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推进大型公立医院发展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主体,始终承担着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责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公立医院面临社会环境的变化、改革发展的需求及目标职能的转变等一系列新的形势,亟需破解自身能力建设不足、运营压力沉重、传统模式受到冲击、定位和模式不断调整等诸多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都应以坚持公益性为根本立足点,加快落实医疗资源科学规划和均衡布局,通过对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调整,积极帮助公立医院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尽快实现释压纾困;公立医院则应积极借助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科技创新蕴藏的巨大潜能,实现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为国家整体战略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智能在超声评估风湿性病病肌骨损伤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超声可进行无创、实时、动态显像,有助于低成本、快速评估风湿性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由于超声图像受到操作者依赖性、患者依赖性和仪器依赖性的影响,同时存在风湿性疾病异质性等多种因素,因此超声成像临床应用变得具有挑战性。本综述概述了机器学习技术和深度学习方法在风湿病肌骨损伤中的应用,介绍了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在滑膜、软骨、肌肉组织中的定位、诊断病变,以及疾病活动性分析中的作用;此外,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肌肉骨骼超声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氧饱和度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肾氧饱和度(RrSO 2)和腹部局部氧饱和度(A-rSO 2)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变化规律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连续选取2019年4-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体外循环(CPB)下行房间隔缺损和/或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13个月,体质量4.5~1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应用近红外线分光仪的探头分别固定于患儿右肾体表定位处和肚脐下方1 cm,术中持续监测患儿RrSO 2和A-rSO 2。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T 0),体外循环开始即刻(T 1),阻断升主动脉后5 min(T 2),体温最低时(T 3),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T 4),停机后5 min(T 5)的RrSO 2、A-rSO 2、平均动脉压(MAP)、鼻咽温等参数的变化。记录术中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等相关情况。记录围术期(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开始进食时间等相关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儿,患儿RrSO 2和A-rSO 2基础值分别为(70.00±7.50)%、(70.70±11.29)%。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1时下降,在T 2、T 3、T 4时逐渐升高,在T 5时恢复至T 0水平。患儿RrSO 2和A-rSO 2在T 0、T 1、T 2、T 3、T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儿A-rSO 2与RrSO 2呈正相关( r=0.806, P<0.01),RrSO 2和A-rSO 2均与MAP呈正相关( r=0.565、0.605,均 P<0.05),与鼻咽温均呈负相关( r=-0.365、-0.331,均 P<0.05)。其中,术后发生AKI患儿3例,AKI总体发生率10%(3/30例)。与T 0比较,患儿RrSO 2值在T 1、T 2、T 3、T 4时明显降低( P<0.05)。术后发生胃肠功能滞后患儿6例,胃肠功能滞后总体发生率20%(6/30例)。胃肠功能滞后患儿A-rSO 2值在T 0~T 5明显低于未发生胃功能滞后患儿( P<0.05)。 结论: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监测手段,近红外线光谱技术在婴幼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术期肾功能和肠道功能的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S)定位,对10例儿童足跟部轮辐伤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并一期皮瓣去脂。其中Ⅰ级轮辐伤3例,Ⅱ级轮辐伤5例,Ⅲ级轮辐伤2例,皮瓣面积4 cm×8 cm~5 cm×13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例皮瓣均完全存活,术后无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情况发生,1例创面愈合不良通过换药后愈合。所有患儿均随访6~37个月,平均15.3个月,2例因皮瓣臃肿、中度瘢痕增生于术后半年行皮瓣修整手术。末次随访受区3例出现轻度瘢痕增生。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2例,感觉恢复至S 3+ 3例、S 3 5例、S 2 2例。 结论: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创面手术安全有效,能有效缩短皮瓣切取时间并降低供区并发症,具有血供可靠、供受区损伤小、疗效显著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 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 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 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手外科显微骨科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外伤致足部软组织缺损伴有深部无效腔创面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7~73岁,平均41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5 cm×4.0 cm~26.0 cm×8.0 cm,深部均有1~2处无效腔,创面均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感染。根据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及分支特点,术前CDU定位1~3条皮肤穿支,术中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游离皮瓣,携带1~2块嵌合肌瓣,切取皮瓣面积7.5 cm×4.0 cm~26.0 cm×8.0 cm,肌瓣体积为3.0 cm×2.0 cm×2.0 cm~5.0 cm×4.0 cm×3.0 cm。断蒂后将股外侧肌瓣填充深部无效腔,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嵌合穿支皮瓣血运;5例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跟内侧神经、跟外侧神经、胫神经感觉支、隐神经)缝接,重建足底感觉。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外观、质地、血运情况、供区与受区皮肤愈合以及瘢痕增生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患者因部分肌瓣坏死渗出较多,经清创引流换药后延期愈合,其余皮瓣受区与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经12~48(平均24)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功能恢复满意。