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物质基础及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物质基础和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肠道菌群相关作用靶点,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 为筛选条件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靶点相关活性成分及中药.利用Cytoscape 3.8.1软件构建靶点-活性成分、靶点-活性成分-中药复合网络,再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V3.0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及用药规律.最后将肠道菌群相关核心靶点与中药核心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筛选得到肠道菌群相关作用靶点 115个,其中与活性成分相匹配的靶点 67 个,根据度值筛选得到 31 个肠道菌群相关作用核心靶点、154个关键活性成分以及关联中药 390种.与肠道菌群作用相关的中药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寒、温、平居多,归经多归于肝、肺、胃、脾经.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与核心化合物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通过较为系统地探索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物质基础及用药规律,可为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探讨、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复杂网络探究肺系疫病各阶段核心"症-药"关联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整合肺系疫病的各阶段临床表现与中药复方,利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组学大数据资源,挖掘肺系疫病各阶段症状与中药的内在联系,为阐明中医药在治疗肺系疫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明确界定肺系疫病非特异性症状特征,系统梳理古代疫病文献资料、中成药目录,以及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构建包含肺系疫病各阶段症状与方药的大数据集;运用网页排名算法提炼出肺系疫病在急性期(轻症、重症)和恢复期 3 个不同阶段的"核心症状群"和"核心中药群",并通过随机游走算法深入剖析核心"症-药"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纳入的 822 条数据中(轻症 287 条,重症 403 条,恢复期 132 条),所识别的核心症状群与各阶段肺系疫病的实际临床表现高度吻合.轻症阶段的核心中药以解表药和清热药为主,重症阶段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祛湿化痰药,而恢复期以补气养阴药为核心.进一步的富集分析揭示,急性期核心中药主要涉及调控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和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恢复期核心中药主要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相关通路.结论 核心症状群对应的核心中药群可能通过调节关键转录因子来治疗肺系疫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及中药配伍数据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有效数据,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核心证型,探索其病机演变规律,并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8月1日-2021年10月31日江苏省中医院经中药口服干预的UC缓解期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运用强化FPGrowth算法构建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使用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进行挖掘处理和逻辑分析,运用Medcase Chart对计量性趋势数据进行解构分析与图形表达,探索UC缓解期核心证型、病机演变规律及核心中草药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UC缓解期患者302例;以黏液血便、易腹泻、易疲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阵发性腹部隐痛、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为临床核心证候群;脾气亏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虚毒蕴证为核心证型;病机演化可分为3个环节:脾气亏虚为UC发病之基;湿热蕴结、气血痰瘀凝滞,为UC加剧之源;病程日久,湿热痰瘀分别形成湿毒、热毒、痰毒、瘀毒,导致内生癌毒,为UC恶化之本。药物配伍方面,脾气亏虚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当归、白芍;脾虚湿困证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黄连、砂仁、防风;脾虚毒蕴证常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乌梅、槐花、黄连、防风。结论:UC缓解期以脾虚为本,健脾益气为治疗根本,佐以理气、和胃、活血、止血、祛湿、清热、解郁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中医补肾法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中医补肾法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前沿,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1月27日中医补肾法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绘制作者共现图,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机构、作者、关键词、文献共被引等进行共现、聚类和突现分析,绘制网络图谱。结果:纳入文献522篇,来源期刊174种,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和机构分别是 J Ethnopharmacol(58篇)和广州中医药大学(49篇)。最大的合作团队是以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李建生教授、李素云教授为代表的团队。频次排名前3位的关键词依次为extract、mechanism和apoptosis。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病种和方法层面。 结论:中医补肾法的知识基础集中在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分析、肠道菌群研究等技术方法,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生精功能障碍、卵巢早衰、纤维化等疾病。研究热点集中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AD、COPD等疾病,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等方法,以及山茱萸、中药提取物、炎症等方面。槲皮素、分子对接、NF-κB、安全性可能是其研究热点前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参苓白术散“异病同治”2型糖尿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T2DM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关联规律。方法:采用TCMSP、ETCM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获取参苓白术散的化学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结合OMIM、GeneCards、DrugBank、TTD疾病数据库获取T2DM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靶点,利用微生信平台获取参苓白术散化学成分、T2DM、溃疡性结肠炎的交集靶点,应用Cytoscape 3.8.2软件绘制“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网络及“有效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借助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PPI网络,应用Cytoscape 3.8.2软件的CytoNCA插件获取核心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检验复方的核心成分与靶点的效应关系。结果:获得参苓白术散化学成分176个,对应靶点226个,T2DM靶点11 478个,溃疡性结肠炎靶点4 857个,药物化学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162个。