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R-424对脓毒症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iR-424对脓毒症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与ARDS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儿(含ARDS)资料,记录患儿ARDS发生情况和ARDS患儿病死率,ARDS患儿根据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24的表达。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ARDS患儿miR-424表达与儿童危重症评分(PCIS)、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氧合指数(P/F值)、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IL-8等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DS患儿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iR-424对脓毒症并ARDS早期诊断的准确性,评估miR-424对脓毒症并ARDS组患儿死亡的风险。 结果:共纳入脓毒症患儿121例,其中并ARDS组36例。脓毒症并ARDS组患儿miR-424表达(0.56±0.17)明显低于脓毒症不并ARDS组(0.98±0.26)( t=8.776, P<0.001)。脓毒症并ARDS组患儿miR-424表达与IL-6( r=-0.627, P<0.01)、IL-8( r=-0.651, P<0.01)及CRP( r=-0.472, P<0.05)水平均呈负相关;与PCIS评分( r=0.330, P<0.05)、P/F值( r=0.592, P<0.001)、白蛋白( r=0.496, P<0.05)均呈正相关。ROC显示,miR-424[曲线下面积(AUC)=0.908,95% CI:0.856~0.960]能够区分脓毒症并ARDS患儿和脓毒症不并ARDS患儿。与ARDS存活组相比,ARDS死亡组miR-424明显下降(0.42±0.14比0.63±0.15)( t=3.890, P<0.05);miR-424(AUC=0.845,95% CI:0.696~0.995)降低预示ARDS患儿死亡风险增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424表达( OR=0.001, P=0.033 )、白蛋白( OR=0.553, P=0.040)为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miR-424对脓毒症并ARDS患儿的早期诊断和ARDS预后判定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中儿童严重脓毒症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内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诊治及预后情况。设计: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研究场所:中国西南部8家PICUs,拥有19(13~24)张床位和1 322(1 066~1 452)年入院人数。对象: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共10 598例患者(29 d~18岁)连续入院。筛查和评估所有患者是否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其中10 353例患者因数据不完整或不符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共识标准而被排除;纳入245例数据完整患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最终纳入245例诊断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纳入率2.3%,其中男性占64.0%,<5岁占80.8%,农村患者占60.8%,呼吸系统是观察到功能不全的最常见器官(76.7%),也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37.6%)。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生素(99.0%),免疫球蛋白(88.3%),机械通气(78.4%),血管活性药物输注(59.6%)和皮质类固醇(46.1%)。188例呼吸功能不全患者中,173例(92%)需要机械通气,39例(20.7%)符合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7例(7/39,17.9%)。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23.5(35.25~226.00)h和2(1~5)d。86%患者在脓毒症被识别时已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1%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住院病死率为18.8%。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西南地区主要PICUs儿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治疗和预后。病死率仍然很高。因此改善临床诊治和实施大规模临床试验以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十分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重度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死亡风险因素。方法: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建立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病例总结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14家三甲医院PICU的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的死亡风险因素。根据患儿出PICU时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等临床资料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氧合指数预测病死率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 结果: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中男63例(62.4%)、女38例(37.6%),年龄为(12±8)月龄。死亡组患儿23例,存活组患儿78例。死亡组中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儿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2%(12/23)比29.5%(23/78),30.4%(7/23)比11.5%(9/78),χ 2=4.04、4.76, P=0.045、0.029],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低于存活组[8.7%(2/23)比 41.0%(32/78),χ 2=8.31, P=0.004]。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症评分、PARDS病因、机械通气模式、72 h内液体平衡情况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PARDS治疗第1~3天氧合指数值均高于存活组[11.9(8.3,17.1)比15.5(11.7,23.0)、10.1(7.6,16.6)比14.8(9.3,26.2)、9.2(6.6,16.6)比 16.7(11.2,31.4), Z=-2.70、-2.52、-3.79,均 P<0.05]。死亡组治疗3 d后氧合指数改善程度较存活组更差[0.03(-0.32,0.31)比 0.32(-0.02,0.56), Z=-2.49, P=0.013]。ROC曲线分析示第3天的氧合指数值对中重度婴幼儿PARDS死亡预测的准确度较好(曲线下面积=0.76,标准误=0.05,95% CI 0.65~0.87, P<0.001);当氧合指数取值11.1时,灵敏度78.3%(95% CI 58.1%~90.3%),特异度60.3%(95% CI 49.2%~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评分和72 h内液体负荷情况后,未使用PS( OR=11.26,95% CI 2.19~57.95, P=0.004)、第3天氧合指数值( OR=7.93,95% CI 1.51~41.69, P=0.014)及免疫缺陷( OR=4.72,95% CI 1.17~19.02, P=0.029)均为P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重度PARDS婴幼儿病死率较高,合并免疫缺陷、未使用PS、确诊第3天OI值较高均为其死亡风险因素。