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海岛地区蜱媒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舟山海岛地区蜱类所携带的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方法:2020年4—11月,采用布旗法收集舟山海岛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病例居住地周围环境中的游离蜱,采用畜体检查法采集家畜身上的寄生蜱。蜱样本提取RNA或DNA进行荧光RT-PCR检测,以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查菲埃里克体、新型布尼亚病毒、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沃尔巴克体、山羊无形体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初筛。扩增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蜱样本99只,其中游离蜱样本39只,寄生蜱样本60只。在蜱样本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沃尔巴克体和山羊无形体核酸阳性。此次检出的沃尔巴克体与日本报道的沃尔巴克体(AB025965)同源性为98.70%;立克次体与中国云南立克次体03(KY433580)、日本立克次体LA16同源性为99.83%;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2个进化分支: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桐城(MK045683)及韩国济州岛(GU064903)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同源性为100.00%,另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金寨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MK045694)同源性为99.70%。结论:舟山海岛地区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山羊无形体和日本立克次体的自然疫源地,暴露居民存在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以蜱虫为传播媒介,专性寄生于啮齿动物、反刍动物、鹿、马以及人类。当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蜱虫吸食人类血液时,会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传播至人体内,导致无形体病。随着人类户外活动的增加,蜱虫和人类的接触机会增多,患无形体病的概率也相应增大。无形体病确诊患者经强力霉素治疗大多可以痊愈,但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有并发癫痫、肾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全面了解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致病机制,可以为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因此,本综述简介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致病相关蛋白质,然后从干扰细胞骨架重塑、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固有免疫应答失调三个方面总结了该病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并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同时检测立克次体目中7种重要病原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及优化检测立克次体目中7种重要病原菌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可同步检测并明确感染类型。方法:根据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ompB基因、恙虫病东方体 groEL基因、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gltA基因和贝氏柯克斯体 com1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至同一方案,对该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等进行评价,并使用该方法对模拟样本和实际样本进行检测。 结果:7种病原菌标准曲线的 Ct值与模板拷贝数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均 R2>0.990 0),所建立方法最低检测限均为1×10拷贝数/μl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96份蜱虫核酸提取物样本中,1份样本检出贝氏柯克斯体,3份样本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80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标本DNA中,1份样本检出恙虫病东方体,2份样本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结论:本研究基于TaqMan-探针qPCR方法,将7种病原菌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优化至同一方案,克服目前不同立克次体目病原菌采用不同的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的缺点,可将临床样本中立克次体目的7种重要病原菌精确定位检测至种,明确感染病原菌类型并缩短检测时间,有助于对患者的精准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2年安徽省铜陵市鼠形动物中4种病原体的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对铜陵市鼠形动物病原体感染情况的调查,为本地鼠媒传染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 年 1 月至 12 月,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义安区、铜官区和郊区进行鼠类监测和标本采集,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脾、肝、脾、肺组织中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等4种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捕获234 只鼠形动物,病原总检出率为4.27%,汉坦病毒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均为 2.14%;汉坦病毒在黄胸鼠和褐家鼠中检出率为 3.77%和 1.59%,在不同生境中,重点行业鼠形动物中汉坦病毒检出率为 6.67%,农村居民区为 2.15%;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在北社鼠、褐家鼠和黄胸鼠中检出率依次为 8.33%、4.76%和 0.94%,在不同生境中,农田耕地鼠形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为6.25%、农村居民区为 2.15%.结论 铜陵市鼠形动物中存在病原体感染,需加强鼠类防制及鼠媒传染病控制,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山东省部分地区媒介蜱类携带病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为探究山东省部分地区蜱类及其携带病原体情况,本研究对 2021-2022 年在山东省 7 个地区采集的游离和寄生蜱标本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 5 种常见蜱传病原体进行PCR检测,统计其病原体的自然携带情况,并对阳性样本的病原体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蜱虫样本包括 2 属 4 种,分别包括长角血蜱 145 只、嗜群血蜱 2 只、铃头血蜱 2 只和血红扇头蜱 5 只.PCR检测结果显示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34 份,总阳性率为 22.08%;携带无形体样本 29 份,总感染率为 18.83%;泰勒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总感染率分别为 5.84%和 0.65%,所有样本均没有检测到回归热螺旋体感染.结果提示,长角血蜱为山东省内优势蜱种,不同蜱种内存在较高病原体感染率,应加强当地对蜱虫监测和防控宣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蜱及蜱传疾病研究领域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比较分析国内外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前景,为我国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方法 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检索200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有关蜱及蜱传疾病文献,使用CiteSpace6.2.R2对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后纳入中文文献944篇,英文文献27 428篇.