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平汤联合脐灸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柴平汤联合脐灸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柴平汤联合脐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1个月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IBS-SSS评分、IBS-QOL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IBS-SSS评分、IBS-QOL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28/31),对照组为74.19%(23/3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4.29%(4/28),对照组为47.83%(11/23),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水泡、烫伤、疼痛等不良反应,且患者的各项安全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柴平汤联合脐灸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张庆祥从肝脾论治炎症性皮肤病验案
编辑人员丨2024/2/3
炎症性皮肤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张庆祥教授认为炎症性皮肤病的核心病机是肝脾失调、气机失常,临床治疗强调调和肝脾,调畅气机,标本兼治.方用柴平汤加减,具有疏肝健脾、调畅气机、清热祛湿之功,肝脾两脏功能健运,气机得以调畅,脏腑调和,从而皮肤病得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柴平汤治疗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柴平汤治疗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95例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血肌酐(BUN)、血尿素氮(Scr)、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酸转氨酶(ALT)、心肌钙蛋白(cTnT)、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并且显著较对照组变化幅度大(P<0.05);2组治疗后Scr、BUN及CK-MB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AST、ALT、cTnT及LD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而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3%,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平汤治疗痰热炽盛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加味柴平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异型增生30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笔者运用加味柴平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异型增生患者,获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60例均来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异型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1.1±11.7岁,平均病程5.35±3.27年;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2±11.5岁,平均病程5.83±3.15年.两组一般资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庆祥应用柴平汤治疗湿热型胸痹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庆祥教授认为,湿热型胸痹的病因病机是现代人劳逸过度、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虚弱,水湿内停,气机阻滞,久而化热,湿热相合,阻滞于中焦,波及上焦,胸中气阻,不通而痛.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滞.柴平汤出自《景岳全书》,由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而成,具有舒展气机,清化湿热,燥湿和中之效.张庆祥教授治疗湿热型胸痹时,提倡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以“气血通调,百病不生”为指导思想,运用和法,以调畅气机为主,佐以清热化湿.治疗时以柴平汤为基本方,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加减,可使正气得充,湿热外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7种中药方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7种中药方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8年1期)、CBM、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开始至2018年4月1日,检索有关中药方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的临床研究.在提取相关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Stata 13.0绘制网络图,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传统Meta分析,用Gemtc 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纳入21项,共1667例GERD患者,涉及7种中药方.结果显示:①在总有效率方面,柴胡疏肝散、柴平汤、四逆散及四逆温胆汤高于PPI+促动力药及PPI,疏肝和胃降逆汤高于单纯使用PPI,但抗反流1号方及清降饮与PPI+促动力药相比无明显差异;柴平汤加减的总有效率高于疏肝和胃降逆汤及清降饮,而其余中药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结果为:柴平汤>四逆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抗反流1号方>疏肝和胃降逆汤>PPI >PPI+促动力药>清降饮.②在复发率方面,柴胡疏肝散低于PPI及PPI+促动力药,疏肝和胃降逆汤低于PPI+促动力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种中药方的复发率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结果为:PPI+促动力药>清降饮与PPI>四逆温胆汤>疏肝和胃降逆汤>柴平汤>柴胡疏肝散.结论:综合考虑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的短期疗效最佳,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的长期疗效最好.但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需谨慎看待,需开展不同中药方直接比较的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柴平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柴平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用于反流性食管炎(RE)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确诊的82例患有RE肝胃郁热证的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划分成2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病例口服柴平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照组病例仅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73.17%.2组疗程结束后患者的反流病情均有所缓解,临床疗效评分存在差异(P<0.05),12周随访发现2组的疗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平汤加味联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用于RE肝胃郁热证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复发,并有较好的远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柴平汤联合加味枳术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对预后反酸、情志不畅及肋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柴平汤联合加味枳术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对预后反酸、情志不畅及肋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间在我院治疗的80例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组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柴平汤联合加味枳术汤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加味枳术汤治疗.治疗结束后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为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77.5%相比,具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作对比,具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反酸、情志不畅、肋痛症状改善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柴平汤联合加味枳术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反酸、情志不畅、肋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张杰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张杰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方法]通过临床跟师、收集病例,对张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理论创新及临床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并列举医案验证.[结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方面,张教授认为脾胃亏虚为本,内外合毒为因,胃络瘀阻为标,虚、毒、瘀互结,并独创"肝脾建中、脾阳为本"理论指导临床,主张以肝脾同建、顾护脾阳为主要治法,兼顾解毒化瘀、扶助正气,临证重视舌脉合参,遣方用药遵循经方.所附医案,张教授辨为肝胃气滞、毒瘀互结,治宜肝脾同建、行气宽中、解毒化瘀,以柴平汤、胃痞汤两方加减治疗,获得良好疗效.[结论]张杰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注意肝脾同建、顾护脾阳,兼顾解毒化瘀、扶助正气,临证时重视舌脉,遵循经方,其经验值得临床借鉴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脾胃升降论治口疮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口疮是临床常见疾病,饮食失宜、情志失畅均可内生壅滞,阻碍脾胃升降,胃不降浊,脾不升清,进而郁生内火,诱发口疮,因此胃气郁滞是内火产生之源,胃热炽盛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是临床三种常见证型.在脾胃升降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以苦寒通降、辛通苦降、甘温通运为治疗大法,运用清胃散、柴平汤、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并多选用莲子心、生甘草、灯心草、竹叶、蒲公英导降心火,达到通滞降火、标本同治的效果.附验案1则以说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