PARDS确诊第3天氧合指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膜氧合技术治疗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影响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治疗严重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因素。方法: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中国9家主要儿童ECMO中心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5例ECMO挽救性治疗的严重ARDS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一般资料、疾病危重度和脏器功能、综合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根据出院时的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 t检验、 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ECMO启动前基线情况和ECMO过程中连续监测的指标(小儿危重评分、血小板计数、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95例接受了ECMO治疗的严重ARDS患儿中男55例(58%)、女40例(42%),年龄36.9(0.5,72.0)月龄。12例患儿(13%)存在免疫缺陷。68例(72%)患儿采用静脉动脉模式,27例(28%)采用静脉静脉模式。95例患儿出院存活率为51%(48例),静脉动脉和静脉静脉模式分别为47%(32/68)和59%(16/27)。死亡组患儿比存活组免疫缺陷的例数更多,小儿危重评分、血小板计数、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氧合指数均更低,呼吸机驱动压(ΔP)和氧指数均更高,ECMO前ARDS持续时间更长(均 P<0.05)。年龄、性别、体重及ECMO模式等在不同预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ΔP、高氧指数、低氧合指数和低白蛋白均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均 P<0.05)。ΔP≥25 cmH 2O(1 cmH 2O=0.098 kPa)、氧合指数≤67 mmHg(1 mmHg=0.133 kPa)和氧指数≥35均是预测不良预后的阈值(均 P<0.05)。死亡组和存活组的ΔP、氧合指数、氧指数在ECMO后24 h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并且随着ECMO进程差异逐步扩大;血小板水平从ECMO后7 d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逐渐扩大;血乳酸水平在ECMO应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从ECMO后24 h逐步扩大。 结论:ECMO前高ΔP、高氧指数、低氧合指数、低白蛋白是影响ECMO治疗严重儿童ARDS预后的高危因素。ECMO过程中第24小时起ΔP、氧指数逐渐降低和氧合指数逐渐升高预示预后良好,而ECMO应用后乳酸逐步升高预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在重症腺病毒肺炎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中应用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重症腺病毒肺炎合并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其起病、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病程中的护理重点。结果:20例患儿原发病均为重症腺病毒肺炎,ECMO治疗时长247.50(152.00,296.75) h。治疗后12例(12/20)成功脱离ECMO,存活出院11例(11/20),死亡9例(9/20)。ECMO治疗过程中17例(17/20)患儿出现并发症。出院后随访半年至2年,9例生命质量、社会功能良好,精神运动发育正常;2例因缺血、缺氧脑功能损害,于医院或家庭持续康复锻炼中。结论: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合并ARDS病情危重,当其他治疗手段无效后,ECMO治疗可为可逆性心肺衰竭患儿提供心肺支持治疗,但并发症多且严重,预防和减少相关并发症是ECMO辅助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28例危重新生儿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儿童医院及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接受ECMO治疗的危重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使用ECMO的诊疗过程、结局和并发症。结果:共纳入28例,男21例,女7例;平均出生体重3 187 g(1 760~4 100 g)。原发病为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23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先天性膈疝3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例),心脏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2例,极重度贫血2例,心律失常1例。28例患儿均采用静脉-动脉ECMO模式。ECMO开始时间为生后37.0(19.5,93.8)h,77.3%入院后24 h内开始,ECMO运行时间79.5(46.0,96.8)h,住院时间23.0(6.5,29.5)d。20例(71.4%)ECMO成功撤机。ECMO治疗24 h后血管活性药物评分、氧合指数及血乳酸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最低24×10 9/L)和血红蛋白下降(最低68 g/L),其他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及液体超载17例、机械装置相关并发症8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 结论:对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重症新生儿,ECMO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和循环功能,但易合并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穿心莲内酯磺化物(ADS)雾化吸入对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儿童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研究,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年龄29 d~18岁,且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中重度ARDS患儿。试验组患儿吸入ADS,对照组吸入生理盐水。试验前后分别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细胞因子检测。分析组间人口统计学、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诊疗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儿20例,男15(75.00%)例,中位年龄2.15(1.48,8.01)岁,中位第2代儿童死亡风险评分为12.25(4.53,16.30)分。两组患儿的人口统计学、基础临床资料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降低,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7.50(119.25,5 206.00)pg/mL比-945.00(-3 935.50,495.09)pg/mL, P=0.041]。试验组白细胞介素(IL)-8下降、对照组升高[303.22(-452.00,1 172.38)pg/mL比-490.14(-780.25,240.52)pg/mL, P=0.151];试验组IL-6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24.53(-501.76,135.27) pg/mL比-325.85(-633.22,133.75)pg/mL, P=0.3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研究结束时氧合指数优于对照组[11.35(6.00,15.83)比20.65(6.23,38.35), P=0.374],ARDS好转率较高(80%比60%, P=0.62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DS雾化吸入或可降低中重度ARDS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IL-6升高幅度,并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IL-8浓度,且可能改善肺部氧合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上述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高频震荡通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人群不同,临床研究状态及证据水平差异明显。