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瘾障碍数字疗法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成瘾障碍数字疗法已经开始应用于多种成瘾障碍的评估、治疗和管理。成瘾障碍数字疗法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新兴医疗技术,目前缺乏临床、研发和应用的共识。本共识通过总结讨论成瘾障碍数字疗法的研究应用现状,初步确定了成瘾障碍数字疗法的医学价值、应用方向和研发原则。成瘾障碍数字疗法在预防、评估和治疗等多个环节有效,可独立或联合使用;核心内容首选循证医学证据较强的心理和行为疗法;研发标准有待完善,需要关注数字疗法相关技术风险。本共识旨在为医护、研发和使用机构提供信息参考,以期促进成瘾障碍数字疗法的健康高效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疗法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数字疗法作为预防、管理和控制疾病的干预方案,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逐渐得到业内认可。相比于传统疗法,数字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患者对医生诊疗的时间需求,从而提供更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目前,数字疗法在国外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辅助治疗慢性病、成瘾性行为及精神障碍,全球多家监管机构陆续将数字疗法纳入监管和医保报销体系之中。在中国,数字疗法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该领域已获得较高的关注度。本文总结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干预效果不显著、评价指标单一、团队服务不健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幅度小等问题,提出将数字疗法应用于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可行性:将5G技术与数字疗法结合,在筛查阶段,运用数字疗法实现个性化健康参数的实时跟踪;在评估阶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综合评估用户健康风险;在干预阶段,将线上的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与线下健康服务有机结合,实现连续性、动态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青少年高危精神病性体验与数字成瘾的关系:睡眠紊乱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考察儿童青少年群体高危精神病性体验的检出率,探索其与数字成瘾的关系以及睡眠紊乱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分别在2021年及2022年,对四川省某市全体中小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2022年的样本中,筛查了高危精神病性体验个体,测量了网络游戏成瘾程度、手机成瘾程度、社交媒体成瘾程度、睡眠质量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并在2021年样本中进行验证.结果:(1)约十分之一的儿童青少年经历过高危精神病性体验.(2)三种数字成瘾均与高危精神病性体验存在独立的关联性,并与高危精神病性体验的严重程度和亚型均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其中与妄想症状关联度更高.(3)睡眠紊乱在儿童青少年数字成瘾与高危精神病性体验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论:数字成瘾是高危精神病性体验的新兴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电针联合综合性接受与实现疗法对网络游戏障碍患者网络游戏渴求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究电针联合综合性接受与实现疗法对网络游戏障碍患者网络游戏渴求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网络游戏障碍患者96 例,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48 例予帕罗西汀治疗,治疗组48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电针联合综合性接受与实现疗法治疗,均治疗6 个月.比较2 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中文网络成瘾程度量表修订版(CIAS-R)、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网络游戏渴求程度评价,脑功能涨落图仪分析2 组患者治疗前后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功率.结果 治疗后,2 组HAMD-17、HAMA、PSQI、CIAS-R、SCL-90、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 5-HT、NE功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Ach、DA功率降低(P<0.05),且治疗组5-HT、NE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Ach、DA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联合综合性接受与实现疗法治疗网络游戏障碍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睡眠质量,降低对网络游戏渴求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生态瞬时评估在精神心理数字医疗方向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当代社会智能手机和可穿戴传感器等设备普及,为跟踪心理健康状况和监测疾病提供了新的机会.生态瞬时评估(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EMA)是一种数据收集方法,主要通过智能手机或手环,基于时间或事件发生收集数据,因此可以反映被试者当下最真实的状态.目前此方法已应用于监测健康相关因素,明确症状改善的程度,辅助治疗疾病以及初步实现预测病情的发展.虽然进行密集的纵向数据收集有时对被试者来说耗时且任务繁重,但EMA方法的精准性和实时性使其具备了独特的优势,特别适用于情绪及行为等多变数据的收集分析.在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成瘾及行为问题等精神心理疾病领域中,EMA方法目前已应用于疾病监测、预测、干预与治疗等研究中.而EMA尚存在自我报告的局限性、频繁采集数据影响依从性等不足.本文旨在为今后研究使用该方法更好地监测患者精神心理健康水平、预测心理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以及开发更智能的线上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数字医学”发展与伦理问题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数字医学是医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医学新形态.数字医学在产生与发展中形成数字医院管理、数字医学工程和数字医学研究三个领域.数字医院源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开发应用和网络建设;CT的发明和使用是数字医学工程的巨大突破,也被公认为是数字医学的发端;数字医学研究则肇始于“数字化人体的研究”.