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秭归县日本斑点热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秭归县日本斑点热患者的流行和临床特征,为提高日本斑点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系列分析。研究秭归县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确诊并住院的18例日本斑点热患者,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60(54,68)岁。收集病历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8例日本斑点热患者,17例为农民,1例为教师,均有野外接触史。主要发病时间为4至10月,春秋季最多。患者首发症状一般为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15例患者出现皮疹,12例出现焦痂,3例患者无皮疹和焦痂;患者中10例双下肢水肿,3例出现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15例患者白细胞正常或降低,11例血小板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升高,17例白蛋白降低;13例丙氨酸转氨酶和14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11例尿蛋白异常。结论:日本斑点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作为立克次体感染主要特征的焦痂与皮疹并非在所有患者中存在,因此增加了日本斑点热的诊断难度,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误,甚至死亡。医疗工作者应在日本斑点热高发季节提高对有野外接触史的不明原因高热患者感染立克次体的警惕,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等及早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舟山海岛地区蜱媒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舟山海岛地区蜱类所携带的病原体多样性及其基因同源性。方法:2020年4—11月,采用布旗法收集舟山海岛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征病例居住地周围环境中的游离蜱,采用畜体检查法采集家畜身上的寄生蜱。蜱样本提取RNA或DNA进行荧光RT-PCR检测,以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查菲埃里克体、新型布尼亚病毒、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沃尔巴克体、山羊无形体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初筛。扩增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蜱样本99只,其中游离蜱样本39只,寄生蜱样本60只。在蜱样本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立克次体、沃尔巴克体和山羊无形体核酸阳性。此次检出的沃尔巴克体与日本报道的沃尔巴克体(AB025965)同源性为98.70%;立克次体与中国云南立克次体03(KY433580)、日本立克次体LA16同源性为99.83%;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2个进化分支: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桐城(MK045683)及韩国济州岛(GU064903)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同源性为100.00%,另一个进化分支与安徽金寨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MK045694)同源性为99.70%。结论:舟山海岛地区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山羊无形体和日本立克次体的自然疫源地,暴露居民存在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1例散发性急性 Q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散发性急性Q热的临床特征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经病原宏基因组学测序(mNGS)和(或)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Q热抗体)诊断的散发性急性Q热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7例(7/11),女性4例(4/11),年龄32(30,41)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1/11),疲倦(8/11)、头晕(8/11)、头痛(8/11),寒战(5/11)、肌痛(5/11),咳嗽(2/11),呼吸困难(2/11),恶心(2/11),呕吐(2/11),腹泻(2/11),腹痛(2/11)。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绝对值增高(3/11),CRP升高(9/11),PCT增高(3/11),ESR升高(5/1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7/11),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7/11),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8/11),乳酸脱氢酶升高(5/5),铁蛋白升高(4/5)。Q热抗体阳性1例(1/6),mNGS检测阳性10例(10/11)。9例患者因诊断明确而调整治疗方案,其中8例根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1例依据Q热抗体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2例患者因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方案中包含莫西沙星,且在检测结果提示时症状已得到控制而未调整用药。11例患者在临床转归方面均为临床治愈或好转。结论:散发性急性Q热患者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可疑病例应积极行mNGS和Q热抗体检测,以减少因漏诊、误诊导致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NGS在15例海南危重型立克次体病早期救治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危重型不典型的立克次体感染者早期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临床诊断危重症立克次体患者的临床特征、血生化结果、外斐反应结果、影像学资料及mNG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Fisher精确性检验比较mNGS和外斐反应的阳性率。结果:15例立克次体病患者中均有发热症状,头痛12例,但具有诊断意义的典型皮疹或焦痂仅为3例,发生脓毒症休克6例,多器官功能障碍15例;血液mNGS阳性15例,其中10例患者在血液中检测出普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其余5例检测出莫氏立克次体,mNGS阳性率显著高于外斐反应(15/15比0, P<0.001)。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被给予多西环素等治疗,其中14例好转出院,1例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出院后1周死亡。 结论:mNGS能够提高常规检测结果为阴性的非典型立克次体的检出率,可为危重型立克次体病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950-2021年中国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斑疹伤寒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我国斑疹伤寒防控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和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传染病历史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1950-2021年斑疹伤寒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圆形分布法对斑疹伤寒的发病情况、死亡情况、病死率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斑疹伤寒流行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和诊断现状。结果:1950-2021年,我国共报告斑疹伤寒发病数452 965例,死亡数7 339例,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的14年中报告发病数均过万。20世纪90年代以来,斑疹伤寒发病数和发病率大幅降低,流行强度以散发为主,但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报告发病数呈上升趋势。斑疹伤寒在全年均可发病,但可呈现一定的季节聚集性,我国斑疹伤寒的发病率高峰集中在夏、秋季,不同省份斑疹伤寒的月发病高峰从北方至南方逐渐向前推移。斑疹伤寒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为1.01∶1(18 529∶18 366),近年来女性发病数逐渐超过男性;≤9岁人群发病数占比最大(18.9%),≥50岁人群发病数呈增加趋势;发病人群职业以农民为主,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学生和散居儿童发病数占比也较大。