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情分级预警护理在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改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病情分级预警护理对病情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取 120例自 2020 年 3 月—2023 年 3 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CCU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2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行常规CCU护理)与试验组(n=60,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病情分级预警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前、护理后心率相关指标水平、各项心脏功能指标水平;总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包填塞、梗死再发生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心电图校正后QT(QTC)间期高于对照组,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急性生理评分、慢性生理评分及APACHEⅡ系统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情分级预警护理有助于降低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心率及病情状态的改善,缩短总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妇科危重症预警智能管理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妇科危重症预警智能管理体系,探讨妇科危重症患者预警智能管理体系使用前后危重症病情变化时预警管理的成效。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院内HIS系统平台构建预警智能管理体系,通过设置自动预警、智能判读、风险分层、方案推送等功能,实现预警智能化风险管理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抽取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的妇科危重症患者56例,分别采用常规风险管理(常规组25例)及预警智能管理体系(智能组31例)对危重病情风险管理,收集两组患者的预警率、预警时间、急救护理达标率、抢救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智能组危重病情变化的预警率、急救护理达标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预警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妇科危重症预警智能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特异性、准确性、智能化等特征;通过自动预警、智能风险分级,推荐预警处理方案,达到提高预警率及急救护理达标率的目的;缩短预警时间与抢救时间,为护理人员提供病情预警工具,为妇科危重症护理提供有效、精准的指导,最终提高妇科危重症的风险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观察室交接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观察室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订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的交接方案,对观察室护士进行系统培训并落实方案。将2018年11-12月观察室18名护士交接的455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将2019年11-12月以上护士交接的443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实施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的交接班。比较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交接班质量、医护对交接班满意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1%(8/443),对照组为7.91%(36/4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7.96, P<0.05);观察组护士的交接班护理质量和护士对病情知晓率分别为(91.37 ± 2.73)分、96.7%(58/60),对照组分别为(89.07 ± 2.76)分、81.7%(49/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38、 χ2值为6.99, P<0.05);观察组医生、护士对护理交接班满意度分别为95.0%(57/60)、95.0%(57/60),对照组分别为83.3%(50/60)、81.7%(49/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23、5.18, P<0.05)。 结论:基于预警分级的SBAR沟通模式能显著提高急诊观察室护士交接班中的预警能力,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交接班的质量,提升医护双方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预检分诊及病情分级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急诊预检分诊及病情分级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2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3例,观察组采用MEWS分诊,对照组采用早期预警评分(EWS)分诊。比较两组患儿预检分诊准确率、诊断准确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急诊患儿预检分诊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EWS能够有效提高急诊预检分诊以及病情分级的准确率,对患儿疾病预后有积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级预警联合三维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分级预警联合三维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分级预警联合三维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3例.评定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均护理观察15 d.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CS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 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级预警联合三维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改善患者的病情状况,提高总体预后疗效,还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改良急诊严重指数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预警评分模型护理路径的构建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通过改良急诊严重指数(ESI)评分的方式提高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分诊效率,实现对AHF患者的分层及分层护理;进一步提高急诊分层评分与分层护理的结合度,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方法 选择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019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0 日收治的 120 例AHF患者进行回顾性巢式队列研究,根据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A亚组(71 例,治疗后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B亚组[35 例,治疗后出院,治疗期间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等严重并发症]、C亚组(14 例,治疗期间出现心源性死亡);纳入本院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0 日收治的 106 例AHF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3 例)和分层护理组(53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分层护理组患者接受基于ESI评分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分层护理.