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22年华东地区临床分离念珠菌耐药性监测
编辑人员丨59分钟前
目的 监测中国华东地区临床分离念珠菌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质谱或分子的方法对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集的菌株进行复核鉴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进行10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依据2022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27 M44s-Ed3和M57s-Ed4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判读.结果 共收集念珠菌3 026株,无菌部位分离菌株占65.33%,主要标本类型为血液38.86%和胸腹水10.21%.白念珠菌占比(44.51%)最高、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19.46%、热带念珠菌13.98%、光滑念珠菌10.34%和其他念珠菌0.79%.对测试的10种抗真菌药物:白念珠菌较为敏感,敏感率最低为93.62%,2.97%的菌株对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SDD为2.61%,耐药率为9.42%,对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大于90%;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SDD为92.01%,耐药率为7.99%,泊沙康唑、伏立康唑非野生型菌株(NWT)分别为32.27%、48.24%,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大于90%;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分别为29.55%、26.24%,对泊沙康唑、伊曲康唑NWT分别为76.60%、21.99%,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率为2.36%.结论 华东地区念珠菌的分离率和菌种分布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对氟康唑有一定的耐药性,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非敏感率较高.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均出现了对棘白菌素类耐药菌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9分钟前
-
碳离子放射治疗微剂量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测量碳离子束的微剂量谱并计算其相对生物学效应(RBE)分布,为放射治疗微剂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绝缘体上硅(SOI)微剂量计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提供的260 MeV/u的 12C离子束流进行微剂量谱测量,测量所得的脉冲幅度谱经转化得到剂量分布,通过摆放不同厚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组合,实现不同PMMA深度微剂量谱及RBE值的测量。 结果:测量得到不同PMMA深度下260 MeV/u的 12C离子束的微剂量谱,以及剂量线能 yD与RBE随PMMA深度的变化关系。PMMA深度为116.5 mm处,RBE值达到2.6的峰值,并在布拉格峰位后迅速下降,但在拖尾处RBE值仍有1.3约为坪区入口处的2倍。 结论:本文为碳离子束微剂量谱提供基础数据, 12C离子束的RBE值随着PMMA深度增加逐渐上升并达到峰值,布拉格峰位后迅速下降但在拖尾处的生物效应不可忽略。同时体现了不同线能区间处的导致的剂量份额,为评估重离子治疗中继发癌症的风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17q12微缺失综合征:1个早发糖尿病家系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17q12微缺失综合征患者及其家系。先证者除表现为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多发肾囊肿、附睾囊肿及高尿酸血症外,还表现为面部抽动症。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β)一代测序未发现突变,后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及高通量测序结合拷贝数变异检测技术两种基因检测方法,确定先证者及其父亲均存在包含HNF1β基因1~9外显子在内的17q12区域1.39 Mb长度的大片段缺失。先证者及其父亲确诊之后,从胰岛素成功转换为小剂量磺脲类药物,除血糖控制良好外,先证者的面部抽动症亦明显好转,提示抽动症可能是17q12微缺失综合征神经系统的疾病谱之一,且可能与HNF1β下游的磺脲类药物敏感钾通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继发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的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行ASCT治疗的ALCL后继发t-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女性。因确诊ALCL行化疗联合ASCT治疗9年余、乏力1个月入院。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分型、染色体和白血病预后基因检查,明确诊断为t-AML。给予2个疗程HAG(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方案联合阿扎胞苷化疗,复查骨髓细胞学为缓解期骨髓象,但微小残留阳性,后调整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2个疗程后微小残留转为阴性。截至2023年7月,患者仍在治疗中,且处于缓解状态。结论:t-AML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疾病,谱系转换机制尚不清楚,患者预后差。长疗程烷化剂化疗可能增加t-AML的患病风险,HAG方案联合阿扎胞苷治疗t-AML安全性尚可,中剂量阿糖胞苷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氡气暴露后对机体肺功能及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暴露于高浓度氡气后对机体肺功能的影响及金属元素水平的扰动。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氡暴露30 WLM组、60 WLM组、120 WLM组,每组10只。达到累积剂量后,用无创肺功能检测仪检测小鼠肺功能,采集各组小鼠血样、肺、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组织。HE染色观察染氡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包括机体必需微量元素:铬(Cr)、钼(Mo)、钴(Co)、硒(Se)、铜(Cu)、锌(Zn)、锰(Mn)、镍(Ni),以及具有潜在毒性的元素:砷(As)、锡(Sn)、铅(Pb)、铝(Al)、汞(Hg)、镉(Cd)、银(Ag)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染氡组小鼠肺通气功能降低,肺泡结构破坏,肺部金属元素Cr、Al、Pb、Sn( F=0.34、0.66、3.14、1.16, P<0.05)以及血液中必需微量元素Mn、Cr、Zn、Mo( F=0.65、1.44、0.97、2.08, P<0.05)含量降低,而肺部Cu、Mo、Se、As元素升高( F=1.31、1.26、0.81、2.04, P<0.05),其余组织中元素含量也有波动。 结论:吸入一定累积剂量的氡气会降低小鼠的肺通气功能,破坏肺泡结构,并使肺和血液中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降低,体内金属元素含量出现波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进展相对缓慢的纤维性肾小球肾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3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水肿、大量蛋白尿,既往肾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局灶增生性IgA肾病,予足量泼尼松(50 mg/d)联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累积剂量8.2 g)治疗,未达完全缓解。入院时24 h尿蛋白定量1.36 g,血白蛋白32 g/L,血肌酐75 μmol/L,总胆固醇6.55 mmol/L,IgG 3.56 g/L,抗核抗体H 1∶80。再次行肾组织穿刺活检病理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节段硬化,电镜示纤维样肾小球病,免疫组化示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9(DNAJB9)染色阳性,但蛋白质谱示DNAJB9阴性。诊断纤维性肾小球肾炎,继续小剂量环孢素A治疗(25 mg,每日2次),此后患者门诊规律随诊,尿蛋白逐渐减低,尿总蛋白肌酐比2 001 mg/g Cr,血肌酐86 μmol/L。