数字医院管理的信息安全、知情同意、患者的隐私保护,数字医学工程的二次侵害、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成瘾问题,数字医学研究中人的尊严等伦理问题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冰毒成瘾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冰毒成瘾对工作记忆不同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69名冰毒成瘾个体和健康个体,基于Baddelev的工作记忆多成分模型,采用数字倒背任务、视空广度任务、2-back任务、数字转换任务、数字Stroop任务分别测试言语工作记忆容量、视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和中央执行系统的刷新、转换、抑制能力.结果:冰毒成瘾组的工作记忆容量、刷新和转换能力与健康对照组均没有显著差异,但抑制能力显著差于健康对照组.冰毒成瘾个体的抑制能力与成瘾时长和首次使用冰毒的年龄均没有显著相关.结论:冰毒成瘾个体工作记忆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抑制能力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咖啡对健康青年人脑血流灌注短期影响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磁共振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技术研究饮用咖啡对健康青年人脑血流量(CBF)的短期影响及脑血流量变化与脑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37名健康志愿者(男15例,女22例).给予醇品咖啡,剂量为0.05 g/kg(咖啡因剂量约1.0 mg/kg).分别于饮咖啡前、饮咖啡后30 min进行相关量表测试(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语言流畅性)和3D-pC-ASL数据采集.对饮咖啡前、后的量表评分.用dcm2nii软件对3D-pC-ASL数据进行预处理,用SPM8对全脑CBF进行配对t检验,使用REST软件提取有意义脑区ROI得到CBF的相对值.然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与各量表评分结果输入至SPSS 22.0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饮咖啡后30 min与饮咖啡前相比,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及语义流畅性测试结果显著增加(P<0.001).双侧额叶(额上回、额下回、部分额中回)、双侧边缘叶(豆状核、壳核、海马旁回、胼胝体及扣带回)、右侧枕颞内侧回、双侧颞叶及脑干脑血流量显著增加(P<0.001,Alphaism校正);而双侧小脑半球、双侧枕顶叶、左侧颞叶、双侧部分额中回脑血流量减低(P<0.001,Alphaism校正).语义流畅性测试结果与右侧枕颞内侧回、右侧颞上回及颞中回CBF具有相关性(P<0.05);数字符号测试结果与双侧额叶、颞叶、岛叶前扣带回及右脑的基底节区、桥脑CBF具有相关性(P<0.05);数字广度测试结果与双侧尾状核、壳核、基底节区、桥脑、海马及海马旁回CBF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健康青年人饮用咖啡后,兴奋性提高、话语增多、学习、记忆能力及执行能力提高;相应功能脑区血流量增加;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说明脑血流量增加可能是上述脑区功能活跃的生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重度癌痛患者居家止痛药物治疗依从性综合干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居家癌症患者止痛药物治疗依从性综合干预方式,提高癌痛患者居家服药依从性.方法 自行设计居家癌痛患者止痛药物服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便利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宁养院收治的居家癌症中、重度疼痛患者143例.调查影响止痛药物服药依从性的主、客观因素和心理因素,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认知干预,心理疏导等综合干预,干预前后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自我报告问卷、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和疼痛缓解程度的划分进行评定.采用自身对照,比较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患者服用止痛药物完全依从和非依从的数量和依从性评分.比较综合干预8周后,完全依从和非依从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缓解程度和疼痛缓解显效率.结果 影响患者止痛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害怕吗啡成瘾(16.37%,37/226);用药单一,药量不足(15.93%,36/226);担心药物不良反应(13.72%,31/226).不同影响因素数量的患者NRS评分下降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7,P=0.006).综合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完全依从和非依从的患者数量及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83,P=0.000;t=-7.387,P=0.000).综合干预8周后完全依从和非依从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缓解程度和疼痛缓解显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572、62.998,均P=0.000).结论 针对影响中重度癌痛患者居家止痛药物服药依从性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进行止痛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综合干预,提高了中重度癌痛患者居家止痛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缓解了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特点及与渴求感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抑制控制特点以及抑制控制资源消耗后渴求感的变化,为开展相应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在沈阳师范大学采用海报招募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手机依赖和非依赖大学生各40名,各分为两组,进行有无手机震动干扰的数字Stroop任务,并在任务前后测量手机渴求感.结果 无论有无手机震动干扰,手机依赖组的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非依赖组(F=19.34,P<0.01).在手机震动铃声干扰下完成抑制控制任务后,手机依赖大学生对手机渴求感提升(t=-6.02,P<0.01).手机依赖大学生所在的实验组1、实验组2渴求感后测成绩与Stroop冲突效应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0.51,P值均<0.05).结论 手机依赖大学生一般抑制控制和手机相关抑制控制均较差,抑制控制任务完成会导致手机渴求感显著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