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微创杂交手术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行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246例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早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246例患者中,男175(71.1%)例,女71(28.9%)例,年龄(57.1±11.2)岁。研究病例分为3组:A组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166例;B组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转流+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TEVAR,62例;C组去分支技术+TEVAR,18例。246例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A组手术(62±8)min,术后住院(5.2±1.3)天;B组手术(88±12)min,术后住院(6.1±1.8)天;C组手术(236±36)min,术后住院(8.8±2.1)天。1例(0.4%)术后7天死亡,死亡原因为术前脑外伤合并症。随访(30.3±7.1)个月,236例(96%)未见内漏,旁路血管10例(4%)近侧内漏,5例定期随访,5例术后1年内行手术干预(3例行二次TEVAR干预,2例行开放手术);25例(10.2%)切口血肿,予严密观察及保守治疗后缓解,均未予二次手术干预;二次再干预率为2%(5/246)。旁路血管通畅率99.7% (343/344)。246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截瘫、卒中。结论:一期行微创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早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杂交技术在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于阜外医院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手术的患者。共入选患者504例,男383例,女121例;年龄(50.0±11.7)岁。高血压患病率为79.6%,平均发病至手术时间(69.5±40.0)h。其中110例接受了一期Ⅱ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394例接受了传统全主动脉弓置换及支架象鼻置入手术。采取倾向性评分方法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匹配,对两组患者间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04例患者,男性患者占75.9%,早期死亡24例(4.8%),术后脑梗塞20例(4.0%),截瘫7例(1.4%)。杂交手术组患者年龄[(62.1±6.8)岁对(46.6±10.4)岁, P<0.001]、高血压(87.3%对77.4%, P=0.033)、冠心病(13.6%对6.1%, P=0.016)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7%对3.6%, P=0.001)均高于开放手术组。杂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143.7±53.7)min对(175.3±52.7)min, P<0.00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78.5±33.6)min对(106.9±37.8)min, P<0.001)]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患者院内死亡、再手术及术后生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43个月[(22.6±11.1)个月],杂交手术组5例患者随访死亡(4.9%),开放手术组10例患者随访死亡(2.7%)。杂交组再干预患者3例(3.1%),开放组再干预11例(3.3%)。3例失访,患者未进行门诊复查,亦未能完成电话随访。 结论: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早中期效果满意,其与传统开放手术的预后比较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ERD)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全程重塑装置(aortic endovascular remodeling device,AERD)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Ⅱ型杂交手术中的早中期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2月至2023年10月,共纳入4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32例,女14例,参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单中心临床试验,接受Ⅱ型杂交手术(Bentall/升主动脉置换术+AERD主动脉腔内修复)。通过对术后死亡比例、心脑血管意外、截瘫、脏器缺血等临床指标,以及真假腔体积变化、弓上分支血流量等血流情况进行分析,探讨AERD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Ⅱ型杂交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案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hiCTR2000036883)。结果:随访期间死亡3例(6.52%),其中手术相关死亡2例(4.35%)。余43例随访(25.53±9.60)个月,术后发生卒中事件2例(4.35%),未发现截瘫、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过程中,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通畅,术前及各随访时间点分支血流量均无明显差异;术后真腔血流量较术前显著增加,假腔随时间逐渐血栓化,腔内血流量减少。术后2年时,支架部分真腔体积相较术前扩大59.0%,假腔体积缩小82.4%。结论:AERD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Ⅱ型杂交手术中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该类患者围术期及近远期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ybrid Ⅱ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探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应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治疗4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29~79岁,平均(54.51±11.66)岁,发病时间2~96 h.其中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7例、夹层累及冠状动脉2例、脏器灌注不良5例、下肢供血障碍1例、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4例、马方综合征2例.对围术期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行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去分支(Debranch)+主动脉支架置入术(TEVAR)16例,Bentall+Debranch+TEVAR 5例,窦部成形+升主置换+Debranch+TEVAR 20例.全组无单瘫、截瘫、昏迷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意识模糊1例、躁动4例、谵妄2例.低氧血症15例、气管切开4例、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5例.全组无延迟关胸、二次开胸止血及乳糜胸发生.随访6~12月,死亡2例,其中脑出血1例、重症感染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避免深低温停循环,缩短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明显降低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近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腹主动脉夹层去分支杂交手术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回顾腹主动脉夹层去分支杂交手术的诊治经验,为此类疾病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本院应用杂交手术治疗6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6例均为主动脉夹层,其中2例Debakey Ⅰ型既往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置换及术中支架植入术.4例Debakey Ⅲ型中2例既往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2例为首次诊断为腹主动脉夹层.