国内外蜱及蜱传疾病主题文献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英文文献数远超过中文文献.国内研究热点为森林脑炎、莱姆病、非洲猪瘟、长角血蜱、草原革蜱等;国外研究热点为莱姆病、森林脑炎、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蓖子硬蜱、微小扇头蜱等.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方向一致,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内研究前沿依旧侧重于森林脑炎、巴贝虫病、非洲猪瘟等疾病,并逐渐将分子技术应用于蜱传病原体检测等;国外研究前沿侧重于分子检测、疫苗、复合感染诊断等.结论 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国内外均在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One Health(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处于世界前列.但我国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与国外相比,仍需扩大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善与其他各国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以全健康理念为防治我国蜱及蜱传疾病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多方法组合调查新疆阿勒泰地区6种常见鼠传致病菌流行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鼠传疾病是对人类危害较大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全球化使得鼠传疾病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出现了多种新发鼠传疾病的发生及旧传染病的复燃.[目的]调查新疆阿勒泰地区常见的鼠传致病菌在啮齿动物中的流行状况,为当地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捕获啮齿动物,无菌收集其脾脏和肾脏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TaqMan探针法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p.)、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6 种常见的鼠传致病菌.采用 16S rRNA 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常规 PCR 扩增后,应用Illumina测序和Nanopore测序进一步检测致病菌,同时对脾脏组织进行巴尔通体体外分离培养.比较qPCR、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离培养的结果.[结果]共捕获啮齿动物 8 种 66 只,其中,乌拉尔姬鼠(Apodemus uralensis)31 只,占捕获总数的 46.97%,其余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等.qPCR检测常见的鼠传致病菌感染率为巴尔通体 31.80%(21/66)、问号钩端螺旋体 1.50%(1/66)、恙虫病东方体 1.50%(2/66)、莫氏立克次体 3.00%(1/66)和土拉弗朗西斯菌13.60%(9/66),未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Illumina测序分析通过质控的 23 份样品检测出致病菌,以巴尔通体为主;16S rRNA基因Nanopore测序分析通过质控的 11 份样品检测出巴尔通体,其他 5 种常见的鼠传致病菌未检出.有 11 份脾脏组织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6.67%(11/66).[结论]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啮齿动物可携带巴尔通体等多种鼠传致病菌,应关注并加强该地区相关传染病的防治工作.qPCR、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基因测序 3 种检测方法可互相补充,更全面地了解当地啮齿动物携带致病菌的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革蜱感染立克次体、无形体及埃立克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了解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森林革蜱感染立克次体、无形体及埃立克体等病原体情况,并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方法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家畜体表采集寄生婢成蜱76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用针对16S rRNA基因和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A)保守区域的引物同时检测立克次体,用针对16SrRNA基因的属特异性引物检测埃立克体、无形体.对检出的阳性样本,使用巢式PCR扩增获得gltA和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L).用PhyML 3.0软件进行最大似然法进化树构建.结果 采获蜱经鉴定均为森林革婢.从上述采集蜱中检出立克次体阳性8份,其中四子王旗6份(6/35,17.14%),土默特左旗2份(2/41,4.88%),测序结果显示均为劳氏立克次体.对3个基因序列的进化分析,上述菌株分成2个不同的分支,当地流行的劳氏立克次体有一定遗传多样性.未检出埃立克体和无形体.结论 内蒙古的革蜱中存在劳氏立克次体的流行,且存在一定遗传多样性.劳氏立克次体为人类病原体,在内蒙古局部地区较高的阳性率提示可能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2016年满洲里口岸地区病媒生物携带病原体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满洲里口岸地区蜱传、鼠传疾病病原体携带情况.方法 2016年在中国-俄罗斯边境满洲里口岸地区采集蜱和鼠,采用PCR和RT-PCR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巴贝西原虫(Babesia spp.))、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和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结果 共采集到132只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出率为37.88%(50/132),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出率为0.76%(1/132),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为25%(33/132),中华革蜱中同时检测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莱姆病螺旋体,存在复合感染的情况,未检出巴贝西原虫和汉坦病毒.17只鼠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出率为41.18%(7/17),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为5.88% (1/17),未检出鼠疫耶尔森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汉坦病毒和巴贝西原虫.结论 满洲里口岸地区蜱、鼠样本中检出多种病原体,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当地蜱、鼠及其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朝边境地区林区鼠类几种重要蜱媒病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东北林区啮齿动物蜱媒传染病感染状况,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吉林省集安、辽宁省宽甸林区捕获的野鼠进行7种蜱媒病原体IgG抗体检测,检测鼠血清75份,斑点热立克次体、粒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伯氏疏螺旋体、蜱媒脑炎病毒、新布尼亚病毒、土拉弗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3%、8.00%、14.67%、4.00%、1.33%、6.67%、1.33%,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χ2=19.83,P=0.003).不同鼠种对7种蜱媒病原体抗体检出阳性率各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份野鼠标本中,复合感染率为8%.调查地区野鼠中7种蜱媒病原体感染比较普遍,以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查菲埃立克体阳性率为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