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活血法预防芳香化酶抑制剂所致骨丢失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法预防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所致骨丢失的关键靶标和通路.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去势后予以 10 μg/d来曲唑溶液皮下注射构建绝经后AIs所致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给药组同时予以黄芪补肾活血汤(HQD)19.24 g/(kg·d)灌胃预防骨丢失,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三个月后取小鼠股骨进行骨密度检测验证造模效果,并借助TMT蛋白组学测序分析获取其组学特征.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小梁结构疏松紊乱,数量减少,证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骨小梁粗大致密,数量增多,证明补肾活血法预防作用显著.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上调蛋白 275 个,下调 189 个;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蛋白286 个,下调蛋白 898 个.三组对比后共有 18 个交集蛋白,分别为 Ptbp1、Epx、Ear1、Ear2、Col6a5、Mta2、Alox15、Lztfl1、Ccl6、Diaph2、Wfdc21、Smarcb1、Strip1、C19orf12、Pex14、Akr1b7、Fahd1、Nr1d2.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调节、脂质代谢、核酸内切酶活性等生物过程,并在铁死亡、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肌钙蛋白细胞骨架调节、PI3K-AKT等信号通路显著富集.结论 补肾活血法可有效预防AIs所致骨丢失的发生,其关键靶标和作用机制可能与Ptbp1、Alox15 及铁死亡、PI3K-AKT等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边文会教授从湿虚瘀论治盆腔炎性后遗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盆腔炎性后遗慢性盆腔痛(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hronic pelvic pain,SPID-CPP)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其病程长、治疗难、复发率高,从而成为妇科疾病的诊治重点之一.边文会教授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湿邪为先导、肾虚为根本、瘀血为其标,运用中医理论并根据自己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应用健脾祛湿、补肾温阳、化瘀止痛法,结合调周法,外治法,并加强日常调护治疗SPID-CPP,取得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补肾益精填髓方结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补肾益精填髓方结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月-2020年2月本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5例。2组均给予合并症的基础对症治疗,并行健康宣教,对照组此基础上口服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益精填髓方。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量压器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记录心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 (endothelin-1, ET-1)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 (66/75 )、对照组为73.3%(55/7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72, P=0.022)。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头痛、心悸少寐、肠燥便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814、10.397、12.094、7.019、6.121, P值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心率[(79.60±4.80)次/min比(84.30±5.40)次/min, t=5.634]及SBP [(144.8±7.10)mmHg比(150.60±7.90)mmHg, t=4.729]、DBP [(78.80±8.20)mmHg比(85.20±9.10)mmHg, t=4.525]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 <0.01);血清ET-1 [(179.25±30.45)μmol/L比(190.83±30.89)μmol/L, t=2.31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NO [(58.51± 8.78)μmol/L比(54.12±9.03)μmol/L, t=3.019]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 )。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 (3/75)、观察组为1.3%(1/75)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27, P=0.311)。 结论:补肾益精填髓方结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可有效缓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及血压情况,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补肾疏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心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PCOS病机以肾虚为本,发病与肾、肝二脏功能失调尤为密切,致病因素多为情志不遂,治疗时还需重视瘀血的影响,临床可以补肾疏肝法为基本治法,辅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生理病理特点,结合患者不同症状表现辨证论治。基于张景岳“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观点,补肾填精用药不可一味选择滋肾阴为主之药,需于补肾阳中滋肾阴,加入补肾助阳药物则疗效更加明显。重视心理因素亦是治疗PCOS的关键点,临床结合中医情志疗法效果甚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辨治狼疮性肾炎经验心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狼疮性肾炎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虚为主,标实乃热毒、瘀血、湿浊互结,促使狼疮活动,其中以热毒为要。疾病后期热邪灼血伤阴,致肝肾阴虚;病情日久,阴损及阳,致脾肾阳虚。治疗上应先分期,后辨证;活动期以祛邪为主兼补肾,缓解期以补虚为主兼清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胡国华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胡国华教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胡教授诊治DOR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舌脉象,以及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和功效类别进行频次分析,并进行常用药物组合分析、高频药物网络关系分析、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以及基于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的聚类分析,归纳核心处方。结果:纳入患者85例,得到中医症状76个、舌象15个、脉象11个;涉及处方415首,包括中药164味,主要有女贞子、当归、黄芪、菟丝子、益母草、白术等,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入肝、脾、肾经。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组合42个、核心处方6个。结论:胡教授治疗DOR总以补肾健脾以调体、疏利冲任以调经、疏肝宁心以调神为纲;用药轻巧精专,善用药对;处方从合守变,以平为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补肾益精法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该病呈年轻化、复杂化、高发趋势,中医在治疗黄褐斑上具有独特优势。四川省钟以泽教授依据黄褐斑病因病机及中年女性患者特殊体质,提出独到的治疗导向,认为临床上中年女性黄褐斑患者主要诊疗思路在于"补肾益精",提出肾精是肾阴、肾阳的基础,用肾气丸加减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佳。本研究探讨肾气丸治疗黄褐斑原理,为防治该病提供更多的借鉴与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张铁忠从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论治高脂血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张铁忠教授认为,脾肾不足导致的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是高脂血症发病关键环节。肾气不足,脾失健运,可致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及转化异常,日久湿痰瘀互结,变证丛生。张教授以益气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结合祛湿、降浊、化瘀等治法,创制“荷薤汤”为基础方,药用荷叶、薤白、苍术、白术、党参、制何首乌、决明子、茯苓、泽泻、法半夏、炒山楂、丹参,标本兼顾,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补肾活血汤联合前列地尔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肾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联合前列地尔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DN患者1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活血汤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 h血糖(2hPBG)]、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率(PAR)及低切、中切、高切全血黏度(BV)]、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24hUPRO)]、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BG、HbAlc、2hPBG、Scr、BUN、24hUPRO、PAR及低切、中切、高切BV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BG、HbAlc、2hPBG、Scr、BUN、24hUPRO、PAR及低切、中切、高切B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7.50(78/80)高于对照组87.50%(70/80)(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8/80) vs. 7.50%(6/80), P>0.05]。 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DN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血液流变学及肾功能指标,可提高治疗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中医补肾法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中医补肾法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前沿,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1月27日中医补肾法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绘制作者共现图,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机构、作者、关键词、文献共被引等进行共现、聚类和突现分析,绘制网络图谱。结果:纳入文献522篇,来源期刊174种,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和机构分别是 J Ethnopharmacol(58篇)和广州中医药大学(49篇)。最大的合作团队是以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李建生教授、李素云教授为代表的团队。频次排名前3位的关键词依次为extract、mechanism和apoptosis。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病种和方法层面。 结论:中医补肾法的知识基础集中在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分析、肠道菌群研究等技术方法,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生精功能障碍、卵巢早衰、纤维化等疾病。研究热点集中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AD、COPD等疾病,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等方法,以及山茱萸、中药提取物、炎症等方面。槲皮素、分子对接、NF-κB、安全性可能是其研究热点前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