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相关生物过程1 789个、分子功能163个、细胞组分92个,获得192条通路,主要涉及AGE-RAGE、TNF、IL-17、MAPK、PI3K-Akt信号通路等。参苓白术散核心成分主要为谷固醇、木犀草素、山柰酚、柚皮素、β-胡萝卜素等,核心靶点包括EGFR、ALB、IL1B、CASP3、ESR1、VEGFA、PTGS2、TNF、IL6、MYC、AKT1、JUN、TP53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参苓白术散通过作用于TNF、IL1B、IL6、AKT1、VRGFA、PTGS2、MYC、JUN、TP53等核心靶点,调节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改善组织炎症损伤、黏膜屏障损伤、免疫调节失衡、肠道菌群失调、胰岛素抵抗、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生物进程,异病同治T2DM与溃疡性结肠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黄连治疗龋齿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动物实验研究黄连治疗龋齿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出黄连有效成分及其靶点,并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在线检索疾病靶点。在Venny 2.1网站筛选出黄连和龋齿的交集靶点,并将交集靶点在线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然后,使用Cytoscape制作"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连组,建立龋齿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用浸有150 μl 0.9%氯化钠溶液小棉球反复涂擦大鼠磨牙各面5 min,黄连组大鼠将浸有黄连(5.8 mg黄连融入150 μl 0.9%氯化钠溶液)的小棉球反复涂擦大鼠磨牙各面5 min。2组大鼠每周处理1次,连续处理4周。对变异链球菌菌落数进行计数,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JUN、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黄连中有11个有效成分,通过干预54个靶点,调节多个分子通路,从而治疗龋齿。槲皮素、小檗碱、黄藤素、小檗浸碱和四氢小檗碱等是核心成分,AKT1、JUN、IL-6、TNF、Bcl-2为核心靶点。GO分析显示,BP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活性、信号受体激活剂活性、信号受体调节剂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和受体配体活性等;CC主要包括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分子的反应、细胞对脂质的反应、炎症反应和细胞群体增殖负调控等;MF主要包括膜筏、膜微区、细胞外基质、外部封装结构和质膜蛋白复合物等。KEGG分析显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TNF、IL-17、Toll样受体、缺氧诱导因子-1(HIF-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κB(NF-κ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与黄连治疗龋齿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黄连治疗后血清Bcl-2蛋白表达增加,血清AKT1、JUN、IL-6、TNF等蛋白表达减少。结论:黄连可以通过多种通路参与调控龋齿的靶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泛的作用机制,有望成为开发治疗龋齿的中成药的重要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发枝治疗咳嗽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以探究其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李教授治疗咳嗽的病历,采用Excel 2016及R语言4.2.1,多维度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通过因子分析探索高频功效分类,聚类分析区分药物群组,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占比及归经流年分析。结果:共纳入4 746首处方,涉及中药270种,总频次57 700次,用药性味以温性药最多,寒性药次之,温药以辛温、苦温为主,寒药以辛寒、甘寒、苦寒为主,主要归肺经、脾经、胃经、肝经。频次排名前35位中药可聚类为9组,群组1:紫苏子、苦杏仁和麻黄;群组2:辛夷、蝉蜕和甘草;群组3:前胡、桔梗、桑白皮、荆芥、防风和款冬花;群组4:白芷、羌活、陈皮、黄芪、升麻和黄连;群组5:薏苡仁、芦根、桃仁和冬瓜子;群组6:紫苏叶;群组7:柴胡、乌梅、枳实、黄芩和白芍;群组8:细辛、桂枝、干姜、五味子和清半夏;群组9:茯苓和炙甘草。流年分析显示,近3年炙甘草、茯苓、枳实等使用比例逐渐提高。结论:李教授治疗咳嗽以肺与脾胃为核心,临床用药注重升降相因、寒温并用,近年来更加重视从中焦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陕西产重楼属南重楼组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楼属植物有极高药用价值,我国重楼属南重楼组有4种8个变种,均为入药种类,南重楼组各类群是中药重楼的来源和各产地药用植物的核心来源。陕西是重楼主产区之一。本文梳理并分析了陕西产重楼属南重楼组的种类调查、药用状况、有效组分测定分析、药理作用、内生菌测序分析、资源分布及综合利用、规范化生产种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陕西产重楼属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余惠平教授自拟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在SymMap数据库、TCMID数据库中检索扶正解毒经验方和ITP靶标,对验方潜在靶标与ITP靶标取交集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获得靶标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聚类分析,获得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ITP的核心靶标群。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挑选分类非特异性疾病的通路,构建“中药-靶标-通路”网络。结果: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ITP的潜在靶标共有500个。通过PPI网络聚类分析获得16个基因簇,其中Cluster 1得分65.663,为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ITP的潜在核心靶标群。该核心靶标群共富集到114个通路,其中4个1级分类目录分别为人类疾病(Human Diseases,50%),有机系统(Organismal Systems,25%)、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17%)和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8%)。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非特异性疾病的通路富集程度较高。网络节结点中聚集度较高的中药为仙鹤草(Degree=66)、炙甘草(Degree=64),靶标蛋白为MAPK3(Degree=51)、MAPK1(Degre=50),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Degree=29)。结论:自拟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儿童ITP以仙鹤草、炙甘草为主药,与调节血小板数量、黏附性和聚焦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iteSpace的保和丸研究现状及热点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运用CiteSpace对保和丸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建库至2023年12月收录的保和丸相关文献.将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 029篇,发文量总体呈增长态势,核心作者以何华发文最多,研究机构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主.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保和丸研究热点为中成药、名医经验、中医治疗、临床观察和橙皮苷等,优势病种为消化不良、食积和便秘等,患者群体以小儿为主.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保和丸研究结构为中成药研发、名医经验、中医治疗、儿科应用、消化系统病症和中药复方合用.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显示,1957-1987年,保和丸的研究以临床经验为主;1988-2007年,研究集中于中成药研究、基础实验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2008-2023年,保和丸文献趋向于数据挖掘等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保和丸前沿热点为临床研究、动物实验和数据挖掘等.结论 保和丸被临床应用于消化系统等疾病,从肠道菌群阐明其疗效机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