HFOV治疗成人ARDS:目前临床研究证据显示,不推荐HFOV常规用于成人ARDS机械通气治疗。HFOV治疗儿童ARDS:目前既无充分证据显示HFOV优于常规机械通气;也未能证明HFOV有害无益。目前的推荐意见是"在常规机械通气平台压超过28 cmH 2O(1 cmH 2O=0.098 kPa)且无胸壁顺应性降低证据的中重度ARDS患者,HFOV可作为替代性机械通气治疗模式"。HFOV治疗新生儿ARDS:有较为充分的高质量临床研究,现有研究证据显示HFOV在早产儿ARDS治疗中能适度减少慢性肺疾病的发生;急性期改善氧合、减轻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有一定优势;远期对肺功能恢复及神经功能发育也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回顾性分析和系统综述体外膜肺氧合在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和系统评价研究的方法。2014年3月—2020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5例接受ECMO治疗的烧伤合并ARDS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2岁,平均烧伤总面积为58.8%体表总面积(TBSA),其中4例存在重度吸入性损伤。记录患者ECMO开始使用时间、使用模式、持续时长,是否成功脱机及死亡原因等;统计并分析患者ECMO使用前、中、后的氧合和感染指标变化。以“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burn”“inhalation”为检索词,以“Title/Abstract”为检索范围,以建库至2021年8月为检索时间范围,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回顾性论著。提取文章的基本信息及患者样本量、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有无吸入性损伤、ECMO上机指征、ECMO开始时间、ECMO持续时间、ECMO使用模式、ECMO成功脱机率、死亡率、ECMO并发症、CRRT联用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于伤后平均10.2 d开始ECMO治疗,均采用静脉到静脉(VV)-ECMO模式,平均持续时间180.4 h。5例患者中3例成功脱机,其中1例患者存活。4例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脓毒症休克。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均升高;吸入气氧浓度均下降至50%以下;氧合指数(PaO 2/吸入气氧浓度)均升高至20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乳酸、呼吸频率均基本下降。较ECMO使用前,使用中2例未成功脱机患者的PaO 2和SaO 2均下降,乳酸均升高;2例未成功脱机病例在ECMO使用前、使用中的氧合指数均<200 mmHg,PaCO 2均>40 mmHg。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患者的体温均无明显变化,均<38 ℃。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略去未成功脱机病例无此项的指标,下同)基本呈显著下降趋势,使用后有所回升。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略升高,且在使用后无明显变化。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ECMO使用中,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血小板计数正常水平下限。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死亡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升高。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导管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时间最早为1990年,最晚截止到2019年;6项研究样本量小于10,4项研究介于10~20,仅2篇文献样本量大于50;共295例烧伤患者接受ECMO治疗,包括157例成年和138例儿童烧伤患者;总体死亡率为48.8%(144/295);烧伤人群使用ECMO最常见的指征是重度ARDS。157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95例、女62例;36例存在吸入性损伤;5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27%~37%TBSA,2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大于50%TBSA;最常用模式为VV-ECMO,平均于伤后26.5 h~7.4 d开始ECMO治疗,持续90 h~18 d,成功脱机率为50%~100%;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病死率为52.9%(83/157),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MODS和脓毒症。138例儿童烧伤患者中,77例为男童、61例为女童;29例合并吸入性损伤;3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17%~50.2%TBSA;ECMO持续165.2~324.4 h;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病死率为44.2%(61/138)。 结论:ECMO是挽救性治疗烧伤合并ARDS的有效手段,使用过程中应着重防治出血、感染和脏器功能障碍,亟须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指南以进一步提高ECMO的救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治疗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近年来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ECCO 2R)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救治危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但在儿童应用非常少。我院PICU采用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平台开展ECCO 2R,为1例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成功提供部分呼吸支持,为儿童ARDS采用ECCO 2R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我院PICU收治的1例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患儿,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撤机后出现高碳酸血症,采用CRRT平台开展ECCO 2R进行部分呼吸支持,取得良好效果。 结果:患儿,男,1岁4个月,因腺病毒肺炎、重度ARDS,行机械通气和静脉-动脉ECMO治疗,ECMO治疗25 d,撤离ECMO后出现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在CRRT平台上,采用血液净化系统体外循环串联膜肺,开展二氧化碳清除治疗。治疗1 h后,pH值升高11.2%(从7.222升至7.303),PCO 2下降29.1%(从72.6 mmHg降至51.5 mmHg,1 mmHg=0.133 kPa);治疗6 h,高频震荡通气模式下平均气道压下降5 cmH 2O(从20 cmH 2O降至15 cmH 2O,1 cmH 2O=0.098 kPa)。ECCO 2R系统CO 2清除率为29.1 mL/min。ECCO 2R治疗72 h因膜肺血栓形成停止治疗。撤离ECCO 2R后监测血气无CO 2升高。患儿有创机械通气39 d,无创通气5 d,成功撤离呼吸机,PICU住院54 d,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2年,生长发育良好,运动耐力仍差。 结论:ECCO 2R治疗儿童ARDS高碳酸血症,可有效降低PCO 2,维持正常pH值,同时降低呼吸机条件,有助于实施超保护性肺通气,为ECMO撤机提供过渡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