斑疹伤寒病例从发病日期至诊断日期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6 d,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比较低,检测方法为外斐反应为主。结论:尽管我国斑疹伤寒流行态势整体好转,仍需警惕局部暴发的风险,其防控工作仍面临很多挑战,需加强斑疹伤寒病原体检测和监测能力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和莫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mooseri, R.mooseri)感染情况。 方法:应用磁珠法提取2015-2016年自滇西梁河县、剑川县和玉龙县鼠疫疫源地捕获的2 512只野外鼠形动物肝脏样本DNA,选用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分别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进行基因序列剪切、拼接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同时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感染SFGR的野外鼠形动物有锡金小鼠、斯氏家鼠、灰麝鼩和臭鼩鼱(各1只),总感染率为0.16%(4/2 512);未检出 R.mooseri感染。梁河县和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分别为0.49%(3/611)和0.10%(1/1 029),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未检出SFGR感染。同源性分析显示,SFGR阳性样本的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5.45%~100.00%;4份阳性样本间groEL基因部分序列高度相似,同源性达89.60%~97.40%。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梁河县鼠疫疫源地的3个SFGR阳性样本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94.40%~97.40%;剑川县鼠疫疫源地的1个阳性样本序列单独为1个分支。 结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较低,未发现 R.mooseri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湖北省2016-2021年蜱传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 2016-2021年湖北省蜱传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并进行重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基于2016-2021年报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斑疹伤寒等蜱传传染病个案数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现场调查2021年高发地区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开展人群特征、流行病学史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重症和死亡危险因素。结合现场媒介调查,开展病例家庭及周边草地游离蜱和宿主动物体表蜱监测和检测。结果:2016-2021年湖北省共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3 826例,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占71.30%(2 728/3 826),恙虫病病例占13.04%(499/3 826),斑疹伤寒病例占15.66%(599/3 826)。6年累计死亡44例,病死率为1.15%(44/3 826)。发病高峰为5-7月,农民占84.61%(3 237/3 82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0岁病例占81.02%(3 100/3 826),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P<0.001)。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地区分布涉及16个城市,86个县(区),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发地区病例存在一定的时空聚集性和范围不断扩大趋势。现场捕获微小牛蜱和长角血蜱,宿主动物和草地蜱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94%(7/64)和40.00%(2/5)。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和白细胞计数<2.0×10 9/L是蜱传疾病病例发生重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湖北省报告的蜱传传染病主要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和斑疹伤寒。蜱传传染病重点防治对象为年龄≥50岁的女性,高发流行期要减少野外暴露和蜱叮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罕见病原体重点号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病原体(pathogen)是指能导致人、动物等生物发生感染的媒介统称,主要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和真菌,广泛存在于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组织中,通常情况下在体内达到平衡状态,一般不会发病。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如果某一种病原体突然增多或大量繁殖,或人体免疫力下降体内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导致疾病。如果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相对"罕见",意味着其相关基础研究较少,缺乏相应的检测项目,临床医生很难根据症状判断感染原,因此快速、精准找到病原体,显得尤为重要。本刊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屈平华教授担任本期"罕见病原体"重点号执行编委,对近几年临床分离的罕见病原体进行论述和总结,希望为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诊疗依据及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压氧辅助治疗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重症脑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属于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属,是一类原核生物型、短小棒状或球形状微生物,主要经蜱虫或螨虫叮咬传播 [1]。人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后可出现发热、皮疹、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炎、呼吸衰竭等致命并发症。目前关于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引起重症脑炎的报道较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导致重症脑炎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患者最终病情好转,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同时检测立克次体目中7种重要病原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及优化检测立克次体目中7种重要病原菌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可同步检测并明确感染类型。方法:根据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ompB基因、恙虫病东方体 groEL基因、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gltA基因和贝氏柯克斯体 com1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至同一方案,对该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等进行评价,并使用该方法对模拟样本和实际样本进行检测。 结果:7种病原菌标准曲线的 Ct值与模板拷贝数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均 R2>0.990 0),所建立方法最低检测限均为1×10拷贝数/μl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96份蜱虫核酸提取物样本中,1份样本检出贝氏柯克斯体,3份样本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80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标本DNA中,1份样本检出恙虫病东方体,2份样本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结论:本研究基于TaqMan-探针qPCR方法,将7种病原菌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优化至同一方案,克服目前不同立克次体目病原菌采用不同的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的缺点,可将临床样本中立克次体目的7种重要病原菌精确定位检测至种,明确感染病原菌类型并缩短检测时间,有助于对患者的精准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