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S-RISE模式联合情景模拟演练在门诊急救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门诊突发急症患者指来院门诊就诊时突发心血管事件等各种急症[1],需要先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拨打急救电话,并陪同护送至急诊室的患者[2]。调查发现,73.5%的院内患者突发急症地点在门诊[3],每1万门诊量发生突发事件的人次达1.18人次[2,4]。门诊突发急症患者可能比自主急诊就诊的患者病情更加复杂,需要综合管理[5]。由此可见,对门诊突发急症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至关重要。门诊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群,但往往急救知识不足、急救技能欠缺[6,7],因此提升门诊护士的急救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CBS-RISE教学法以病案引导教学(case-based study,CBS)联合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reference-induced self-education,RISE),是以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8]。情景模拟演练具有仿真的特点,是真实工作场景的再现,可以锻炼特定方面的工作能力[9,10]。本研究将CBS-RISE模式联合情景模拟演练应用于门诊护士的急救培训中,旨在提高门诊护士的急救综合能力,加强患者的救护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是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腹腔开放于1940年由英国医生Ogilvie提出,用于救治战伤导致的腹壁毁损。腹腔开放疗法是指术后敞开腹腔不关闭切口或主动打开腹腔的一种治疗手段。腹腔开放的适应证包括严重腹腔感染、创伤、肠缺血性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等。2016版Bjork分类法将腹腔开放创面分为4类9种,第4类为肠空气瘘合并冰冻腹,其处置困难且致死率较高。肠空气瘘指肠腔瘘口周围无皮肤、皮下组织覆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发生率为7%~19%,一旦形成肠空气瘘,死亡率高达42%~66%。导致肠空气瘘的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大于60岁,身体机能差;(2)肠管暴露时间长,肠管干燥,缺血性损伤,机械性损伤;(3)伴有炎性肠病、憩室炎、弥漫性腹膜炎;(4)大容量复苏、再探查次数多;(5)消化道破裂、吻合口漏、腹腔高压等。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非手术处理原则为早期识别和控制脓毒症,保护脏器功能;使用抗生素、穿刺引流等控制感染源;通过胃肠减压、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减少消化液;加强营养支持。江阴市人民医院综合普外一科收治3例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患者,通过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管理创面、控制感染,持续冲洗负压吸引,使创面处于负压、低氧、潮湿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腔内负压辅助闭合技术(endoluminal vacuum assisted closure,EVAC)管理漏出液,将聚氨酯海绵经瘘口插入近端肠管,主动引流消化液,并可将引流出的消化液进行回输。漂浮造口技术管理瘘口,将瘘口与周围创面进行隔离,以保护创面并能将消化液充分引流。通过异体皮或自体皮移植等修复腹壁创面。感染控制后,急性肠瘘转为慢性肠瘘,6~12个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同时可联合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机械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补片修补术、肌皮瓣转移术等进行腹壁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风险预警对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疾病,由于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肺动脉压力增高,机体右心负荷加重,导致右心室肥大引起心脏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易发展成肺心病[1]。肺心病主要为老年人,易并发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增加病情危险性,威胁生命,常见并发症为低氧血症、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等[2]。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是否有肺动脉高压或右心室肥厚进行诊断[3,4]。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预后差,通过优化临床管理提高疗效[5,6]。风险预警针对治疗和管理中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报及提出针对性举措,最终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7]。个性化临床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延伸,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策略,提升临床管理和救治水平[8,9]。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0例无创呼吸机治疗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信息采集现状调查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调查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信息采集现状并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本研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发起的一项前瞻性研究,2022年2-4月制定、发放并回收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信息采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急救单位信息、创伤急救信息采集与存储方式、创伤患者病历资料登记情况、创伤患者信息院前和院内交接的情况以及当前院前急救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几个部分.调查问卷采用微信方式发放至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等地的院前急救相关的120医师、急诊科医师以及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医师,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8份.使用制式信息表格进行信息采集的有143份(96.6%),其余5份为非制式表格.一般资料情况全部可以获取的占16.9%(25/148).既往健康资料方面全部可获取占16.2%(24/148),伤员关键信息全部可获取占23.0%(34/148),超过50%伤员关键信息缺失的占17.6%(26/148),伤情信息如能动态多次记录更利于后期救治,但问卷调查显示仅记录1次的占56.1%(83/148).伤情信息记录方式以文字记录为主,占98.7%(146/148),采用语音、照片、视屏方式记录的均不到50%.被调查者当前所采用的创伤急救信息采集方式的缺点集中于:身份识别存在困难(89/148,60.1%)、患者个人信息不全(99/148,66.9%)、创伤急救过程病情信息记录不全和更新不及时(71/148,48.0%)等几个方面.创伤急救信息采集困难主要原因:信息化程度低(90/148,60.8%)、人手紧张(86/148,58.1%)以及缺乏规范化信息采集方式(84/148,56.8%)等.结论 当前,我国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信息的采集方式有电子信息系统录入、制式表格、手写伤票等多种方式,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伤员身份识别存在困难、个人一般信息和既往健康信息存在较大程度缺失以及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交接不流畅等问题,亟待优化和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移植术后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20例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的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诊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中心确诊的肾移植术后PJP受者20例,所有受者均出现发热、胸闷气短或咳嗽少痰等症状,行胸部CT、实验室检查及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二代测序(mNGS)确诊。