5例神经缝接的皮瓣感觉恢复至S 2级2例、S 3级2例、S 3+级1例,效果最佳者TPD为22 mm;12例皮瓣未缝接神经,皮瓣仅恢复本体感觉。 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足部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舌侧矫治联合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联合应用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可否安全有效地实现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双颌前突病例14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并于治疗中接受上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切开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测量并比较上颌切牙切缘到腭平面距离,牙根不同水平处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减小,软组织颏部前移[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减小13.09°±1.26°, P<0.001,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MIA)增大9.31°±3.11°, P<0.001,零子午线-软组织颏前点(0-Mer-Pog′)增加(3.22±1.43) mm, P<0.001]。锥形束CT影像测量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中切牙治疗后压入(1.42±0.66) mm, P<0.001,侧切牙治疗后压入(1.35±0.70) mm, P<0.001。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增加,中切牙增加(1.02±0.68) mm, P<0.001,侧切牙增加(0.89±0.63) mm, P<0.001。上切牙根中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减小,中切牙减少(1.28±0.85) mm, P<0.001;侧切牙减少(1.20±0.69) mm, P<0.001。根尖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也减小,中切牙减小(1.39±0.92) mm, P<0.001,侧切牙减小(1.35±0.94) mm, P<0.001。而上切牙冠方、根中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冠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辅以牙槽骨唇侧骨皮质切开微创手术,优化前牙内收过程中的垂直向控制,实现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达到面下1/3及唇部美学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补救性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未达治愈标准而行补救性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ESD患者中有2例病灶切除不完整,2例病灶完整切除、病理切缘阳性,1例病灶剥除过程中发现胃外血管搏动,切除部分病灶后终止手术。手术方式:1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均无中转开腹。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例肿瘤侵犯固有肌层,1例肿瘤侵犯黏膜肌层,1例肿瘤位于黏膜层内,2例为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腹腔镜补救性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是非治愈性ESD后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补救治疗方式。ESD治疗后未达治愈标准患者的病灶小,术中定位困难。术前用钛夹标记+CT重建准确定位有助于精准行胃癌根治性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效果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单侧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位置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应用下颌骨定位导板进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后腓骨游离移植修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2~65岁。下颌骨成釉细胞瘤4例,下颌骨中央性癌2例,下颌牙龈鳞癌4例;Brown Ⅰ类缺损7例,Brown Ⅱ类缺损3例。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方案,3D打印数字化导板,术中应用数字化导板精确重建下颌骨,术后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估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手术设计中对应位置的偏差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比手术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来评估髁突位置变化。结果:手术导板在术中均能顺利就位,腓骨瓣均存活,手术时间(482.56±59.83)min。1例患者术后即出现轻度张口受限,张口度2.5 cm,其余患者未出现钛板外露、术创感染、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面容对称,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术后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术前对应位置相比平均偏差为(-0.69 ± 2.28)mm。锥形束CT结果显示,术后双侧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髁突位置较术前无明显改变。 结论:下颌骨定位导板辅助游离腓骨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有效定位残余下颌骨及髁突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仿真肺结节定位模型:一种肺结节切除的无创定位新方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的3D打印仿真肺结节无创定位模型用于肺结节切除手术中指引肺小结节定位切除,并分析其准确性和切除效率。方法:入选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采用仿真肺结节定位模型进行胸腔镜手术中肺结节定位,并行肺结节切除手术的66例患者,男13例,女53例,年龄25~79(52.7±11.4)岁。其中单发结节患者24例(36.4%),同时性多发结节42例(63.6%)。使用患者的胸部高分辨CT影像数据进行数字重建,并3D打印制备个体化的1∶1等大仿真肺结节定位模型,用于手术中指引肺结节实时定位。分析手术相关参数、结节定位情况、结节切除情况,以及病理结果等资料。术前计划切除的结节按主要病灶结节和额外结节两种类别分别评估该模型指引定位的准确性和切除效率。结果:根据术前评估,66例患者计划切除的主要病灶结节71个,中位最大径0.9 cm(0.6~1.3 cm);计划切除的额外结节77个,中位最大径0.5 cm(0.4~0.7 cm)。所有患者均行全胸腔镜手术,单孔52例(78.8%),三孔14例(21.2%);单发结节患者中行肺段切除18例、楔形切除6例;多发结节患者中行肺段切除5例、楔形切除14例,混合术式23例(其中肺叶切除+肺段切除2例、肺叶切除+楔形切除7例、肺段切除+楔形切除14例)。全组中位手术时间93 min(45~240 min),平均每个结节切除中位时间51.4 min(6.7~147.0 min)。主要病灶结节全部成功切除并在手术台上由外科医生在切除标本中全部剖出,额外结节全部成功切除并在切除标本中剖出85.7%(66/77);模型指引的两种结节定位准确率均为100%。所有主要病灶结节均为恶性,剖出的额外结节恶性比例为21.2%(14/66)。结论:本中心设计的基于3D打印的仿真肺结节定位模型技术是一种无创、准确、便捷的肺小结节定位方法,特别在同时性多发肺结节的定位中更具独特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