纤维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罕见的肾小球疾病,对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病例,应及时思考诊断与治疗的合理性,适当重复肾脏病理检查,为患者争取正确诊断、早期治疗的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致命鹅膏致版纳微型猪肝衰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致命鹅膏致版纳微型猪肝衰竭的特点。方法:于2020年9至10月,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致命鹅膏水溶液毒素含量,以2.0 mg/kg致命鹅膏水溶液(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经口灌胃版纳微型猪,染毒后观察各时间点的中毒症状、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心脏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版纳微型猪于染毒76 h内全部死亡,且在6~36 h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表现;生化指标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尿素氮、肌酐于染毒后52 h明显升高,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脏及心脏肉眼及镜下观察出血明显,肝细胞出现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结论:大剂量致命鹅膏可致版纳微型猪急性肝衰竭,符合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致命鹅膏致肝衰竭的中毒机制及解毒药物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年苏州市工业园区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6年苏州市工业园区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为其职业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在苏州工业园区疾病防治中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219名受检人员为调查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其中,苯作业人员64名、X射线作业人员52名、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人员50名、无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人员53名(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检人员的基本情况。通过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苯系物浓度,检测工作场所X射线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和受检人员的个人有效剂量,判断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超过接触限值。对受检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内科检查、血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率测定、晶状体浑浊情况检查等,比较不同作业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差异。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X射线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年龄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9.8±4.4)岁对(27.8±4.5)岁、(30.3±3.6)岁对(27.8±4.5)岁, t=-2.015、-2.546,均 P<0.05]。X射线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以及工作场所X射线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苯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苯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均低于规定限值。苯作业组人员的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X射线作业组人员的血红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0.747~62.388,均 P<0.05);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RBC计数高于苯作业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苯作业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298、0.230,均 P<0.01)。相较于对照组,X射线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水平较低,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 4)水平较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41~-18.997,均 P<0.05);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的血清FT 3水平高于X射线作业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62, P<0.01)。对照组、X射线作业组、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1.268, P>0.05)。X射线作业组人员晶状体浑浊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44, P<0.01)。 结论:苯联合X射线对作业人员的血常规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率及晶状体浑浊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两者可能表现出一定的联合效应,应加强对苯与X射线联合作业人员的辐射防护及健康监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褪黑素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的药物存留及对骨微结构改善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褪黑素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type 2 diabetic osteoporosis, T2DOP)大鼠骨组织中的药物存留情况及对T2DOP大鼠骨微结构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95只,其中6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T2DOP大鼠模型,2个月后通过检测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确定造模成功45只。随机选取30只造模成功和30只正常SD大鼠行褪黑素分布实验,分别将两组大鼠再根据注射褪黑素的浓度分成造模高浓度(50 mg/kg)组、造模低浓度(10 mg/kg)组、正常高浓度(50 mg/kg)组和正常低浓度(10 mg/kg)组,每组15只;按取材的时间点(5、15、30、60、120 min)再分成5组,每组3只。对每组大鼠骨组织进行预处理,而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骨组织中褪黑素的药物浓度。另取15只造模成功大鼠,根据是否注射褪黑素及其浓度分为单纯造模组、高浓度(50 mg/kg)褪黑素组和低浓度(10 mg/kg)褪黑素组,每组5只,再取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正常大鼠组),处理8周后运用Micro-CT检测骨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药物分布实验结果显示,在腹腔注射褪黑素后各组大鼠骨组织中均有药物存留,均在给药30 min后药物浓度达到最高,120 min后显著降低。其中正常高浓度组与正常低浓度组相比,在5个时间点两组药物浓度无明显差异;造模高浓度组与造模低浓度组相比,在5个时间点两组药物浓度亦无统计学差异。而造模高浓度组在5、15、30、60、120 min 5个时间点的药物浓度分别为(7.613±2.568)ng/ml、(13.983±2.262)ng/ml、(18.816±1.291)ng/ml、(6.172±1.962)ng/ml、(1.112±0.566)ng/ml,均高于正常高浓度组各时间点的药物浓度。Micro-CT结果显示褪黑素治疗8周后,高浓度组的骨密度[(205.72±28.41)g/cm 3]明显低于低浓度组[(223.63±35.41)g/cm 3],但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组[(158.31±31.86)g/cm 3],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源性褪黑素在骨组织中存在药物分布,且T2DOP大鼠的药物吸收率更高,同时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在骨组织中的药物分布无差异,均可以改善T2DOP大鼠的骨微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