PJP受者均采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恶唑:18.75~25.00 mg/kg+甲氧苄啶:3.75~5.00 mg/kg,4次/d)+卡泊芬净(50~70 mg/d)基础抗感染方案,疗程14~21 d。同时治疗其他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并予以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支持治疗及甲泼尼龙、免疫球蛋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治疗。5~7 d行胸部CT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PJP受者,13例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体温(38.8±0.68)℃,7例以胸闷气短症状为主;14例出现低氧血症表现,13例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其余受者予以持续面罩吸氧治疗;17例受者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2~90 d,3例受者因肺部感染持续恶化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结论:PJP是肾移植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进展快、花费高昂、预后较差。及时明确诊断并针对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mNGS检查对于确诊PJP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复方磺胺甲恶唑+卡泊芬净方案的基础抗感染方案效果良好;同时适当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支持治疗及辅助呼吸也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原严重战创伤对机体全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环境下,机体业已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在此基础上发生严重战创伤将导致机体全身产生复杂和严重的影响,增加了伤情评估的难度和救治风险,同时对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也有很大影响。以往对高原严重战创伤认识不足,大多沿用低海拔地区的评估标准和救治模式,导致对高原严重战创伤的误判和救治偏差,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 1]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高原严重战创伤对机体全身的影响,以期为高原战创伤评估和救治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锐器致左侧颈部损伤伴疟疾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颈部锐器伤在临床中较常见,合并颈动脉破裂时病死率高,且生存者常因缺血性脑卒中致残,损伤累及颈部神经和胸导管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急诊手术修复受损组织、恢复脑血流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操作难度大,术后监护治疗要求高;当同时患有疟疾时,其非特异性症状与创伤术后并发症临床表现相似,可能漏诊引起不良后果。在缺乏专科药械和监护设备的条件下颈部锐器伤伴疟疾的诊治流程和预后未见文献报道。笔者报告援非期间1例刀斧砍伤左侧颈部及肩部致颈部血管、神经及胸导管损伤伴疟疾患者,探讨在简陋的医疗环境下颈部创伤伴疟疾的救治经验,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救治流程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接诊的67例创伤骨科患者资料。在全程防护下进行筛查,根据病情进行门急诊处置或住院手术。门急诊治疗26例,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9.5岁。6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14例肢体骨折患者予手法复位后固定制动,2例皮肤裂伤患者予清创缝合,4例髋部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住院手术41例,男14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8.5岁。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接受后凸成形术,1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肘关节置换术,1例跟腱断裂患者行跟腱探查缝合,其余27例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结果:患者以骨质疏松骨折为主,分别占门急诊与住院患者的61.5%(16/26)和68.3%(28/41)。41例住院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 d,住院时间平均为4.5 d,较2019年同期患者(3.1、11.5 d)减少。住院患者中入院伴发热4例、术后发热26例,皆与原发伤或手术创伤相关。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中并发急性肺栓塞。结论:COVID-19防控仍要继续;通过严格的筛查、防护和监督来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行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比例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所增加;血源短缺是影响患者救治的主要问题;对于应手术治疗的创伤骨科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仍应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严重创伤出血救治中的生命支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失血性休克和致死性出血是战伤和非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手术室内死亡的80%以上,占创伤24 h内死亡的70%以上。此类患者救治是创伤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核心问题。院前损害控制性复苏措施,包括遵循ABCs法则,基于院前转运时间实施相应的输血、输液策略,基于具体伤情维持血压、使用氨甲环酸等;院内损害控制性复苏的核心是大量输血,及早纠正创伤性凝血病。院前损害控制性外科主要包括颈椎等脊柱的保护、骨盆带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直接压迫止血等,针对不可压迫致命性出血的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最有希望的救命技术。院内损害控制性外科包括损害控制性剖腹、剖胸、骨科手术和开颅手术等。只有在黄金时间内配合实施损害控制性外科手术和损害控制性复苏,才能最终挽救此类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指导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救治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救治结果及住院时间。结果:实施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后,指导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指导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指导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11%,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5.56%,指导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指导组患者28 d预后痊愈率为86.67%、有效率为11.11%、死亡率为2.22%,对照组28 d预后痊愈率为75.56%、有效率为15.56%、死亡率为15.56%,指导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基于休克指数指导的急救护理措施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