探头进行测试。结果:医用加速器在不同机架角度下,输出的剂量偏差≤0.18%;在相同照射野、不同入射角度下,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电离室探头的方向性响应偏差≤0.63%;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各探头对于其中心探头的测量偏差均<0.50%。结论: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响应,是开展IMRT质量控制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中初步建立的测试方法可为相关医用加速器计量部门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检测规范提供基础性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口腔支架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3D打印口腔支架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中对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影响及减轻放疗相关急性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58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28例(放疗中佩戴3D打印口腔支架)、对照组(B组)30例(放疗中佩戴软木塞口腔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TOM)、口干燥症和口咽黏膜损伤疼痛的发生情况。此外,获得A组中21例患者知情同意,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位患者分别佩戴3D打印口腔支架(C组)和软木塞口腔支架(D组)制作两组放疗计划,分析两组计划靶区的均匀性指数(CI)、适形指数(HI)和危及器官(D max、D mean)受照剂量的差异。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xˉ±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重复测量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选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RTOM严重程度( P<0.05)、口腔黏膜损伤疼痛程度( P=0.004)、口干评分( P<0.001)显著低于B组。C、D两组靶区的HI、C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C组上唇、患侧颊黏膜的D max( P=0.014、0.009)、D mean( P<0.001、 P=0.033)显著低于D组。 结论:3D打印口腔支架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中获得了较好的均匀性与适形度,显著降低口腔周围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并有效减轻放疗相关急性RTOM、口干燥症和口咽黏膜损伤疼痛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8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31I治疗后妊娠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分析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131I治疗后的妊娠期女性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状态及左甲状腺素( L-T 4)替代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甲亢 131I治疗后至少半年、甲功正常后妊娠并顺利分娩的88例患者,治疗时年龄为(27.3±3.7)岁。分别检测患者妊娠前1~3个月、妊娠期(4~7周、8~12周、13~22周、23~28周、29周后)、产后(6周、3个月和6个月)的3项甲功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按2011年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血清TSH水平推荐标准,进行 L-T 4替代治疗以维持甲功正常。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各时间段的TSH、FT 3、FT 4和 L-T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5.94、3.32、3.49、9.63,均 P<0.05)。为维持妊娠各时间段甲功正常,同妊娠前1~3个月 L-T 4替代治疗剂量(64.52±34.32) μg相比,妊娠4~7周 L-T 4替代治疗剂量增加至(82.33±35.06) μg,妊娠8~12周持续增加至(100.75±36.77) μg( t值:7.33、10.44,均 P<0.001),妊娠13周后 L-T 4剂量增加趋缓,妊娠晚期(29周后)较妊娠前增幅达76.69%。同妊娠晚期[TSH:(2.99±1.42) mU/L,FT 3:(3.90±0.55) pmol/L,FT 4:(15.37±2.29) pmol/L]相比,产后6周TSH[(1.21±1.08) mU/L]下降( t=-2.48, P=0.017),FT 3[(5.23±1.07) pmol/L]和FT 4[(21.29±4.96) pmol/L]明显升高( t值:6.05、5.88,均 P<0.001), L-T 4替代治疗剂量明显减少( t=-6.85, P<0.001),但产后6周、3个月和6个月 L-T 4替代治疗剂量仍高于妊娠前( t值:4.67~4.71,均 P<0.001)。 结论:甲亢 131I治疗后从妊娠前的1~3个月、妊娠期到产后6周要定期监测TSH、FT 3和FT 4,依血清TSH水平尽早调整 L-T 4替代治疗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