本组6例患者均行腹主动脉夹层去分支杂交手术.均以髂动脉为流入道,行腹腔内脏动脉旁路手术,同期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围术期共发生一过性截瘫1例,死亡1例,无脑卒中和大出血事件,5例治愈出院.结论 一期腹主动脉夹层去分支杂交手术为胸腹主动脉夹层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新型一体三分支支架系统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的FIM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但主动脉弓部疾病由于其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是TEVAR的难点和研究方向之一.特别是如何用微创的方式重建主动脉弓部三分支,是目前血管外科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目前有杂交技术、烟囱技术、带分支支架技术、开窗技术等新的方法用于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腔内治疗,但这些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本文总结一种新型一体式三分支支架系统(Concave Supra-arch branched stent-graft系统,简称CS系统)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的first-in-man(FIM)研究结果,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2023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采用CS系统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CS系统的技术成功率、血管通畅率、内漏发生率和近期临床效果.结果:5例患者包括缺乏近端锚定区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患者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1~79岁.其中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糖尿病,3例存在脂代谢异常.全部5例患者手术中均顺利置入CS系统.无血管破裂、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平均介入时间(72.4±16.9)min,平均总手术时间(169.4±19.6)min,平均造影剂使用量为(79.0±6.5)mL.术毕造影均显示瘤体隔绝完整,夹层破口封堵完全,未见内漏且分支支架形态良好,无狭窄闭塞.术后入住ICU时间(24.2±3.2)h.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存活率100%.术后2周5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复查CTA检查均显示三分支支架系统位置满意,无内漏,弓上三分支血管无狭窄闭塞.5例患者随访一般情况良好,无心脑相关事件,存活率100%,其中最长随访时间已达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移位,内漏,亦无二次介入情况.结论:CS系统为一款带有凹槽结构的一体化支架系统.该系统从设计上优化了主动脉弓部全腔内修复的脑保护策略,在治疗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弓部病变同时能有效保留弓部分支血管,一体化的设计也使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S系统用于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三分支重建,其手术成功率较高,近期效果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60例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的患者,体外循环下开放手术36例,杂交手术10例,完全血管腔内治疗14例.结果 围术期手术30 d内死亡3人,均为A型夹层,其余均经治疗后恢复.腔内治疗支架近端轻度内漏3例,出院时复查内漏2例消失.结论 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的处理需根据病变类型、累及范围、起病缓急、患者年龄、全身情况综合考虑,采用个性化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主动脉弓变异情况、近端破口位置、手术方式,以及围手术期与随访情况.结果:根据患者的主动脉弓变异情况与近端破口位置,2例行杂交手术,3例行单纯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90~538 min,平均294 min.术后即时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主动脉分支或旁路血流正常.1例患者于术后1周因大面积小脑梗死而死亡,其余4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存活,无脑部及上肢缺血症状,支架无移位,无内漏.结论:主动脉分支异常走形以及脆弱的Kommerell憩室给手术带来不便.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可行,但治疗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积累,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Kommerell憩室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Kommerell憩室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8年1月,4例Kommerell憩室患者合并主动脉夹层接受手术,均为男性,年龄40~ 49岁,中位值44岁.患者均为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A型夹层1例,B型夹层3例(1例慢性).A型夹层患者接受Bentall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术;3例B型夹层患者分别接受2型杂交全弓修复、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术+胸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升主动脉至降主动脉置换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呼吸机辅助13~485 h,中位值229 h;ICU停留2~ 27天,中位时间12天.住院死亡1例,术后出现右主支气管严重受压狭窄,术后17天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术后因气管分叉轻度受压出现刺激性咳嗽,出院前症状自行缓解.1例术后发生危重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3例出院患者已随访4、15、36个月,均生存.A型夹层患者象鼻支架远端降主动脉扩张,再次介入手术置入支架;2例B型夹层患者复查CT均显示人工血管形态良好,无吻合口瘘及假性动脉瘤形成,分支血管通畅.结论 Kommerell憩室合并主动脉夹层需根据分型决定治疗方式,外科手术结合介入支架治疗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及真性动脉瘤12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及真性动脉瘤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TEVAR治疗的118例B型主动脉夹层及8例真性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通过随访及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明确术后支架位置、假腔血栓化及远端夹层等情况.结果 Ⅰ期手术成功117例,9例患者因累及主动脉弓部血管,采用分期杂交手术亦获得成功.围手术期死亡6例,死亡率4.76%.术后并发内漏5例(3.96%),伤口感染6例(4.76%),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3.17%),逆撕A型夹层1例(0.79%);术后8例失访,其余112例随访1~48个月,3例患者猝死,其余患者均存活,术后复查主动脉CTA示支架无移位,术后近端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受累血管血流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TEVAR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及真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技术可靠,安全性较高,杂交手术扩大了其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