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发性巨大眼眶孤立性纤维瘤一例护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即使在国外也多以个案报道[1,2]。SFT好发于胸膜,但近年来研究表明SFT在纵隔、上呼吸道、腹膜、鼻腔及眼眶等部位也有发生[3]。SFT具有高血管性的特征,复发性的SFT尤为显著,有多个大的供血血管,如果不采取术前措施,切除时可能会因大出血而危及生命[4,5],因此采用传统的眶切除术或颅骨切除术将会有不受控制的出血和残留肿瘤的风险。动脉栓塞术可将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阻断从而起到止血和组织坏死的作用,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总切除术成功率[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3月收治1例复发巨大眼眶内SFT患者,经过多学科救治和精心护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入院后第7天好转出院。随访35个月,患者预后良好。该患者成功经眼动脉栓塞术阻断眼部供血治疗复发性、巨大眼眶SFT,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3年湖北省某地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调查2023年8月湖北省某地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提出防控建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开展病例及相关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描述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就诊经过,分析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开展蜱密度、带病毒率和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本起疫情波及2例病例,死亡1例,续发1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认为首发病例被环境蜱叮咬导致发病的可能性大,续发病例因无防护措施接触患者血液从而导致感染,病例搜索未发现其他关联病例.蜱密度监测结果显示,病例家周边农村外环境中游离蜱的平均密度为16只/(布旗100 m·h);宿主动物中,家犬带蜱指数为9只/宿主,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均未检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92名健康人群血清抗体IgM均为阴性,其中28人抗体IgG阳性,抗体阳性率为30.43%.结论 本起疫情为该县首起SFTS家庭聚集性疫情,当地蜱密度和人群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SFTSV可能已在当地流行,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SFTS病例监测和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诊断和救治水平;加强重点地区人群健康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恶性高热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检索、汇总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恶性高热管理的最佳证据.方法 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美国指南库、加拿大医学指南库、苏格兰学院指南网络、新西兰指南组、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国际指南组、英国国家临床研究所、乔安娜布里格斯循证中心、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及相关网站,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3年 8月 31日.由 4名研究员对指南质量独立评价,其余文献质量由 2 名研究员独立评价,提取并汇总形成最佳证据.结果 共纳入 16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 2篇、指南 8篇、专家共识 2篇、系统评价 3 篇,证据总结 1 篇.从人群识别、应急救治、对症处理、术后管理、日常准备 5个方面汇总了 23条最佳证据.结论 护理人员需掌握并熟悉恶性高热的识别方法,紧密配合医生,全方面做好准备,以便能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恶性高热对患者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例艾司氯胺酮致围产期过敏性休克的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为临床工作者及时识别和治疗围产期过敏性休克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科1例足月妊娠患者剖宫产麻醉中使用艾司氯胺酮致过敏性休克的救治过程,通过查阅药品说明书并检索相关文献,协助医师对过敏性休克与羊水栓塞进行区分鉴别,对所用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进行用药教育.结果 该患者麻醉后出现低氧血症和低血压,且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经肾上腺素对症处理后快速好转,故诊断为过敏性休克.根据该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物与不良反应关联性判定标准和Naranjo's评估量表,综合判定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可疑致敏药物为艾司氯胺酮;临床药师告知患者后期就诊时务必告知医师此次严重过敏反应的相关药物.患者于剖宫产术后第6天痊愈出院.结论 过敏性休克与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相似,临床需要仔细鉴别.若患者发生了药物导致的全身过敏反应,临床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立即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延缓或终止疾病进展,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用HFMEA优化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管理流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优化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管理流程.方法成立多学科项目改善小组,梳理ECMO救治全流程,进行失效模式分析,计算风险指数,根据结果制订有效防范措施并实施.结果 ECMO患者救治成功率由 23.5%上升至52.2%,ECMO患者管理流程中潜在失效模式危害评分均明显下降.结论 应用HFMEA可以梳理ECMO患者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优化管理策略,提高患者生存率,确保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60例危重孕产妇ICU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其转归,为重症产科亚专业建设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孕产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主要原因、孕产妇死亡原因、器官支持措施等。结果:研究期间,本院产科共收治39 567例孕产妇,转入ICU 360例,平均ICU转入率0.91%;2016年起,产科收治人数、转入ICU人数及ICU转入率均明显增加。ICU收治孕产妇平均年龄(30.9±5.7)岁,平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7(4,10)分,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1,2)d;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9.0(3.0,17.5)h。ICU孕产妇最主要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占84.72%);48例(占13.33%)行子宫切除,其中42例(占87.5%)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孕产妇转入ICU的前3位病因为产后大出血〔36.94%(133/36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67%(78/360)〕、妊娠合并心脏病〔15.00%(54/360)〕。