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综合性医院急诊药物中毒869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分析8 695例药物中毒患者的毒物检测资料,研究中毒患者的社会人口分布模式、急性中毒与季节性变化特征。男女性别比为1∶1.63(3 301/5 394),最常见的中毒药物依次为镇静类安眠药(3 727例,42.9%)、除草剂(1 382例,15.9%)和有机磷农药(1 223例,14.1%)。百草枯中毒呈逐年下降趋势,草甘膦和敌草快除草剂中毒增多;中毒病例与季节性变化有相关性。依据药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对如何建立健全镇静类药品管理和用药制度、加强农药管理和保管储存以及急性中毒的抢救和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对预防和减少药物中毒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通过毛发样本分析中国两个城市成年女性的多种农药暴露情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全世界范围内农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们包括多种化学制品,主要分为杀虫剂(如,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盐类、拟除虫菊酯和新烟碱类)、除草剂(例如,酸性除草剂)和杀菌剂(如,唑类)。研究显示,农药的暴露可能对人体产生基因毒性,引起神经损伤和内分泌系统紊乱,并与癌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及解毒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为提高临床救治率,多种新型治疗方法在临床得到认可。本研究就AOPP的中毒机制,经典药物胆碱酯酶复活药、抗胆碱能药的应用近况,其他类药物的新型应用如脂肪乳及血液净化治疗、中西医联合疗法作一综述,全面阐述这些药物及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取得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中毒的急诊评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中毒是一类危及患者生命的常见急重症,早期准确地评估病情并给予恰当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目前急性中毒病情评估尚缺乏统一的方法,常用的各类评分如中毒严重度评分(PS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等,能为急性中毒病情评估提供有用信息,但各评分的不同特点限制这些评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面对急性中毒复杂的临床需求,我们需实施分阶段、动态的评估策略,方能更加准确地评估急性中毒患者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江苏省某县级市医院480例急性中毒住院患者四年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县级医院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中毒住院患者的资料。结果:共有480例急性中毒病例,农药(51.67%)和药物(28.75%)是最常见的毒物种类,以有机磷农药和镇静安眠类药物居多。自杀是最常见的原因(80.00%),90.00%为经口摄入中毒,77.65%的经口摄入中毒予以洗胃、3.23%予以催吐。4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5例行血液净化治疗,5例行心肺复苏治疗。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治愈组、死亡组和自动出院组,其构成比分别为69.17%、1.67%和29.17%。结论:农药中毒的发生率最高,经口摄入是最常见的中毒途径,中毒的原因以自杀最为多见,洗胃、催吐、拮抗剂、机械通气等治疗已被常规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GBZ 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GBZ 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的实施情况,为标准修订积累依据。方法:于2020年2月,选取39家医疗卫生机构的85名职业病及神经内科专家为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建立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专题小组讨论预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对标准的掌握、应用情况和修改建议。结果:调查对象对标准相关知识的掌握主要来源于工作经历(84.7%,72/85)、标准学习(81.2%,69/85)和培训(75.3%,64/85);调查对象所在机构中,98.8%(84/85)可开展CT检查,96.5%(82/85)可开展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89.4%(76/85)可开展脑电图检查,80.0%(68/85)可开展诱发电位检查,72.9%(62/85)可开展核磁共振成像;参与诊断为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脊髓病的毒物中,主要为有机磷(10.6%,9/85)和窒息性气体(9.4%,8/85);诊断为迟发性周围神经病的毒物中,主要为农药类(25.9%,22/85)和窒息性气体(12.9%,11/85);调查对象中,85.9%(73/85)认为急性中毒性脑病分级依据需要补充客观证据,80.0%(68/85)认为周围神经病诊断分级依据中的神经肌电图异常指标需细化。结论:现行标准应用周期较长,分级标准指标中客观检查依据少,标准的适用性有待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0至2022年津冀地区4695例急性毒物中毒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分析2020至2022年津冀地区4 695例急性毒物中毒的规律,为相关患者的救治和中毒防范提供参考。方法:于2023年11月,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津冀地区多中心4 695例毒物中毒患者于天津青果科技有限公司毒物鉴定中心分析结果及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毒物中毒类型、季节、中毒途径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为1∶1.16(2 173/2 522);毒物中毒中抗抑郁精神类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最多,分别为1 550、1 274例(分别占33.0%、27.1%)。