以危险阈值作为预警信号构建老年AHF患者早期预警评分模型.采用改良的ESI评分标准对AHF患者进行评分,总分25分,评分越高表示风险程度越高.0~10 分为Ⅰ级风险,>10~20 分为Ⅱ级风险,>20 分为Ⅲ级风险,分别实行Ⅲ、Ⅱ、Ⅰ级护理.观察A亚组、B亚组、C亚组患者改良ESI评分的变化,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评价改良ESI评分与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分层护理组和对照组不同护理方案设计的风险阈值分级方法的有效性,比较分层护理组和对照组急诊护理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急诊科停留时间,以及治疗期间出现MODS、ARDS、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 C亚组患者改良ESI评分最高,明显高于B亚组和A亚组(分:19.6±1.7 比 17.8±1.5、15.3±1.3,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改良ESI评分与并发症的发生、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治疗后恢复正常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 0.623、0.635、0.322,P值分别为 0.004、0.003、0.012).因此,改良ESI评分对患者并发症和心源性死亡有一定预警作用.ROC曲线分析显示:分层护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常规护理,AUC分别为 0.710 和 0.620,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0.620~0.750、0.580~0.690,P值别为 0.023 和 0.034,说明两种护理方式的差异有显著性,进一步说明研究设计的风险阈值分级方法是有效的.随着风险等级的增加,两组抢救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均逐渐延长,抢救成功率逐渐降低,Ⅲ级风险的抢救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最长,抢救成功率最低,但分层护理组的抢救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in:59.6±6.3 比 76.5±7.2 和57.6±5.4 比 68.2±7.1,均P<0.05),抢救成功率明显升高[(68.7±6.1)%比(54.6±5.2)%,P<0.05],其中Ⅰ级风险和Ⅱ级风险的抢救时间差异最大,Ⅲ级风险的抢救成功率和急诊停留时间差异较大.分层护理组MODS、ARDS、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ODS发生率:13.2%(7/53)比 18.9%(10/53),ARDS发生率:15.1%(8/53)比 22.6%(12/53),休克发生率:13.2%(7/53)比 20.8%(11/53),均P<0.05],服务态度、操作技术性、舒适度、及时性等患者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服务态度:28.3%(15/53)比 18.9%(10/53),操作技术性:30.2%(16/53)比 20.8%(11/53),舒适度:32.1%(17/53)比 24.5%(13/53),及时性:32.1%(17/53)比 24.5%(13/53),均P<0.05].结论 基于改良ESI评分划分早期风险预警阈值并进行分层护理有利于及时介入AHF,有效保证患者医疗措施实施期间的临床护理价值,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改良急诊分诊制度对急诊患者分诊准确率及漏诊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改良急诊分诊制度则是在"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融合柔性管理,通过制定规范的分诊标准、采用合理的预警式评分工具实施二次分诊及规范化的护士准入制度等管理措施,推崇规律、自觉、柔性化,将管理服务化,进而提高急诊患者的分诊准确率,降低漏诊率,提高患者满意度[1].本研究通过对2016年6月至8月112例急诊患者实施改良分诊制度进行护理管理,显著提高了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准确率,降低了漏诊率,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并开发MEWS病情自动预警软件系统应用于外科患者病情早期预警,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 将MEWS赋值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护理记录单中嵌入MEWS评分系统,采用分值和色差进行患者病情早期预警分级,同时在病房管理列表栏中显示患者预警信息,生成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并通过MEWS病情自动预警软件系统智能计算和纸质版手工计算MEWS分值,比较两者MEWS计分时间、病情预警准确率及护士处置反应速度.结果 采用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计算MEWS分值的计分时间明显短于手工计算法,病情预警准确率及护士处置反应速度优于手工计算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的应用,能快速评估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警准确性和护士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基于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实施早期预警评分前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妇产科护理.实施早期预警评分后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入院至接受救治时间、住院时间、终止妊娠孕周、满意率以及护理后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痫发作、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可缩短子痫前期患者的救治时间,控制病情进展,延长孕周,降低剖宫产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诊危重度指数与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效率的影响及预后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指数与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急救效率的影响,以及3种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AC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急诊科600例ACS患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分诊急救,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危重度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分级就诊,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效率.之后以患者入院时第一次生命体征监测值为基础,对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ational early warning score,NEWS)、标准早期预警评分(standard early warning score,SEWS)以及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进行计算,采用Fisher判别原理对ESI与3种评分(经由ESI分级就诊的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采用交叉核实法和回代法进行误判率估算.并以患者28 d死亡为终点,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3种评分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3种评分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患者t1、t2、t3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经交叉验证法和回代法验证显示,NEWS系统的误判率最低,SEWS系统的误判率最高,进一步分析,NEWS系统判别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ESI分级的特异性为92.61%,灵敏度为93.84%,准确性为93.10%,可以较好地对Ⅰ级和Ⅱ级患者进行判别.经过ROC曲线分析,NEWS、MEWS以及SEW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78、0.830、0.782,其中NEWS的AUC最大,预后评估价值更高.[结论]应用ESI分诊系统可以提高AMI患者的急诊效率,且NEWS评分系统可以协助医生对患者病情量化、分级以及前瞻性研究,对预后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