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预防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中低氧血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流量鼻导管吸氧预防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手术中低氧血症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ERCP手术的老年患者116例(年龄≥7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普通鼻导管吸氧组[C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79.8±6.4)岁]和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组[H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81.4±6.7)岁],每组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监测麻醉。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中亚临床低氧血症[90%≤血氧饱和度(SpO 2)<95%,持续时间>5 s]、低氧血症(75%≤SpO 2<90%,5 s<持续时间≤60 s)和严重低氧血症(SpO 2<75%或SpO 2<90%,持续时间>60 s)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 0)、麻醉诱导后即刻(T 1)、进镜时(T 2)、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时(T 3)、退镜时(T 4)、术后苏醒时(T 5)不同时点的SpO 2,以及在T 0、诱导后15 min和T 5时点的动脉血氧分压(PaO 2)、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及酸碱度(pH)值。 结果:C组、H组患者术中亚临床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2.0%(7/58)、3.4%(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5);H组患者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为8.6%(5/58),明显低于C组的31.0%(18/58)( P=0.003);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低氧血症。H组患者在T 1、T 2、T 3、T 4时点的SpO 2分别为(98.2±0.9)%、(98.2±0.9)%、(97.8±1.7)%、(97.7±1.7)%,均高于C组的(96.8±2.1)%、(96.4±3.0)%、(96.1±2.9)%、(96.4±3.4)%(均 P<0.05)。H组患者诱导后15 min的PaO 2为(240.5±46.7)mmHg(1 mmHg=0.133 kPa),高于C组的(170.6±33.4)mmHg( P<0.001);两组患者各时点pH值及PaC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ERCP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痛内镜黏膜下切除或剥离术治疗渔民结直肠息肉245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无痛内镜黏膜下切除(EMR)或剥离术(ESD)治疗渔民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荣成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采用肠镜治疗的渔民结直肠息肉患者413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无痛肠镜治疗组(245例)和普通肠镜治疗组(168例),无痛肠镜组患者静脉推注丙泊酚2.0 mg/kg,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反应酌情追加麻醉剂量;普通肠镜组患者不应用任何药物,仅常规鼻导管吸氧。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病理符合率、完全切除率、治愈率、随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无痛治疗组患者术前术后病理符合率(94.5%)高于普通治疗组(9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本组检查前比较,检查中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普通治疗组比较,检查中无痛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痛治疗组完全切除率为98.8%,普通组治疗组为9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随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无痛状态镜下行EMR或ESD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并可增加患者治疗及随诊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儿科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辅助呼吸治疗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辅助呼吸治疗方法包括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无创及有创通气等。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C)是一种新型的辅助呼吸支持方式,最早在儿科的应用是在早产儿中替代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但近年来除了在早产儿及新生儿中应用,HFNC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儿童重症监护室及普通儿科病房中。现对目前HFNC在儿科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在人工气道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使用不同氧疗模式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带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在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中使用不同氧疗模式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带有人工气道并需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的104例重症肺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试验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中、干预后,对照组血压﹑心率均高于试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流量湿化氧疗仪在人工气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中可降低患者术中的缺氧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稳定生命体征,降低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在新生儿领域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生儿无创氧疗方式主要包括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 NIPPV)、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heate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HHFNC)、普通鼻导管吸氧及面罩吸氧等. NCPAP和NIPPV作为两种相对成熟的通气方式,在新生儿呼吸支持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2].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应用NCPAP或NIPPV极易造成患儿鼻中隔损伤,鼻黏膜溃疡、坏死、表皮脱落,鼻部变形,胃肠道胀气及气胸等并发症,患儿耐受性较差,哭闹明显、不易安抚,从而导致镇静剂使用量增加,增加护理人员工作负担[3-5].相对而言,普通经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的患儿耐受性较好、护理便捷,但不能精确调节氧浓度,不能对肺功能起到足够的辅助作用,重症患儿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 HHHFNC逐渐应用于临床,既综合了上述氧疗方式的优势,也提高了患儿的耐受性,并可对肺功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是新生儿疾病的一种重要呼吸支持模式. HHHFNC在国外应用已较普遍,国内应用也在逐步增多[6-7].本文将国内外HHHFN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鼻高流量氧疗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鼻氧疗是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的首要措施.传统氧疗方式有鼻导管、鼻罩、头罩及面罩吸氧等.上述氧疗方式由于气体输送时加温湿化不足或患者不适等原因,输氧最大流速受到限制.传统鼻导管吸氧的氧流量一般为0. 5~4. 0 L/min,最高流速可达15 L/min,但当普通鼻导管吸氧流量 >6 L/min时,未经加温的高流速气体很难在气泡湿化器内被充分湿化,未予充分湿化的干冷高流量气体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包括额窦疼痛及鼻黏膜干燥甚至出血[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鼻高流量湿化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220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15例,接受普通鼻导管吸氧治疗;治疗组患者105例,接受经鼻高流量湿化治疗.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气管插管率、入院至气管插管时间、ICU住院天数、入院后7d及30 d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的入院至气管插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7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湿化治疗可降低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气管插管率,降低7d病死率,并且可以减少体内CO2潴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经鼻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HFNC)对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01 ~2017-12入住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81例急性期(发病24 h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的患者(完成研究76例),随机分为HFNC组34例和普通氧气治疗组42例.HFNC组采用HFNC系统,设置温度为37℃,流速35 L/min,氧浓度35%,再将管路经鼻导管与患者连接.普通氧气治疗组采用双鼻导管吸氧,氧流量3 L/min.治疗持续时间均为14 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肺部感染(CPIS)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90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HFNC组患者死亡1例或机械通气1例,与普通氧气治疗组(2例和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对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7d、14 d CPIS评分及14 d NIHSS评分改善优于普通氧气治疗组(P<0.05).90 d HFNC组患者mRS评分(2.88±1.17)分,低于普通氧气治疗组[(3.60±1.53)分,P<0.05].结论 HFNC可以改善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例重度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儿应用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1例重度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儿应用罗伊适应模式(RAM)的护理经验.方法 2018年6月我院收治1例重度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儿,将RAM应用于该患儿的护理,应用RAM可以引导护士有效地确定患儿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整体护理.结果 该患儿平稳度过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顺利撤离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生命体征平稳,转入普通病房,期间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RAM适合评估危重患儿,能全面评估生理功能和心理社会家庭的问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围产期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并发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手术治疗及围术期管理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资料 患者,女,24岁,以“发热1月余,咳嗽、咳痰半月余”为主诉入住当地医院,按普通感冒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1周后患者以“1.妊娠待产2.发热待查”为诊断再次入院,自然分娩产下一子,Apgar评分9分,婴儿体健,患者仍间断发热,热峰为39℃,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给予吸氧,化痰止咳及抗生素(具体不详)等药物应用后,症状无缓解,且较前加重.遂转入我科继续治疗,查体:体温38.5℃,血压110/50 mm Hg,脉搏115次/分钟,呼吸频率23次/分钟,神志清楚,急性病面容,轻度贫血貌,呼吸急促;触诊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外侧约1.0 cm,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听诊左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3/6级,P2亢进,余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