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母细胞瘤染色体异常相关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神经母细胞瘤(nueroblastoma,NB)是最常见的小儿颅外实体肿瘤,以起病隐匿,恶性度高,易发生骨髓、骨骼和远处器官转移为特点,在生物学、遗传学、临床和形态学等方面均表现出高度异质性。目前高危及难治复发NB的预后极差,研究发现多种染色体异常与NB发生和增殖转移密切相关,包括染色体数目、基因结构、节段碎裂、染色质重塑等异常。推测治疗中肿瘤患儿个体间的遗传学变异,可能是导致肿瘤进展或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对NB染色体异常相关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行综述,为寻找潜在的NB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IP2A-TOPBP1——一种能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将碎裂染色体缝合的复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在正常健康状态下,染色体分裂时细胞通常能够维持完整性.然而,有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或其部分可能会遭遇灾难性的事件,导致广泛的碎裂和重新排列,该现象被称为染色体碎裂(chromothripsis)[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KIF1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驱动蛋白超家族(kinesin family,KIF)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一类沿着微管网络运输货物的分子马达,主要参与细胞分裂、胞内囊泡及细胞器的转运、微管细胞骨架重组等一系列细胞内活动.根据结构域和序列同源性将其分为14个亚家族(Kinesin1~14),其中Kinesin5亚家族成员KIF11(又称Eg5、KSP)为纺锤体驱动蛋白,是双极纺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心体分离和双极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KIF11表达上调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导致中心体碎裂、染色体不稳定,从而使细胞分裂增殖旺盛,促进肺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该文现就KIF1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分析KIF11提供线索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SEC23B基因突变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Ⅱ型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男,1岁11月.因“重度贫血待查”人院.患儿自幼面色苍白,出生当天即因“早产儿、新生儿肺炎”住院,HGB 57 g/L,输血后升至124 g/L,肺炎好转出院.此后每2~3个月接受1次红细胞输注,共输注10次.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全身无皮疹及出血点,颈部可及数枚肿大淋巴结,最大1 cm×1 cm,面色苍黄,巩膜轻度黄染,腹软,肝肋缘下未触及,脾肋缘下2 cm,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血常规:WBC 7.29× 109/L,RBC 2.78×1012/L,HGB 86 g/L,PLT 211×109/L,网织红细胞0.8%,幼稚细胞未见,血细胞比容0.25,红细胞平均体积88.8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30.9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48 g/L,超敏C反应蛋白3 mg/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占0.770,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可见少量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可见Howell-Jolly小体、核碎裂、多核或核畸形,约0.200幼红细胞可见细胞核形态异常,部分幼红细胞胞体偏大,未见脱核状态的幼红细胞,破碎细胞明显增多.骨髓铁染色正常,未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助孕宁Ⅰ号方对复发性自然流产孕鼠滋养及蜕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助孕宁Ⅰ号方防治复发性自然流产(RSA)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DBA/2×CBA/J RSA小鼠模型,以不同浓度助孕宁Ⅰ号方对实验组模型小鼠进行灌胃,留取药物干预后的滋养细胞及蜕膜组织,并设空白组(空白滋养细胞及蜕膜组织)、模型组(模型滋养细胞及蜕膜组织)及西药组(地屈孕酮含药滋养细胞及蜕膜组织),每组15只.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及PCR法检测各组不同浓度药物干预后的滋养细胞及蜕膜中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上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PTEN)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L)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死胎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助孕宁Ⅰ号各剂量组死胎率降低(P<0.05).(2)模型组滋养细胞中可见细胞碎裂溶解或凋亡趋势;空白组滋养细胞结构清晰,胞质染色均匀,血管丰富,助孕宁Ⅰ号(低、中、高)及西药组及次之.(3)与模型组比较,滋养细胞助孕宁Ⅰ号高、低剂量组中PTEN mRNA和蛋白含量减少,助孕宁Ⅰ号高、中、低剂量组和西药组中Bcl-XL mRNA和蛋白含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蜕膜助孕宁Ⅰ号高、低剂量组和西药组中PTEN mRNA和蛋白含量增多,蜕膜助孕宁Ⅰ号高、中剂量组和西药组中Bcl-XL mRNA和蛋白含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PTEN及Bcl-XL与RSA有关,助孕宁Ⅰ号方能够促进RSA小鼠滋养细胞及蜕膜中Bcl-XL表达;分别下调和促进RSA小鼠滋养细胞及蜕膜中PTEN表达,平衡母胎界面的细胞异常凋亡,从而达到保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柴胡皂甙D诱导肝癌细胞同时发生凋亡及类凋亡性细胞死亡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柴胡皂甙D(saikosaponin-d,SSD)诱导人肝癌Hep3B细胞死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肝癌Hep3B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DMSO(溶媒)对照组和3个SSD(5、10、15μmol/L)处理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标记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死亡细胞的比例;Hoechst 33258染色后在形态学方面检测细胞凋亡;分光光度法检测半胱天冬酶-3 (caspase-3)凋亡蛋白酶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技术分别用于检测CHOP(C/EBP homology protein)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SSD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Hep3B细胞生长;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SSD诱导Hep3B细胞死亡;Hoeehst 33258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SSD处理组的细胞核出现凋亡细胞特征性的核染色体凝集、核固缩和碎裂;SSD可明显激活关键的凋亡执行分子caspase-3;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到SSD处理的细胞内出现大量空泡样改变——类凋亡的发生;总caspase抑制剂Z-VAD-FMK预处理能够有效抑制caspase-3活性,但仅能部分抑制SSD诱导的细胞死亡,且不能减少SSD诱导的细胞内空泡形成;SSD诱导应激诱导性分子CHOP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该作用不能被Z-VAD-FMK抑制.