因产后大出血转入ICU的产妇的首位出血原因为胎盘异常〔63.98%(103/161)〕,其次为宫缩乏力〔28.57%(46/161)〕;产后24 h平均失血量为(4 019±2 327)mL,因产后大出血而切除子宫的产妇逐年减少。研究期间共有2例产妇死亡,为间接产科死亡;3例自动转出(预计死亡),其中1例为间接产科死亡,2例为直接产科死亡;ICU孕产妇病死率为1.39%(5/360)。结论:孕产妇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为产后大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大出血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间接产科死亡超过直接产科死亡,主要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及重症肺炎导致的死亡;ICU已成为救治危重孕产妇的重要阵地以及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教学的组织实施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提高我军卫勤保障能力,陆军军医大学定期组织军事医学综合演练,其中核应急医学救援是军事医学综合演练的重要科目。因此,亟需形成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教学规范化流程。本文首先依据核应急医学救援"杀伤区核伤员紧急救治"和"展开区核伤员早期救治"的两大任务,形成了包括"侦察、检测、分类、洗消、救治"的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教学流程。接着,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通过分析学员在学习前后救援能力的变化,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演练教学开辟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实现心肺脑复苏患者特征分析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并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实现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患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2016年12月26日7:45至2022年8月26日7:45出诊OHCA患者的首份心电图、临床特点、院前急救措施及院内回访情况等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的格拉斯哥匹斯堡脑功能分级,分为CPCR组(1~2级)和非CPCR组(3~5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复苏时间及复苏后生命体征的差异,探讨实现CPC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出诊抢救OHCA 6 040例,实施院前抢救3 002例,第一时间心电图为可除颤心律185例,可除颤心律率为6.16%。院前存活293例,院前存活率为9.76%;存活出院170例,存活出院率为5.66%;最终实现CPCR 44例,占存活出院患者的25.88%。CPCR组和非CPCR组在有无第一目击者救治、可除颤心律占比、是否除颤、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疼痛刺激反应、自主呼吸、对光反射、脉氧、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PCR组在可除颤心律(75.00% vs. 10.44%)、除颤(70.46% vs. 9.24%)、ROSC后有自主呼吸(86.36% vs.17.27%)及脉氧>92%且收缩压>90 mmHg(86.36% vs. 39.76%)等占比明显高于非CPCR组。CPCR组和非CPCR组在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至医生接诊时间、CA至首次除颤时间、CA至ROSC时间、CA至出院或院内死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院前复苏成功最终实现脑复苏的患者具有OHCA至首次医疗接触、首次医疗接触至ROSC时间短、ROSC后院前生命体征管理到位并伴有部分神经功能恢复、同时院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充分的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严重创伤出血救治中的生命支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失血性休克和致死性出血是战伤和非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手术室内死亡的80%以上,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此类患者救治是创伤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核心问题。院前损害控制性复苏措施,包括遵循ABCs法则,基于院前转运时间实施相应的输血、输液策略,基于具体伤情维持血压、使用氨甲环酸等;院内损害控制性复苏的核心是大量输血,及早纠正创伤性凝血病。院前损害控制性外科主要包括颈椎等脊柱的保护、骨盆带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直接压迫止血等,针对不可压迫致命性出血的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最有希望的救命技术。院内损害控制性外科包括损害控制性剖腹、剖胸、骨科手术和开颅手术等。只有在黄金时间内配合实施损害控制性外科手术和损害控制性复苏,才能最终挽救此类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原因: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多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中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 EPI)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ELBWI)的死亡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山东省22家NICU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出生,胎龄<28周的EPI和/或出生体重<1 000 g的ELBWI的活产婴儿围产期资料、临床救治情况和结局。根据出院时或纠正胎龄40周(放弃治疗和转院者)的存活状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死亡患儿实际接受的救治措施和家属的救治态度,进一步分为救治无效死亡组和放弃治疗死亡组。并对救治无效死亡组患儿进行根本死亡原因分析,并与存活组比较,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PI和/或ELBWI早期存活率的危险因素;对放弃治疗死亡组婴儿,调查其主要放弃原因。结果:研究期间有379例EPI和/或ELBWI,排除信息不完整8例,最终纳入371例进行分析。其中符合EPI诊断245例(66.0%),符合ELBWI诊断256例(69.0%),两者均符合130例(35.0%)。371例中存活226例(60.9%),死亡145例(39.1%),其中救治无效死亡75例(占死亡51.7%)、放弃治疗死亡70例(占死亡48.3%)。救治无效死亡的前3位根本死亡原因为败血症(22例,29.3%)、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14.7%)、重度窒息(11例,14.7%)。低胎龄( OR=0.745,95% CI:0.595~0.934)、低出生体重( OR=0.997,95% CI:0.995~0.999)、早发型败血症( OR=2.323,95% CI:1.180~4.573)、入院体温< 35.5 ℃( OR=2.101,95% CI:1.106~3.989)、新生儿窒息( OR=1.992,95% CI:1.048~3.788)、新生儿肺出血( OR=2.247,95% CI:1.003~5.033)为影响EPI和/或ELBWI早期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激素≥1次可以降低EPI和/或ELBWI的死亡风险( OR=0.487,95% CI:0.238~0.998)。70例放弃治疗死亡病例中,主因担心预后放弃治疗48例(68.6%),经济原因11例(15.7%),既因经济原因又担心预后9例(12.9%),严重先天畸形2例(2.9%)。 结论:宫内感染、新生儿窒息和入院低体温等是EPI和/或ELBWI救治无效死亡的主要因素;放弃治疗死亡与救治无效死亡占死亡构成比基本相等,救治信心不足、顾虑后遗症是家长决定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