百草枯中毒逐年减少,敌草快、草甘膦和草胺磷等低毒性低毒类除草剂中毒逐年增多(χ 2=179.47, P<0.01)。中毒患者二季度月达到高峰期,四季度则相对较少。 结论:针对毒物中毒高发年龄、季节和人群应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建立健全必要的毒物中毒防范措施,健全镇静类药品管理和用药制度,加强农药管理和保管储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液灌流用于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效果观察及对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用于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单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洗胃、导泻、应用复能剂和抗胆碱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3次血液灌流,每次间隔24 h。检测治疗组血液灌流前、3次血液灌流后与对照组对应时间点血清胆碱酯酶(CHE)、白细胞介素6(IL-6)、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计算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氧合指数(QI),床旁超声测量两组右侧膈肌活动度(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和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比较两组CHE、IL-6、QI、DE、DTF、D-RSBI的差异,比较两组中间综合征发生率、气管插管率、28 d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血液灌流前,两组CHE、IL-6、QI、DE、DTF、D-RS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次血液灌流后,治疗组IL-6、D-RSBI分别为(37.9±6.2)ng/L、(0.77±0.20)次·min -1·mm -1,均低于对照组的(45.9±5.3)ng/L、(0.90±0.16)次·min -1·mm -1( t=-6.295、-3.382, P<0.001、 P=0.001),CHE、QI、DE、DTF分别为(2.29±0.52)kU/L、(264.5±24.3)mmHg、(16.5±1.9)mm、(27.2±4.7)%,均高于对照组的(1.96±0.39)kU/L、(252.6±27.2)mmHg、(14.3±1.6)mm、(23.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58、2.141、5.598、3.877,均 P<0.05)。治疗组中间综合征发生率[4.7%(2/43)]、气管插管率[2.3%(1/43)]和住院时间[(11.8±1.8)d]均低于、短于对照组的23.8%(10/42)、19.0%(8/42)、(12.9±1.8)d(χ 2=6.432, P=0.011;χ 2=6.276, P=0.012; t=-2.932, P=0.004),两组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液灌流可改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膈肌功能,减轻炎性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环境污染物联合暴露的人体健康累积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暴露往往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如何去比较和评估这种危害,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目前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估领域使用较多的4种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分别为危险指数(hazard index,HI)法、分离点指数(point of departure index,PODI)法、暴露阈值(margin of exposure,MOE)法,以及相对效能因子(relative potency factor,RPF)法.该文综述了这4种方法在具有相同毒性机制的同一类化学物联合暴露的累积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以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新烟碱类农药为主的农药类,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化合物,如有机磷阻燃剂、全氟化合物和双酚类化合物.此外,该文还概括了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模型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展各类环境污染物联合暴露的人体健康累积风险评估提供可选方法,也为进一步探索和建立更加系统科学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VOSviewer与CiteSpace的植物类药材农残检测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寻植物类药材农残检测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oSCC)自建库以来有关该主题的文献进行检索,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发文量趋势图,并对纳入的文献分别使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作者共现分析,使用CiteSpace6.1.R6Advanced软件进行机构共现、关键突现与聚类分析、时间线分布图绘制.结果 筛选出521篇中文文献和153篇英文文献,发现该领域在2005年之后迅猛发展.国内领衔的作者与机构为以薛健为代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为以Tagami Takaomi为代表的日本大阪府立公共研究所.研究主要集中在检测基质(金银花、人参、三七、黄芪等)、农残类型(有机氯、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类)和检测技术(质谱联用技术等)等方面,且整体趋势向植物类药材中多种农药的同时检测,技术手段更趋高效、简单化.结论 该领域的发展受益于学科交融及《中国药典》对药材农残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未来发展趋势将聚焦于质量标准研究和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