结论 SSD可诱导人肝癌Hep3B细胞同时发生caspase依赖性凋亡和非caspase依赖性类凋亡,其中CHOP表达升高可能是参与SSD诱导类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染色体外DNA的起源及其对肿瘤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是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存在于人类肿瘤细胞中,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染色体外DNA含有多个完整的基因和调节转录的调节区,包括启动子和增强子,可以独立完成复制,其形成机制仍不明确.大多学者认为,DNA损伤会导致染色体外DNA的产生.由于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产生碎裂的染色体片段,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将这些片段重新排列,或环状连接而产生染色体外DNA.染色体外DNA的染色质具有高度可及性和活跃性;染色体外DNA上的增强子与癌基因共扩增,并对癌基因的转录起促进作用;染色体外DNA上可发生超远距离的染色质接触,从而对远距离的基因进行调控.以上因素促使染色体外DNA上的癌基因大量表达,最终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染色体外DNA缺乏着丝粒,使其不均等分离至子细胞,不仅使子细胞获得不同拷贝数量的染色体外DNA,还有利于获得更多染色体外DNA的细胞更快获得高拷贝数量的癌基因,导致肿瘤细胞的基因组异质性.同时,肿瘤通过染色体外DNA调节基因拷贝数,可使肿瘤逃避药物作用,从而使肿瘤产生耐药性,并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本文主要综述染色体外DNA的分类、形成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讨论染色体外DNA促使肿瘤细胞高表达癌基因及其导致肿瘤细胞异质性和耐药性的机制,旨在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丹参新酮对白血病THP-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研究丹参新酮(miltirone)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THP-1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出丹参新酮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将靶蛋白转化成基因;利用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急性白血病疾病相关基因;运用Venny 2.1构建韦恩图并得到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选取对数生长期的THP-1细胞,用DMSO,2.5、5、10、15及20 μmol·L-1 miltirone处理24 h;采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E/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吖啶橙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 NCOA2、PARP1、Bax、Bcl-2、caspase-3 mRNA 的表达;检测 caspase 抑制剂 Z-VAD-FMK 对 miltirone 诱导凋亡的影响.筛选出26个miltirone靶蛋白,急性白血病疾病相关基因1 046个,6个潜在作用靶点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流式结果显示,10 μmol·L-1 miltirone可显著抑制THP-1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吖啶橙染色可见细胞萎缩、细胞核碎裂、染色体聚集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NCOA2、PARP1 mRNA表达水平降低,Bax/Bcl-2比例增大,促凋亡蛋白caspase-3活性增强.Z-VAD-FMK 能减弱miltirone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miltirone能抑制THP-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COA2、PARP1基因的表达,Bax/Bcl-2比值增大,激活促凋亡因子caspase-3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细胞蜡块在浆膜腔积液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浆膜腔积液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3例浆膜腔积液性淋巴瘤,采用细胞蜡块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部分病例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重排检测及流式细胞学检查等分子遗传学检测,分析其细胞学诊断和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13例浆膜腔积液性淋巴瘤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细胞学特征,包括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和1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细胞学HE染色镜下见肿瘤细胞成分单一,为弥漫性不成熟淋巴样细胞,细胞黏附性差,易见核分裂象、核碎裂及凋亡小体.13例中10例行分子检测,有7例采用细胞蜡块行分子检测,其中2例染色体核型检测见3、7、17号染色体扩增,p16基因缺失,4例染色体核型检测阴性,1例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阳性;3例行外周血流式细胞学检查,其中1例符合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提示有异常B淋巴细胞.13例细胞学诊断与活检组织学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分子遗传学检测,有助于提高浆膜腔积液性淋巴瘤的检出率,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染色体碎裂与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染色体碎裂是在应激(电离辐射、化学刺激、感染等)刺激下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局部区域发生碎裂,然后以随机顺序组合在一起的复杂性基因组重排事件.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等技术发现,这种高度复杂的基因组畸变事件普遍存在于各类型的肿瘤中,在肉瘤和神经系统肿瘤中的发生频率较高.发生染色体碎裂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知有两种主要的染色体碎裂形成机制:① 微核的形成及微核内染色体的碎裂;② 断裂-融合-桥循环的产生.染色体碎裂对于绝大多数细胞来说是灾难性的,但仍有部分细胞在经历此过程后存活下来,细胞内碎裂的染色体片段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交替端部连接及微同源介导的断裂诱导复制等修复方式随机组合使基因组发生重排,重排后的基因组可能出现癌基因的扩增、抑癌基因的删除或者形成融合基因,赋予细胞显著的选择性生长优势,推动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临床队列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也与染色体碎裂发生频率有关.染色体碎裂发生的频率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肿瘤中发生染色体碎裂的普遍性以及较差的预后提示检测染色体碎裂可能是评估肿瘤患者生存及预后的一种方式.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碎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有关染色体碎裂现象的原因、导致肿瘤发生的机制、染色体碎裂的诊断及治疗等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随着对染色体碎裂相关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碎裂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为肿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就染色体碎裂与肿瘤发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