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筛查及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拔管后吞咽障碍是气管插管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识别拔管后吞咽障碍,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调整护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筛查及评估工具进行综述,为帮助医护人员早期识别拔管后吞咽障碍患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鼻高流量氧疗联合早期拔管对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麻醉恢复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经鼻高流量氧疗(HFNO)联合早期拔管对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简称扁腺手术)麻醉恢复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RA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接受全身麻醉扁腺手术的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 M( Q1, Q3)]为4(4,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0):HFNO早期拔管组(H组)和常规拔管组(C组)。H组患儿进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后通过鼻导管接受湿化加温的高流量氧气(流速25 L/min)支持,直至意识恢复;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满10 min时拔除气管导管。C组患儿不接受HFNO,自主呼吸恢复超过10 min且出现不耐管现象时,或未出现不耐管现象但自主呼吸恢复满20 min时拔除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恢复期RAE发生率、呛咳发生率、强化护理策略应用率、拔管时间、PACU时长,以及自主呼吸恢复及气管拔管时的各项生命体征。 结果:H组麻醉恢复期RAE累积发生率低于C组[30%(6/20)比65%(13/20), P=0.027];呛咳发生率少于C组[10%(2/10)比45%(9/20), P=0.031];强化护理策略应用率低于C组[20%(4/20)比55%(11/20), P=0.048];拔管时间早于C组[(33.4±4.5)比(42.7±5.3)min, P<0.001],但PACU时长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H组拔管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高于C组[(52.9±9.4)比(48.9±3.1)mmHg(1 mmHg=0.133 kPa), P<0.001]之外,两组患儿在入PACU、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导管、出PACU时的各项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扁腺手术患儿麻醉恢复期,采用HFNO联合早期拔管策略,可显著减少RAE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预康复理念的心脏围手术期肺康复体系对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基于预康复理念的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肺康复体系对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和避免相关肺部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432例术前住院7天行直视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肺康复组(198例)和对照组(234例)。比较两组整体结局指标(包括早期拔管率、ICU停留时间、拔管后高级氧疗支持等)和肺部结局指标(包括肺部并发症、胸腔引流、二次插管等)。结果:两组间术前基础指标和手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肺康复组早期拔管率显著提高、拔管后高级氧疗患者减少,ICU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减少,术后呼吸功能改善( P<0.05)。 结论:建立和实施肺康复体系可提高心外科围手术期早期拔管率,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二次插管和肺部并发症发生,促进围手术期肺部康复,改善患者整体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尿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引起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影响因素,探究早期识别策略与护理防治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870例行PCNL的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相关信息,并且与无尿潴留并发症的患者建立匹配对照,通过构建赋值模型、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CNL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影响因素。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本院开展的膀胱功能训练进行评估,明确其防治术后尿潴留的效果。结果:PCNL术前患者体重指数(BMI)越高,术后发生尿潴留风险越大;患有糖尿病、既往有尿潴留史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尿潴留;术中选择椎管麻醉相对于全身麻醉会显著增加术后尿潴留的风险;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也会明显增加术后尿潴留风险;术后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降低PCNL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论:对于PCNL术后患者,术前BMI高、患有糖尿病、既往有尿潴留史、术中选择椎管麻醉、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长均是术后拔管后出现尿潴留的危险因素,需有所警惕,而拔管前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降低PCNL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具有保护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妇科手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80例,年龄28~64岁,体重52~78 kg,身高154~166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全身麻醉组(G组)和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组(SG组)。SG组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SA-AQLB,分别注入0.4%罗哌卡因25 ml+地塞米松5 mg。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2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于术后1、6、12、24和48 h时记录腹部、盆腔和肩部的疼痛VAS评分,VAS评分>4分时,采用氟比洛芬酯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SG组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升高,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气管拔管时间缩短,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各时点腹部、盆腔和肩部的疼痛VAS评分降低,恶心呕吐、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 P<0.01)。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时,可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G组)。E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两侧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2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行PCIA,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3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5 min,镇痛至术后24 h,维持静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补救镇痛。记录气管拔管时间和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EG组患者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减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和术后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急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 -1·min -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 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 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 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 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 2/FiO 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 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 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 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 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 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 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 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肋间筋膜阻滞-胸部神经Ⅱ型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胸肋间筋膜阻滞(PIFB)-胸部神经Ⅱ型(PECSⅡ)阻滞-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4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0~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3):PECS Ⅱ阻滞-全身麻醉组(P+G组)和PIFB-PECS Ⅱ阻滞-全身麻醉组(P+P+G组)。患者于预麻间分别在超声引导下PECS Ⅱ阻滞(P+G组)和PIFB联合PECS Ⅱ阻滞(P+P+G组),随后入室,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采用七氟烷、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维持。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采用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维持静态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与P+G组比较,P+P+G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缩短,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降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 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于PECS Ⅱ阻滞-全身麻醉而言,PIFB-PECS Ⅱ阻滞-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抑制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不同镇静水平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水平状况,探讨早期不同镇静水平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更好的指导护士开展镇静评估和实施镇静策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纵向研究,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行镇静治疗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结果将患者分为深镇静组98例,浅镇静组103例;通过Cox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和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机械通气开始后≤48 h的早期镇静中,RASS为浅镇静的占63.2%(2 143/3 389),深镇静占35.2%(1 194/3 389),镇静不足占1.5%(52/3 38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镇静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患者气管插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 χ2值为4.73~74.31,均 P<0.05);早期镇静过深是气管插管拔管延迟的危险因素( HR=0.499,95% CI 0.276~0.903, P<0.05);性别、镇静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长、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入院方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 χ2值为4.41~26.20,均 P<0.05);镇静水平越深越不利于患者转归( HR=0.568,95% CI 0.335~0.963, P<0.05)。 结论:镇静水平与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和转归相关,不同镇静水平影响患者临床结局。浅镇静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缩短,有利于患者转归。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镇静评估,根据患者的需要选镇静方式。在无禁忌的情况下,尽早实施浅镇静策略。本研究为临床镇静策略的制订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呼吸支持:获益与风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无创呼吸支持是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的重要呼吸支持策略之一。PARDS患儿早期应用无创呼吸支持策略可能降低或者避免气管插管以及有创呼吸机的使用,同时作为拔管后序贯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重视。但不可忽视其可能导致延迟插管等不良后果。本文主要围绕PARDS中无创呼吸支持的获益与风险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